推荐阅读:[摘要]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考核结果对公务员职务和前途影响甚大,因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确保考核程序的公正合理公平,是十分必要的。在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制定上,一定要严格遵循初衷,制定可
[摘要]通过一个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考核结果对公务员职务和前途影响甚大,因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确保考核程序的公正合理公平,是十分必要的。在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制定上,一定要严格遵循初衷,制定可以量化且具有公平公正性的指标。在考核方法上,我们可以实施简化程序,提高考核效率。
[关键词]案例分析;公务员考核;简化程序;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有这样一个案例:某局机关1个处,有1个尚待扶正的副处长,5个下属。考核这天,上午是重头戏“评优秀”,从群众中产生。下午考核干部,由群众给头头打分,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上午在小会议室里评优秀。副处长动员,大家述职评议,气氛融洽。发完选票后,正要投票,一个电话未了,是局长叫副处长。副处长听到局长叫,起身离座,习惯性立即前往,竟忘了在自己那张无记名选票上划圈。在局长办公室里,副处长听到一个好消息:组织上准备将副处长提升为处长,据职务晋升的有关程序规定,下午必须进行一次民意测验。10分钟后,副处长怀着兴奋的心情回到小会议室时,5位下属已经投完了票且出了结果,5人每人得一票。副处长傻眼了。副处长面临着一个难题。如果在平时还好办:对谁印象好,就给谁一票,简单多数,完成此事;或者弃权.评不出优秀,说些安慰话,摆平了事。只是今天下午,既要考核干部,又要民主测验,轮到那5个人来裁决他上午的表现:他担心投出1票,下午的得分可能是1正4负;如果他弃权,下午的得分可能是5负。那么,他该怎么办?投一票,弃权,还是……
一、基于本案例反映出的我国公务员考核存在的问题
上述案例说明一个问题:公务员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考核结果对公务员职务和前途影响甚大,因而,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确保考核程序的公正合理公平,是十分必要的。公务员考核并不是简单的程序过程,因为涉及范围广,决定力强,由此决定了公务员考核制度不是一个可以随便套用和照搬其他模式的简单多数投票方式,而应该在方案制定之初考虑到可能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弊端,从而制定规则化和细致化的量化方式,并结合其他方式综合评比。具体到本案例,其实副处长即便在离座前已投票,也无法保证民意测验时大家能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自己进行考评,因为该种考核方式主观性强,而且很难保证在考核过程中不出现主观印象导致出现的考核不公现象产生。例如本案例中,五人每人一票,那意味着在每人所得的一票认同票中,其实伴随着另外四票不赞同,也即是说,任何一个人选都无法取得压倒性的优势而服众。那么,即便副处长对任何人投一支持票,其两两相比的结果也只是简单多数,所得出的人选在优秀和不优秀的认同度上仍然是二比四的关系。倘若将其确定为优秀人选,则很难解释为什么四人的不赞同选票的效力弱于二人选票的效力,抑或换句话说,副处长的一票效力实际上是相当于其他人中多余四票的效力的(要确保多数,因而其效力必须能超过另外四票的效力才能认定为多数)。这种制度本身就意味着,在正常的投票程序下,从正面角度而言,每票的效力相等,简单多数尽管难以服众,但仍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前提是投票人的立场公正,不带偏私,严格按照考核标准)。但从反面角度而言,却可以看到四票的反对效力实际上是弱于二票支持所产生的效力的,这产生了实际上的效力不平等的效果。因而,在存在严重分歧和缺陷的前提下,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科学合理的。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遵循相关考核程序的意义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遵循相关考核程序,不仅是本案中矛盾解决的先决条件,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这种考核是国家机关依法对公务员实行管理的基础。通过对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的全面考察,对其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以此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其次,这种考核是优化公务员队伍的重要手段。通过考核,完成对公务员的阶段性或年度评价,使机关了解公务员的素质和才能的高低及贡献的大小,从而有理有据地对公务员的工作作出恰当的安排,做到量才而用,人尽其才,并能及时发现人才和吸引人才。再次,这种考核也是依法对公务员监督的重要途径。群众参与对公务员的考核,提出意见,以此促进公务员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行使行政权力,认真履行义务,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唯有如此,才能与公务员选拔,录取相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公务员录用,晋升和考核制度,使公务员制度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并为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科学化,制度化铺平道路。
