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摘 要】 本文在阐述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创业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创业文化不足的原因,提出应从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完善创业配套机制四个方面来培育高校创业文化,旨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实
【摘 要】 本文在阐述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创业文化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创业文化不足的原因,提出应从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完善创业配套机制四个方面来培育高校创业文化,旨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实现个人“创业梦”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关键词】 新常态;高校;创业文化;培育;不足;对策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常态,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高校要主动认识、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就要从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以及完善创业配套机制四个方面来培育创业文化,释放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一、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创业文化的重要性
1、创业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创业为大学生就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大学生可以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创业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创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综合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诚信守法意识以及坚持不懈、永不言弃的良好品质。
3、创业可以为国家积累储备创新人才
创业可以促进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的进步,为国家积累储备各类创新人才。
4、创业可以发现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将从传统经济增长点转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新的经济增长点必须要靠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
5、创业教育应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创业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在联系,认识、适应、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二、当前高校创业文化不足的原因分析
1、从学生层面来看
一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创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赋予大学生的时代责任。
二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创业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很多学生认为创业和自己学习生活相距较远,在校期间只需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就足够了,对自己未来发展没有益处。
三是学生就业观念尚未完全转变。相当一部分学生还处在被动就业的状态,一味地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只寻求稳定体面的工作。
四是学生创业时应具备的创新勇气不够,面对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部分学生缺乏创业的自信和勇气,对创业将要面临的挑战感到无助和害怕,缺少艰苦奋斗的精神。
五是学生的创业能力不足。部分有意愿创业的学生,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创业能力不足。
2、从学校层面来看
一是学校对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相当一部分高校认为,学生创业教育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挤压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
二是学校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专业的创业导师队伍,没有设置创业课程,没有举办过创业讲座,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不足。
三是学校对学生创业工作的资金投入不够。一方面,学校财政对学生创业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学校不善于利用市场化机制,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团体、校友等校外资源,或争取创业小额贷款等扶持措施。
四是学校针对学生创业工作的配套制度不完善。很多高校没有出台支持学生创业的学籍学分管理制度,没有制定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创业的激励措施,没有制定学生创业先进典型的宣传和奖励办法,没有建立学生创业作品转化和项目孵化机制。
五是为学生提供的创业机会和平台不够。如今国家和省市一级的创新创业竞赛逐渐增多,但很多高校却没有组织开展相应的高水平创业竞赛,对各类创业社团协会的重视和指导不够,也没有建立校内创业实践场所和校外创业实践基地。
三、新常态下培育高校创业文化的措施
1、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引导学生将实现个人“创业梦”自觉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
一是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新常态下,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更加凸显,但个性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足,这实际上正是大学生创业的有利时机,与其被动地找一份工作,不如自己创造一番个性化的事业。
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利用团课、团日活动、班会、主题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投入到国家创新创业大潮中,在实现自己“创业梦”的同时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三是举办系列创业讲堂。积极邀请党政专家、经济学者、企业精英、创业先锋举办各类创业讲堂,通过宣讲解读创业形势、讲述传授创业知识、分享交流创业经历等形式,为学生创业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
四是推动开设创业课程。推动开设一批针对性强、实践性强、趣味性强的创业课程,涵盖创业模块培训、创业案例教学和创业实务训练,并纳入学校创业必修或选修课程体系。
五是寻访选树创业典型。以五四评优、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寻访中国大学生创业榜样等各类评比活动为抓手,及时发现、培养、树立、激励各类大学生创业典型。通过报告会、座谈会、推介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先进事迹,发挥学生创业典型的引领作用。 2、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自觉将个人“创业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紧密结合。
二是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自信、认真地面对创业,敢想、敢做、敢闯;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敢于担当和负责;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创业过程中的艰难坎坷,勇于承受挫折,坚持不懈,永不言弃。
三是培养学生的诚信精神。要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诚信创业意识,创业策划不弄虚作假,创业宣传客观真实,资金运用规范合法,经营过程诚实守信,产品和服务保质保量。
四是培养学生的友善精神。创业过程是一个需要团队合作的过程。要引导学生树立共同的创业理念、价值观和创业愿景,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方式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相互信任,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精诚合作,共担责任。
五是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一定要引导学生守法创业。要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善于利用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在创业中合法经营、依法办事,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合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培养学生创业能力,让大学生成为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和佼佼者
一是培育各类创业社团协会。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指导创业社团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广泛吸引凝聚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增进学生创业交流,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二是完善各级创业竞赛体系。以“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为龙头,完善学校和学院一级的创业竞赛体系,以赛促创、突出品牌、扩大参与,强化创新创业赛事育人功效,紧密结合学校特点和专业特色,大力推动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创新创业。
三是进行模拟企业运营训练。组织学生成立模拟公司,通过角色扮演、撰写商业计划书、模拟谈判、模拟签约、模拟交易、模拟结算等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体会创业和企业运营的过程,训练大学生的市场敏锐性和企业经营能力。
四是设立校内创业实践场所。利用学校内部资源,充分挖掘和开辟校内创业市场,组织大学生进行微型创业体验。指导学生成立自主管理、自主经营的创业团队,建立学生书亭、家教服务中心、爱心超市、计算机服务中心、校园物流中心等等,让学生体验创业实践的全过程。
五是开发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同政府、企业、社会团体、高新技术园等单位联合开发创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到政府部门、街道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志愿服务、勤工助学、挂职锻炼、顶岗实习、产品营销等实际工作,使青年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灵活运用到实际课题中,在实践中受教育、增知识、长才干。
4、完善创业配套机制,营造良好创业氛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争取创业资金支持。广泛吸纳校友、企业、社会团体等各方面资源,争取政府部门和学校财政支持,推动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通过赛事奖励、专项支持、重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学生创业项目的资金扶持;充分利用市场化机制,争取创业小额贷款扶持,重点支持学生初创企业。
二是组建创业导师团队。充分发挥校内专家、校友、企业家、经济学者、创业培训师的作用,组建涵盖不同创业阶段、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创业需求,具有丰富创业经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业导师团队,组建创业导师资源库,通过建立专业化、常态化的导师辅导机制,为创业学生进行政策、项目、市场、金融等方面的“一条龙”指导。对于校内导师,要出台相应的激励制度,例如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可以折算一定课时量等激励措施。
三是构建政策服务平台。积极把握学生创业诉求,推动出台支持学生创业的学籍学分管理制度;运用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网络新媒体,建立服务学生创业的“一站式”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汇集国家部委和所在地区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信息,为创业学生提供便捷实用的政策咨询、信息查询、智能提醒和沟通协办等服务,努力打通创业公共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完善作品转化和项目孵化机制。积极寻求学校、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等多方资源支持,重点依托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创新型企业孵化器等孵化机构,联合打造一批创业实训、孵化基地,将创业实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相结合,建立全方位、阶梯型、专业化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为解决创业学生办公场地、提供孵化平台、市场对接等方面的需求提供便利。
五是注重舆论宣传和引导。及时总结推广学生创业的成功做法、典型范例、先进经验,积极扩大社会影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宣传媒体,丰富宣传形式,弘扬企业家精神,努力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参考文献】
[2] 陈丽.高校校园创业文化培育机制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