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浅谈传媒时代文化诉求的后现代意蕴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论文关键词:传媒时代 文化 后现代性 论文摘要:传媒时代的来临使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传统文化固守的“文以载道”的出世性被消解,文化消费性代之而起。鲍德里亚揭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生产型社会转向了消费型社会,从而文化附着于物更具有符号意义。文

论文关键词:传媒时代 文化 后现代性

论文摘要:传媒时代的来临使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传统文化固守的“文以载道”的出世性被消解,文化消费性代之而起。鲍德里亚揭示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从生产型社会转向了消费型社会,从而文化附着于物更具有符号意义。文化的消费性取向是:一方面,人们通过文化实现或展现出更多的自由与个性,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另一方面,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统一性诉求,越来越成为时代的无厘头,也喻示出多元价值纷争。面对传媒时代文化发展的悖论,须寻求新的文化策略,这已经具有了建设性后现代意蕴。

汤林森曾在《文化帝国主义》中释义文化:文化作为资本主义的话语,重点是消费行为过程与经验的商品化,文化的扩散实质上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这样的文化会使所有的文化体验都卷入商品化漩涡中,同时它也是现代性的一种扩张。由此以来,消费文化借助现代传媒使大众文化更加趋向功利、媚俗和无厘头。其一,当这种带有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意蕴的多元文化兴起之后,不同文化何以共存其二,“多元文化”是否应重建起一种公共理性?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解析。

一、“后现代性’’释义

大卫·雷·格里芬把后现代主义分为解构性后现代主义(或消除性后现代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或修正性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相联系,前者强调对现代性的解构和摧毁,表征着一种认知的“断裂”,它肢解或消弭了“现代”确凿无疑的特征。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既包含时代涵义,又是两种异质思维方式。像类似古代人和现代人之间关系的争论一样,一般说来,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现代性,也是相对于古代性而加以定义的。至于现代主义的源头,则应追溯至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豪放不羁的艺术先锋那里。现代主义的特征可以大致总结为:“审美的自我意识与反思;对喜好声像同步与蒙太奇的叙述结构的拒斥;对实在的自相矛盾、模糊不清和开放的不确定性特征的探索;对喜欢强调结构、消解人性化主体的整合人格观念的拒斥。”对于后现代性,它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转变,或者说,它意味着具有自己独特组织原则的新的社会整体的出现,意味着与现代性的断裂,这是西方学者鲍德里亚、利奥塔(某种程度上包括詹明信)所叙说的一种变迁的秩序。与后现代主义相关的关键性特征,便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被消解了,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层次分明的差异消弭了;人们沉溺于折衷主义与符码混合之繁杂风格之中;赝品、东拼西凑的大杂烩、反讽、戏虐充斥于市,对文化表面的‘无深度,感到欢欣鼓舞;艺术生产者的原创性特征衰微了,还有仅存的一个假设:艺术不过是重复。后现代主义以反叛者的姿态凸显于当代西方社会,它立足于微观层次来理解当代社会,拒斥传统和现代理论所钟爱的总体化和宏观性,赞成微观理论和微观政治,拒斥现代理论的一致性假设和因果观念。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心从树根、树干转移到树叶,它探求的目光不再是综合的整体的对象,而是投向零碎的东西。这一思维方式的特点是:强调否定性、非中心化、破碎性、反正统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及多元性,其中贯穿着对传统和现实的持续不断的否定、突破和摧毁的过程。“R.H.麦金尼认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争论的根本问题是一和多的问题,在他看来,现代主义者是乐观主义者,它期望找到统一性秩序的一致性或体系的总体性、客观真理、意义及永恒性。而后现代主义者则是悲观主义者,他们期望发现多样性、无序、非一致性、不完满性、多元性和变化。

“后现代”成为学术界最热门话题,究竟它是现代的延续,还是现代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断裂?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比较有争议的一个问题,但是无论我们怎么看待它,它都已成为传媒时代不可阻挡的潮流。后现代与现代是什么关系似乎变得不重要了,关键是通过“后现代”现象揭示其内在逻辑。后现代的核心和重点在于对意识哲学的批判和对主体性、自我概念的批判。后现代问题不单纯是学术论争,并且后现代话语渐渐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领域,后现代无孔不入。