三、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完善的途径
公务员考核应当贯彻客观公正,综合考核德能勤绩廉诸项指标。因而,在制定考核规则时,应当在德能勤绩廉各方面制定可以量化和具有一定区分度的指标,然后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判。并采取自评和他评,甚至360度考核的方式。360度考核法又称为全方位考核法,最早被英特尔公司提出并加以实施运用。该方法是指通过员工自己、上司、同事、下属、顾客等不同主体来了解其工作绩效,过评论知晓各方面的意见,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来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考核的内容主要是跟公司的价值观有关的各项内容。上级、同级、下级、服务的客户四组人员根据对被考核人的了解来看他符合不符合价值观的相关内容,除了划圈外,再给出被考核人三项最强的方面。分析表是很细的,每一项同级、上级、下级会有不同的评价,通过这些由专门顾问公司分析得到对被考核人的评价结果。被考核人如果发现在任一点上有的组比同级给的评价较低,他都可以找到这个组的几个人进行沟通,提出“希望帮助我”,大家敞开交换意见。这就起到帮助员工提高的效果。 这虽是企业采取的一种考核方式,但却可以在公务员考核中加以借鉴。具体而言,在本案中,可以适当将副处长(上级)和同事的考核作为指标,并结合自身考核和述职报告一起,采用大家比较认同的方案进行考核。这样可以尽力减小自身考核存在的不足和误差,在一定程度上选取公平度相对较高的方案。
具体到本案而言,可采取赋值加权的方式来区分各下属之间的差距。即在每人选择自己为优秀的前提下,排除投票人自身,然后对其他人的相关指标进行投票选择,也即是说,选择一个除自己之外最接近这一优秀要求的同事,然后在这一人选之外再推选第三接近这一要求的同事,依次类推,将所有人符合优秀的程度进行一个降序排列,最后统计各人选分别列第一到最后符合要求的情况,将排位考前的人选确定为优秀人选。
不过这只是一种妥协且严格而言也称不上绝对公平的方案。因为首先无法量化第二符合和第三符合要求之间到底存在多大的差距,依次类推,第三比第四,乃至第四比第五符合要求的人到底存在多大的优势。这种投票可能出现的结果是,第一,第二和第三符合职位要求的人的排序相同,最后导致出现只靠第四甚至第五的排序未定夺的局面产生。在这种情形下,很难决定第四符合要求的人选比第五符合标准的人选会优秀多少,甚至会最终仍然出现连环套的局面。(鉴于人具有经纪人理性的自私性,因而,出于囚徒困境局面的考虑,可能会出现甲乙丙丁戊排序时除将自身排在首位外,其他人选的排序采取随机的方式,这样导致可能出现另外四人排序完全相反,导致最终所有人排序又出现连环套的轻狂。或因经济人理性作祟,出现将事实上工作表现最差的人选排在自身之后,以排除竞争对手的方式,从而造成集体选择失误的局面产生,最后导致实际上选择的人选其实最远离优秀标准,尽管这样的局面产生是经过大家选举的,但却不利于客观实际地评判各人的工作业绩,反倒造成奖劣罚优的现象。
在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制定上,一定要严格遵循初衷,制定可以量化且具有公平公正性的指标。这些指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能勤绩廉各方面的表现,而不是简单的自评投票的方式,正如文中所述,优秀与先进,通常都用选举的方式产生,如最受欢迎的歌星、最佳故事片,这些优秀与先进的产生,一般是由公众或专家投票产生,也应当采取这种方式产生。因为所选对象是公众人物,他们在公众中的印象,是投票的依据;还因为选举人与被选举人没有利害冲突,容易公平和公正。归根到底,也即是说,在不涉及个人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采用投票并选取多数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涉及到个人利益且关系甚重时,这种方式便显得不科学了。即在作为一个利益群体的组织,进行考核时不能单纯依靠选举的方式来产生优秀与先进。
我们可以采取360度评价法,更多地引入同事评价,虽然这种方式无法保证绝对的公平,但至少可以减少个人摩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评价结果的相对客观性,避免出现如案例中所述的那种情况,即因为首长的一票无法明确分配,即便明确分配也会因为个人喜好的缘故出现自身被该制度损害的现象。
然后在制度引导的前提下对公务员实行科学的考核制度,在考核方法上,我们可以实施简化程序,提高考核效率。建议考虑适当延长考核间隔,将年度考核改为定期考核,避免考核年年搞、疲于应付;除出现职务晋升、调整等情况外,大部分人员可采取隔年考核办法,不必每年参加年度考核;对任职时间长、比较了解的干部,试行“免考”制度。
同时,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具体做法。加强考核人员培训,提高考核科学性和可靠性,减少考核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吸取德考核要素设置特点,注重对个人素质能力的培养,将绩效提高与个性发展引入考核目的中来;在优秀和称职之间增设良好档次,进一步提高考核的激励作用。再者,加大考核结果运用,促进考核作用的发挥。将考核结果与增资晋档、提拔、培训等有机结合,促进考核的引导示范作用,激励全体公务员的进取心,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在激励竞争机制中的功用。
参考文献:
[2]孙健.360度绩效考评[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3.
[3]郑也夫.走出囚徒困境[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