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口译的认知语用修辞研究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4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口译学科作为一个新生学科,是一个多学科复合性的,以翻译学为基础的边缘学科。本文通过探讨口语学和口译学,厘清口译过程的深度认知,并且以认知语用的视角,从语音形式修辞技法、语义修辞两个方面阐述口译语篇的重构中的修辞研究。 [关键词]口译;认

[摘要]口译学科作为一个新生学科,是一个多学科复合性的,以翻译学为基础的边缘学科。本文通过探讨口语学和口译学,厘清口译过程的深度认知,并且以认知语用的视角,从语音形式修辞技法、语义修辞两个方面阐述口译语篇的重构中的修辞研究。

[关键词]口译;认知语用;修辞;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由于口译的完成依赖于对不同编码系统下所构成的知识体系的对应性认知,对编码或对语言的对应性研究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言语是信息,语言是编码。多学科地、全方位地进行口译修辞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是当今翻译学最令人感奋的课题之一。在国外,口译的理论研究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口译作为一个学科的地位是初步建立,还未形成一个成熟的学科理论体系。我国的口译研究则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正式开始,研究人员主要以职业译员和口译教师为主体。我国的口译研究经历了从对口译的现象到人的认知结构的研究,从口译职业培训到质量评估,正朝着跨学科、科学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一、口语学

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问题是口语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为统一语言的两个分体,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既有共性,亦有差别。口语具有系统性,口语系统亦具有自身的规范性。口语作为完整的言语个体存在,可包含另一些子系统,如词法系统、句法系统和语段系统等。翻译中必须考虑到口译与笔译的不同要求,凡此均依据于口语与书面语的个性差异,第一,存在形式不同。口语以语音为载体,由发声动作与听觉感受两方面组成;书面语以文字为载体,由书写动作与视觉感受两方面组成。口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与修辞诸方面与书面语均有所区别。针对口语,要考虑声学和生理学因素:针对书面语,要考虑书写符号和视觉因素。第二,功能不同。书面语主要应用于社会的政治、文化、法律、学术、教育等领域,具有严密性、逻辑性、持久性、可视性、易传递性等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知识的最佳载体;而口语的直接、方便、快捷、迅速反馈、信息丰富等特征,使其成为日常交际的主要手段,跨文化跨语言的口译运作亦然。第三,语言特点有差异。首先是词汇特点:口语在词汇上的特点是大量使用口语词汇。其一,基本词汇,它们具有很强的稳固性;其二,具有明显修辞特点的词语,由于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而被广泛使用。其次是句法特点,口语常用简单句、不完整句;书面语除使用简单句之外还经常使用复合句,句子逻辑关系严密、结构严谨等。

二、口译学

(一)口译理论概述

口译理论概述西方口译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的口译研究尚属薄弱环节,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西方口译理论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前期研究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第二,实验心理学研究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初),当时颇有影响的信息处理范式是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模式,热衷于人类智能对信息的处理;而心理语言学注意对交际过程中心理模式的研究,神经学者则更关注口译中脑神经的反应等,其中,认知心理学对信息的智能化的探讨尤其值得关注。这有助于我们对智慧翻译论理论框架的拟构;第三,实践者研究阶段(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亦称释意论盛行期;第四,口译研究的复兴阶段(80年代后期开始)。进入21世纪以后,口译的跨学科研究和实证研究得到了加强,现代口译研究的总趋向是跨学科研究的实证主义倾向。跨学科实证研究的研究视角打破了既往口译研究的范式,结合认知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等其他学科进行综合研究。

我国口译研究在进入9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开展起来,而且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表现在从早期的口译经验谈和问题陈述逐步走向深层次理论研究,从对口译本身的封闭型研究逐步扩展到开放型的跨学科多领域研究。其中,口译思维过程、认知研究、口译能力研究、口译模式与应用、口译质量评估、口译方法论等,标志着我国口译研究从现象到本质的过渡。

(二)口译理论结构体系

语言转述、认知信息处理技能、意义传达、语篇产出和媒介,这五种理论观点的提出代表了口译研究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这五种观点在不同程度上以语言、认知、相互作用和文化为侧重点,试图揭示口译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其中,认知问题是口译研究各个阶段都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口译研究第二阶段实验心理学和第四阶段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90年代以后,从认知心理学视角展开研究依然是热点。

