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的点滴记录
时间: 2020-08-09 01:37:36 来源:关于课堂的点滴记 作者: 关于课堂的点前面是我给出的一个示例,后面的内容大家可以自己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补充。铅笔是这样,钢笔,铅笔盒,橡皮,尺,发卡,镜子,各种用具无不是这样展开就是了。
也就是说,大家看到一个题目之后,有时脑子里会出现一片空白,不知道从哪入手,其实不用特意找,我们睁开眼睛看就行了,视线之内,所见的任何物都是我们可以用来拓点成文的。重要的是记住三个方面。
时:过去,现在,将来(用时间“追溯,面对,展望”下面两个内容)
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史,有着众多的特性。(包括可用文字表示的任何内容)
人:人对这个事物的使用的历史——人与这个事物的关系
把握好了这三方面,本着“知思悟行”的原则。你只要肯花时间去写,文章自然就出来了。不要担心文章缺乏内容,用苏轼在《赤壁赋》中的话来讲“我于物皆无尽也”。
010.中国诗重情 外国诗重感
上课领学生读曹操的《短歌行》,读了两遍之后,叫停。
举“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让学生说出,以前学过的哪些诗句与这一句类似或神似。
学生举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要求学生找诗人在表达时使用的规律。在这些诗句中,诗人的忧愁,往往呈现一种连续性,这种连续性所表现的是一般是某种情感的状态和程度。这里涉及的方法是把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这似乎涉及了,中国诗歌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个特征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所表现的往往是有共性的情,这种共性是普遍的、稳定的情。也就是说,中国古代诗歌的创作,有两个方面的约束,一抒情往往是可以公开的,二所要表现的大多是每个人都能经历的比较清晰的情。什么叫比较清晰的情?思乡、离别、欢乐、志气、友情……这些都是比较清晰的。因为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而诗歌是“情动于衷而发于外”的,所以追求普遍的、稳定的情感则是中国诗歌有别于外国诗歌的一大特征。外国诗歌是被归在“美学”范畴中的,因为外国人没有“心”这个感念,所以他们不讲“心灵”而讲“美学”,“美学”注重的是“感觉”——美学本身也可叫做感觉学。谈到感觉,那每个人之间就各不同了,因此,外国诗歌其实是在个人感觉的独特性上建立起来的,虽然好的诗歌必然要引起读者的共鸣,但在外国诗人来说,独特却是第一位的。正是因为外国诗歌重视感觉的表现,而这种感觉又是独特的,所以外国诗歌中所要表达往往是一般读者所没有经历过的“感(感受、感觉)”。对于我们东方人求“实有”的“心灵”来说,外国诗歌往往是“务虚”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中国人在谈婚论嫁时,往往注重实际的条件,经济状况,人品长相,门当户对这些都是主要参考指标,这些指标是实有的,谈到“务虚”时,往往问“你到底爱不爱他(她)”,其实这个“爱”就是一种稳定的情。而西方人则相反,他们谈“爱”只是追求一种浪漫的“感觉”。当然,如果要细说,恐怕涉及的内容会更多,我也不一定能说清楚。
现在我们知道了,我们日常所说的“情感”其实不是一回事。中国古代诗歌重情,白居易说过诗是“情根,苗言,华声,实义”,就是这一般的规律。又因为我们能“人同此心”,所以中国诗歌是要公开化的。但也是有特例的,因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也有以“感”为主的诗歌,例如,李商隐的诗歌其实有很多是以感觉为主的,这种感觉因为其独特和务虚,所以后来的人无法还原,这就形成了一首《锦瑟》的多主题现象——这其实我们“求实有”的思维定式造成的。同理,我相信,外国诗歌也会有以“情”为主的诗歌(但不会是主流)。不过,大家记住“中国古代诗歌侧重‘情’,外国诗歌侧重‘感’就可以了。一般情况下,用这个原则去区别中外诗歌总能有点收获。
011.指导学生答阅读题,告诉学生考试是从审题开始的,而不是从你往上试卷上写答案时开始的。尤其是阅读题一定要仔细审题,从中找出关键的信息暗示,然后再按要求作答。哪些暗示呢?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