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现代性的冲突 现代性的冲突:历史的根据 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立场不难理解,但现代主义的反现代立场似乎就不那么理所当然了。至少需要深入的辨析。假如我们仍沿用现代性反对现代性的悖论表述,那么,一个隐含的逻辑前提是至少存在着两种现代性。这个问题正是西方

现代性的冲突

现代性的冲突:历史的根据

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立场不难理解,但现代主义的反现代立场似乎就不那么理所当然了。至少需要深入的辨析。假如我们仍沿用现代性反对现代性的悖论表述,那么,一个隐含的逻辑前提是至少存在着两种现代性。这个问题正是西方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晚近热门话题之一。特别是在后现代问题凸显出来之后,现代性这个本来看似确定的现象如今变得不那么确定了,至少变得复杂了。

现代这个概念,从语义上说,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特指一个的长时段。通常的看法认为,现代是指中世纪结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历史。比如,从政治上说,现代国家出现于13世纪;从文化上看,文艺复兴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但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则更多地指17到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和文化。鲍曼指出:"我把’现代性’视为一个历史时期,它始于西欧17世纪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转变,后来达到了成熟。"[5]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方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奠基于启蒙运动。所以现代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就是启蒙精神的另一种表述。

但是,正像西方现代历史自身所呈现的那样,现代性有不是一个单纯的社会历史进程,可以说,从一开始它就充满了矛盾和张力。这里,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思路来分析现代性的矛盾和张力。第一种方法是所谓的历时方法,即把现代性视为一个有前后不同阶段并显出不同特征的历史过程。第二种方法则是共时方法,即在逻辑的层面上来分析现代性的内在矛盾和张力。从前一种历史(历时)的方法出发,我们把现代区分为前期现代性和后期现代性;从逻辑的方法出发,我们把现代性区分为社会的现代化(性)和文化的现代性。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两种现代性处于一种对抗的紧张状态。这恰恰就是现代主义艺术出现和存在的历史的和逻辑的根据。

前期现代性也可以不那么严格地界定为启蒙的现代性。启蒙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打碎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束缚,理性和知识得到了广泛传播。"知识就是权力(力量)"的观念,成为一种信念。宗教-形而上学的统一的世界观让位于理性,"那是一个拥有原理和世界观的时代,对人类精神解决它的问题的能力充满信心;它力图理解并阐明人类生活--诸如国家、宗教、道德、语言--和整个宇宙。"[6]毫无疑问,启蒙运动给西方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以巨大的推动力。但启蒙运动以来的社会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现代性诞生伊始,在强烈的乐观主义冲动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对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卢梭是第一个使用现代性概念的西方哲学家,同时也是批判现代性的始作俑者。"我真不知道未来我们喜欢什么。""我看到的尽是些幽灵,一旦我想抓住它们,这些幽灵便消失得无影无踪。"[7]这以后,黑格尔、马克思、尼采、韦伯、齐美尔、斯宾格勒、奥尔特加等一系列西方思想大师,都对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们发现,前期现代性的发展一方面给西方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福祗,另一方面,它也造成了许多传统社会闻所未闻的问题。于是,随着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的深入,一种对现代性的矛盾态度--既爱又恨--便蔓延开来。进入本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灾难,法西斯主义的出现,人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异化和工具理性现象,引起了法兰克福学派的关注。霍克海姆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通过对启蒙的深刻反思而对现代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从进步思想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历来启蒙的目的都是使人们摆脱恐惧,成为主人。但是完全受到启蒙的世界却充满了巨大的不幸。"[8]这就是启蒙的辩证法。启蒙的统一理想变成了不平等的压制,"启蒙精神始终是赞同社会强迫手段的。被操纵的集体的统一性就在于否定每个人的意愿。"[9]数字成了启蒙的规则,数学方法成了思想上的仪式,也支配着资产阶级的法律和商品交换。"理性成了用来制造一切其他工具的一般的工具。"[10]与《启蒙的辩证法》相呼应,马尔库塞的《单面人》也对启蒙运动以来的工具理性作了犀利的批判,"技术逻各斯被转化为持续下来的奴役的逻各斯。技术的解放力量--物的工具化--成为解放的桎梏;这就是人的工具化。"[11]

如果我们把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当作前期现代性,那么,关于何时进入后期现代性,这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如果我们把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视为一个标志,那么,前后期的分界可以用现代主义来标识。但问题的难处在于,现代主义本身又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12]依据美国社会学家伯曼的看法,现代性可以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18世纪,这时人们刚开始体验到现代生活,但对它却知之甚少。第二阶段是1790年代法国大革命之后,公众有一种生活在革命年代的感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动,物质和精神的传统联系断裂了,人们感到自己好像生活在两个分裂的世界中。第三阶段是20世纪,现代化过程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导致了社会的碎片化,可沟通性丧失了。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与现代性根源失去联系的现代世界中。[13]依照这种模式,前后期现代性的分野在于第二至第三阶段。不过,这又带来了一个更难解的问题,即后期现代性往往又和所谓的后期现代性(后现代主义)纠缠在一起。[14]美国哲学家卡弘通过对法兰克福辩证理论的解读,得出了一个值得注意的看法,他认为,对前期现代性的否定就是后期现代性的出现。而这个否定的标志在于:在前期现代性中,文化具有一种调节主体-对象、外在-内在、精神-物质的机能。但是,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这时社会-经济-管理系统的扩张消解了文化的这种调节机能,因而文化走向了社会的对立面,成为"反文化"("自恋文化")。这就是现代主义文化。[15]更进一步,假如我们把前后期的现代性视为本身存在巨大差异的现象,那么,尽管在前期现代性中已经出现了对现代性反思批判的声音,但从总体上说,现代性自身的矛盾或张力,从历时的角度可以看作是前后期现代性之间的历史转变,是后期现代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所谓的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对前期现代性的否定。我们把19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主义文化当作后期现代性的的典型形态,这就意味着,现代主义作为一种对抗文化或反文化,究其历史的脉络来说,乃是对前期现代性的工具理性和绝对的形而上学的断然否定。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hua/160839.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