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从传统到现代: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变迁是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表现。不断从传统向现代变迁,发展的自觉性日益增强,发展模式逐渐多元化,追求文化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成为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并存在着发展的非均衡性,显示

[摘要]在经济生产方式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变迁是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的表现。不断从传统向现代变迁,发展的自觉性日益增强,发展模式逐渐多元化,追求文化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成为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亮点,并存在着发展的非均衡性,显示出区域的、民族的特点和规律。探讨社会文化变迁的规律,有助于根据时代要求和区域实际,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新型文化,成为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民族现代化;社会文化变迁;规律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属于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种形式。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转型实质上是一种民族现代化,与西部大开发相联结,就是既要追求经济生产方式的现代化、经济总量的增长,又要注意生态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要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性与多样性,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确定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又一次显示了文化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综观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转型过程中社会文化的变迁,呈现出社会整体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运行从相对迟缓走向快速、高效,文化格局呈现多元化,文化氛围趋向伦理型与文化经济型并存,社会治理从自发走向民主开明的总体方向发展,表现出区域的、民族的特点和规律。

一、社会文化从落后向先进变迁,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促使文化变迁,而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文化革新,又是社会转型的先导和催化剂。在西南民族地区经济生产方式转型过程中,通过国家政策法律对社会文化活动进行调控,促进民族成员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理想等方面的现代化共享,增强科技、市场和民主等方面的知识观念和社会行为,培育开放宽容的文化氛围,进而推动了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一)从传统落后观念转变到先进的技术和市场意识。促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革新与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在政府引导下,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科技观念逐渐得到接受,传统农业逐渐向现代农业转型,提高了生产效率;市场意识带动下现代生产方式的应用,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有了突破性进展,搞多种经营,提高产业化水平,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的机制,推动了特色种植业、畜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同时,生态意识的提高,也使农村生态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实行封山育林,水土得到保护,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随着市场观念、产业意识的增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得到发展,利用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把自身的居住、饮食、服饰、歌舞等文化传统,转化为民族文化产品,实现产业化发展。

(二)在传统文化中注入现代意识。建立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平等团结、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化,为市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强的趋势下,民族文化要保持自身发展而不被淘汰,必须不断地吸纳先进文化的因子,才能充实发展。西南民族地区传统社会普遍的族群认同意识重家族家庭和睦,讲长幼辈分。守传统习俗,重亲友感情,习惯于邻里诚实互助等民族传统文化的成分,仍然鲜明地存活于民族成员的观念、情感、习惯和行为中。在继承的基础上,由政府引导,学习并接受公平、法制、商品经济等现代观念,为现代化发展创造文化条件,加快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在现代化进程中,安定团结局面极为重要。在我国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中,各少数民族文化互有差异,但都具有平等的展示平台,得到弘扬和协调发展,促进了国家文化心理的巩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也有利于增进各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对中华民族的共同认同。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维系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西南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动力和智力支持,创造了经济发展的环境。

(三)扩大民族交往。增进民族文化的宽容意识和全球意识,推动文化心态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文化变迁的原因“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改变”。文化变迁的内部发展普遍表现为发现和发明,外部发展或接触变迁则源自借用、传播,但变迁往往是内外部因素的互助而成。由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处于偏僻、封闭的环境,群众缺少与外界的交流,观念较为狭隘。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为民族文化的交流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有助于他们接受先进的观念和知识,利用现代化的市场和技术,汲取先进文化,融进时代因素。多元文化观念、全球意识的不断增长,使少数民族文化原有的宽容意识得以质变、飞跃,逐步产生融入世界文化的心理基础,为西南民族地区跟上时代步伐,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文化动力。只有不断给民族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坚持民族的特色,增强抵抗力,经受得起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才有可能免于消亡。

二、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下发展的多元化与自觉性,成为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现代变迁的主要模式

当代西南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经历了从“强制变迁”、“计划变迁”到“引导变迁”、“自愿变迁”及“自然变迁”的过程,民族文化变迁日益朝着多元化与自觉性的方向发展。

(一)从改革开放之前的“强制变迁”、“计划变迁”向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状态下的“引导变迁”和“自愿变迁”发展。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居住的自然条件差,国家一直实施民族扶贫政策,具有“计划变迁”和“引导变迁”的性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由以前的直接“输血”改为“造血”式的扶贫,在开发土地、税收政策、工商注册政策、贷款发放政策、国债使用政策、边境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扶持和倾斜,做出有利于民族地区发展的规定,引导少数民族群众通过技术和市场手段脱贫致富。在政府扶持和市场利益驱动下,西南民族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发生了变化。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少数民族传统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型,改变了世代沿袭的某些不良生活习惯,从被动到自愿地接受科学、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方式。

(二)全球化趋势下的市场化、技术化和信息化。使“自愿变迁”、“自然变迁”成为变迁的主流。在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转型过程中,由于政府在少数民族乡村建立了图书室、电教设施,开展了多层

本文原文次的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广播、电视、电话甚至互联网的进村入户,加上外出务工的见识,不仅农民“吃、穿、住、行、用”物质生活条件质量有了根本改观,而且农民的文化生活丰富了,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了。文化视野的扩大,全球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也使他们逐渐认识到发展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变迁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利益出发,自觉适应现代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型,改变一些传统的、落后的文化,选择有利于时代发展需要的文化方式,显示了现代文化变迁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走向“自愿变迁”和“自然变迁”,显示了从物质生产方式到生活形式,再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心理结构等变迁逐渐深入的多层次性、多样性。

三、社会存在的非均衡性。造成西南民族地区社会文化变迁的非均衡性

经济全球化为民族文化吸收外来养分提供了新契机。然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由于处于发展的不同境遇,利益落差不同,文化变迁的快慢程度也明显不一样,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性。

(一)经济生产发展程度不同。文化变迁的进程也不同步。经济生产方式转型中,城乡、区域等的差别是造成文化变迁非均衡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据中国科学院的系列研究报告,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质量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总能力及“生存支持”、“发展支持”、“环境支持”、“社会支持”、“智力支持”等系统的各种排序中,民族地区都处于倒数地位,都属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的各项指标也多落在后位。这是西南民族地区文化变迁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水平的不平衡,造成西南民族地区各民族文化变迁快慢的差异。一般来说,经济生产发展程度高的民族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周围先进文化的能力强,文化变迁的速度快。所以,要区别对待不同民族的经济发展的独特性因素,重视经济与文化的关联,分析民族文化诸要素的不同特征,寻找民族经济发展非均衡的差异因素,引导他们根据自身的特殊状态,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选择适应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模式。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hua/16263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