二、后现代中的文化价值维度

后现代文化付诸传媒大行其道,或者说后现代又是一个传媒时代。当代传播媒介的广泛变化——从文字到图像,从纸质到电子,从平面到立体,从单向输送到双向乃至多向互动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其在借助当代技术力量的过程中迅速成长、壮大。人们生存在媒体信息建构的世界之中,因而占据人生大部分时间的传播媒介决不可小视,它不仅塑造着人们的感官,并且还直接代替着人们的感知和思考。传媒为实际的观赏实践提供了一套又一套“游弋漂浮的花花绿绿的节目”,二十四小时不停播放的MTV节目、一轮接一轮的视觉上的轰炸……传媒效应尤为高调。随着当代传播媒介的不断变化,当代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消费时代的最广大民众基本生活利益实践及其价值的表达方式,它的存在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境遇。传媒时代的今天,价值体系已不再是一元的,它所追求的是更加多元的后现代的东西。传媒时代所呈现的后现代已综合了失序、消解、相对主义和碎片化的各种形象。

罗曼蒂克与豪放不羁已成为后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鲜明主旋律。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已荡然无存,文化世俗化代之而起,艺术活动逐渐淡出与大众的日常生活严重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更多游离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社会空间与生活场所。伴随各种传播媒介对于自身图像能力及其效果的日益明确追求,作为“读图时代”的具体文化实践形式,当代大众文化已形成了一种对于视觉性表达和接受的大规模崇尚。而当代大众文化实践之于人的感性生活目标及其享受利益的肯定,以及对于文化生产与消费的娱乐价值观的陈述,恰在这样一种视觉图像大面积生产的直观感染性中获得了自己的充分实现。吉米的漫画、成人连环画、各种插图本读物、图片讲究的时尚生活刊物……视觉表达和接受活动的“非知识性”,一次又一次连续倾诉着大众的当下嬉戏情绪,娱乐满足的直接快慰则进一步激化了当代大众文化在媒介变化过程中对于视觉活动的追求热情。虚幻的影像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广泛而长期地触及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家庭中,电视传播占据了我们生活休闲娱乐的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在工作中,电脑多媒体传送的影像已成为人们现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形象、媒介、仿像组成了我们的世界,实际上这些都可以看做是传媒世界的后现代性的彰显。

三、传媒时代的文化悖谬

现代传媒所呈现出的文化诉诸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商品性

在技术世界中,通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已经丧失了真正文化的本质规定性,即丧失了艺术品的创造性,呈现出商品化的趋势,具有商品拜物教的特征。艺术不再具有创造性,成了受市场导向、利润动机和交换价值支配的商品。对于这种大众化艺术,其创作者所关心的是上座率和经济效益,而不是艺术完美和审美价值。比如,在当代,同商品拜物教相一致,出现了“音乐拜物教”,人们对音乐的崇拜已异化为对艺术所能取得的交换价值的崇拜。

2.不确定性

当代传播媒介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尽可能广泛地凸显媒介与受众之间兴趣关注点的直接互动及其迅速更替:媒介权力既受制于其自身对于大众生活事件的敏感程度,同时也受制于与大众兴趣转移的一致性。正是在这种变化的直接推动下,当代大众文化日益呈现出对于各种价值可能性存在的理由的实践兴趣和广泛变换。今天,人们已无法要求大众文化的具体实践过程仅仅执守于长久不变地维护某种既存利益。实践兴趣、利益追求和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的不确定性,成为当代大众文化价值陈述过程的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它一方面成功地再现了当代传播媒介的立场变化,另一方面也明确体现了当代大众文化实践本身的价值多元性与变异性。

3.肤浅性

这是当代传播媒介变化过程中大众文化的一个显著征象,它清楚地表明,在今天这个时候,大众文化价值陈述过程的内在方面,总是同当今时代某种整体的文化消费能力相一致。事实上,当代传播媒介变化本身所激发并实现的那种对于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的时尚化推崇,在大张旗鼓地鼓励了一种无视文化生产的精神创造深度、文化积累的(大众)集体消费狂欢的同时,也迅速培育了整个社会的、我们时代对于各种“当下性”获取和满足的直接消费能力。而当代大众文化的“时尚性”特征恰恰是同当代传播媒介变化所鼓励和培育的这种能力相一致和互动。从一定意义上说,它不仅表征了当代大众文化价值陈述的不确定性,而且为当代大众文化“祛深度性”、“祛历史性”的消费追逐创造了具体的满足效应。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hua/162881.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