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碎片化写作抵御碎片化时代:诺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怪诞故事
时间: 2020-08-06 10:30:59 来源:用碎片化写作抵御 作者: 用碎片化写作托卡尔丘克是一个绝对有魅力、有个性的作家。如果我们能够应她亲切温柔的邀请,走进她的世界的话,肯定会发现一个极为丰富、极为复杂,同时又让我们能够多多少少捕捉到世界和人生的一些真实的正义的文学天地中。
她的作品产生于波兰文学的土壤,但又在很多方面突破了波兰文学的一些传统框架
赵刚:12年前,2008年,我记得是3月份,托卡尔丘克到我们北外来,后来我在一篇文章里写过,当时她给我留下的非常深刻的印象就是:如此温柔优雅的一位女士,说话轻声细语,话也不是很多,但是非常精炼,提的问题也能够直触人心。
托卡尔丘克确实是出类拔萃的作家,不仅是在当代波兰文坛,甚至世界文坛都当之无愧。她既是产生于波兰文学的土壤的作家,但同时又在很多方面突破了波兰文学的一些传统的框架。
波兰文学有着非常深厚的传统,甭管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在波兰这个文学史册上面都是有过非常高的成就,也涌现出很多文学大家。
它形成了两种潮流、两种流派。一种是密茨凯维奇、显克维支这一条线,也是我们中国读者、翻译家介绍最多、阅读最多的,在这些作品中有爱国、奋斗、自强,这样的一种民族精神在里面,也是我们从鲁迅先生那个时代开始,介绍和传播最广的。另一种是国内现在还接触了解比较少的,像贡布罗维奇这一条线的作家作品,其实有非常深刻的一种反思、批判性在里边,对自己的民族性格、民族缺点,对自己的历史,对自己的文化,采取一种更客观的冷静的批判态度的传统。
我觉得恰恰是因为这二者同时存在,才让波兰文学具有了这样的世界地位。如果说一个文学里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潮流存在的话,很难支撑波兰文学达到今天在世界文学中这样的高度。而恰恰有这样一个现象在,给波兰文学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土壤。
为什么波兰这么一个东欧的小国(在欧洲算中等国家,3800万人口),却创造了世界级的文学,短短一百多年间,出现了五位诺奖得主。它有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包括自然原因。
我一直是自然决定论的支持者之一。我觉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对于波兰文学也同样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尤其在托卡尔丘克身上,包括其他一大批的作家身上,都可以看到这个影子。包括波兰在内的这些中东欧国家,用一个非常常用的描述,就是说叫“处于夹缝中”。我更愿意说他们是“处于挤压中”的民族、国家。
但是我想更强调的一点,我们过去所说的“夹缝”也好、“挤压”也好,往往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讨论——东西方大国在这个地方角力、争夺势力范围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纷繁复杂甚至腥风血雨、非常悲惨的历史事件。
但是另一个角度,观察当代的波兰文学也好,中东欧文学也好,它实际上是受着多重挤压。国际政治、地缘政治是一种挤压,从文明碰撞角度也是一种挤压,东西方的文明在这地方碰撞、交流、融合。宗教在这个地方也会挤压,对宗教的态度始终在他们内心是一种非常复杂、非常难以理清的头绪。
波兰也是传统的欧洲价值观和现代文明的挤压的一块土地。比如说《绿孩子》这篇小说,就非常清晰的表述了作家的观点。像波兰这些国家,在过去几百年,甚至是一两千年——如果从希腊时代算起的话,他们一直在欧洲文明圈的边缘地带,处于文明中心和野蛮人之间的冲撞地带。所以这让他们内心一方面非常珍惜、非常怀恋他们所生长所适应的那个乡村环境、那个大自然的环境;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已经被卷入到、被代入这个现代文明的轨道之上。包括像米沃什,他们都在深刻地反思这个问题。
赵刚
所以包括托卡尔丘克,包括其他的一些出自这个地区的作家,他们始终处在多重因素的挤压之下。而我个人觉得,恰恰是这一点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动力。因为只有挤压才会迸发,在重重重压的内心纠结的状态下,他们的文化达到了一种高度。而托卡尔丘她自己又加了一层,她是学心理学出身的,对人的内心的不断观察、思考。她的文字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张力,是在一种挤压的状态下,但是她又用非常温柔的、舒缓的语调,以一种所谓上帝视角,就是超越我们日常观察者的视角娓娓道来。所以我觉得她确实——至少在波兰文学里面——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既有深厚的传统,又有非常难得的现代性。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