口译理论体系的建构基于三种主导思想:口译是翻译的一种形式;口译是信息处理过程;口译是交际活动。人对信息的处理被认为是一系列认知技能所组成的,如语音识别、记忆存储、话语输出,这些认知技能的综合构成了复杂的口译过程。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认知过程研究、认知心理学实验研究、假设检验等不仅是主要的研究方式,也是口译研究方法争论的中心。

(三)口译研究的范式

口译研究有多种范式建构:第一,IT范式,口译活动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意义传达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转述。第二,认知过程研究,即CP范式。第三,神经语言学视角,即NL范式,该范式集中于口译译员的精神信息处理活动。第四,以目的语为导向的语篇产出分析研究,即TT范式,该范式不仅对语言结构进行分析,且对译语的实用维度进行研究。第五,语篇互动即DI范式。对互动语篇的关注使DI范式与实用认知方法具有相似之处。

(四)口译研究模型

对口译建模的努力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初的目的是想反映交际的相互作用和认知过程。到目前为止的口译模型主要集中于认知过程的层面之上,对相互作用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其研究的侧重反映了口译研究两个重要的领域:信息处理和交际活动。但有学者指出:以往的口译理论未能囊括口译三元关系(讲述者――译者――听者)中的三项最佳:最佳思维――最佳语境――最佳效果及其关系,认为口译过程是通过连接链由讲述者传递信息。译员接受信息,进行最佳思维转换信息,准确完整地向听者传递新信息,从而取得最佳效果。并指出代码模式不足以解释口译的复杂全过程,成功的口译交际还应侧重于明示――推理模式,译员应从叙述者的交际行为中找到最佳关联链;交际者的明示行为背后都有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前者指话语的表层意义,后者是话语的深层含义;没有传递信息的意图就没有交际的意图。此论对口译过程的深度认知,有助于对提高口译效果的注重,对于完备口译建模亦有借鉴意义。口译理论的深化有助于译员的口译质量的提高,最终必然落实在口译修辞上,因此,对口译修辞的认知研究就必然地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未了。 三、口译修辞的认知研究

(一)语音形式修辞技法

语音是语言材料的物质形式,重视语音这种物质材料的调配和运用是修辞活动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利用语音的各种属性、各种有特色的组合方式追求修辞效果的技巧和方法,值得口译者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语音选择修辞着眼于语言单位本身的语音特点对其加以选择和利用;语音组配修辞着眼于不同语言单位之间的语音关系加以组合和调配;语音谐拟修辞着眼于不同语音之间的近同关系或语音与非语音之间的近似关系,加以替换或模拟。在口译中对此说加以借鉴与对比,对于提高接受效果甚有益处。

(二)语义修辞

语音修辞艺术是语言美的一个重要条件或重要因素。语音修辞的功用主要在于语言流畅顺口,节奏分明,声律和谐,富于音乐美。因而,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重视语音修辞,充分发挥语音的修辞艺术作用。但语音修辞与语义修辞是不可分的,口译作为一种随机性的双语交际方式之一,语境认知尤为重要,根据不同语境作灵活处理,才能转达原文的声音美,使译语与原语一样有声有色,获得真正的语用效果。在此,语境认知至关重要。

维索尔伦(Verschueren)关于世界的语用三分说认为,世界可分为三种:心理世界、社会世界和物理世界。物理世界指语言选择中的时空指示关系;社会世界指影响和决定语言选择的社会要素;心理世界指激活语言选择的心智状态,包括两种心智因素:认知因素和情绪因素。其社会语用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是,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基于语言内部和外部原因,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语言选择的过程。在此,语篇世界建模非常必要。

显然,在口译语篇的重构中,以知识贮存为底蕴、以认知记忆为依托、以语词变位与对应为手段、以格式塔结构作整合,方可构拟出理想的口译语篇来,从而适应日益深广的涉外事务与全球性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2]孙序.交替传译信息处理过程中语言能力与口译能力的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3]许明.西方口译认知研究概述[J].中国翻译,2008 (1).

[4]曾传生.同声传译中的听译关系[J].考试周刊,2009(17).

[5]张吉良.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6]张幼屏.同声传译的重要因素[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7]赵敏懿.口译:技术与艺术的统J[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yanyu/170560.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