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佛教的和平精神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实现人类的和睦相处,维护全球的长久安宁,是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愿望。自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此理想而奋斗终身,甚至献出生命。当前的世界形势,虽然有不少积极的、趋向缓和的现象,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人类社会还存在着大量不稳定的因素,埋伏着各种

实现人类的和睦相处,维护全球的长久安宁,是世界绝大多数人民的共同愿望。自古至今,有多少仁人志士为此理想而奋斗终身,甚至献出生命。当前的世界形势,虽然有不少积极的、趋向缓和的现象,但同时也必须看到,人类社会还存在着大量不稳定的因素,埋伏着各种严重的危机。因此,广泛发动人民去争取和维护世界和平,仍是当前全球仁人志士的迫切而光荣的任务。

在争取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宗教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宗教具有广泛的影响,当今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全世界的宗教能团结起来争取和平,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所有的宗教中,佛教是最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这已为人们所共许。所以,传播和发扬佛教的和平精神,对于净化人类的心灵,制止和消除人类的暴力行为,求得个体心灵的和科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和平,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这篇短文中,我想就佛教的和平精神谈几点浅显的体会,供各位大德参考。

佛教的慈悲精神

佛教被称为慈悲的宗教,在其发展进程中,从“自度”到“度人”,以至发愿有一众生得不到超度誓不成佛,贯穿着一种伟大的慈悲精神。慈悲体现为一种同情和怜爱。按佛教经典本来的解释,慈与悲是分别从两个不同方面来体现佛教的同情和怜爱的,慈是给予快乐,悲是除去痛苦。如《大智度论》(Mahaprajna-Paramita Sastra)卷二十七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教视世间与人生为无尽的苦难,佛陀以拯救众生出此苦海为己任。所以,不少记述佛陀本生的经典中,在描写佛陀佛世时的奇异中,于其自言“天上天下,惟我为尊”之后,或有言“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或有言“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修行本起经》卷上)。总之,佛陀“感伤群生耽惑爱欲,沉流苦海,起慈悲心,欲拔济之。”(《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由此可见,佛教慈悲的“拔苦与乐”中,拔苦更为根本。

佛教的慈悲精神,随着大乘佛教的共起和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甚至认为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如上引《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就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而《观无量寿佛经》(Amitayur-dhyana Sutra)中也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佛教的这种慈悲精神,不单是对于人间社会,它也遍及于一切有情之生命,乃至所有无情之草木土石。佛教为救助一有情而不懈努力,是佛教最为推崇的菩萨的利他行。这在一方面,表现为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甚至连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与人;在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戒杀和放生。我们在众多的佛教戒律中可以看到,戒杀生总是放在第一条的位子上。佛教的戒杀生,不仅是指戒杀这一行为,同时也指不得持有杀生器具。如《梵纲经》卷下说:“若佛子,不得畜一切刀杖弓箭鉞斧斗战之具,及恶罗网杀生之器,一切不得畜。”这里也包括不得制造杀人武器。当然,佛教的戒杀生是指没有应杀理由的故杀,而对那些有害于社会人类的东西,则也还是主张应当杀除的。这种除害的杀生,同样是佛教慈悲心的体现。佛教对于无情草木土石的慈悲,则体现为对于人类生环境的良好保护。这也正是当今世界和全人类面临的严重的问题,是引起当今世界不安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可见,佛教以这种慈悲精神为出发点,致力于世界和平事业和社会福利事业,反对各种暴力和非人道的行为,对于佛教徒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义不容辞的。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hua/16229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