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专访谭盾:写《慈悲颂》前,星云大师对我说了一句话

时间: 2020-08-07 08:06:05 来源:专访谭盾:写《慈 作者: 专访谭盾:写

比如第一幕《菩提树》,小王子用自己的血肉去拯救死去的小鸟,领悟了众生平等。“在这个世上,从细小的蚂蚁,到巨大的恐龙,生命都平等。”第二幕中,美丽的九色鹿看到有人落水,她明知自己一现身就可能会被人出卖行踪,但她还是救了那个人,最终因此被杀害,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恩人永远不能背叛,朋友永远不要放弃”的道理。

(樊锦诗与谭盾在敦煌莫高窟)

他们发现中华文化竟是这样深远

上观新闻:既要讲述六个故事,还要把交响乐、合唱以及传统乐器融合在一起,在这部形式独特的作品中,您是如何抓住听众的?

谭盾:有很多人问过我,这部作品是交响乐吗?我说不是。是歌剧吗?我说也不是。我觉得它或许可以被称为“壁画剧”,或者说,它就是一部“慈悲颂”。

在写了5部歌剧和许多电影音乐以后,我对如何用音乐讲好故事有很多感悟。要抓住听众的心就是要用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用音色、旋律、节奏让他们“喘不过气”来。所以这部作品的节奏非常紧凑,而且很“穿越”,有时候一个和弦“砰”一下就穿越了200年。

在德国德累斯顿音乐节首演后,《德累斯顿日报》的评论很有意思:“《敦煌·慈悲颂》像是一部可以听的电影,音乐的故事如风暴般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上观新闻:听说,《敦煌·慈悲颂》在德累斯顿首演的时候,您特意带了两套指挥服?

谭盾:是啊,因为心里很忐忑,怕西方观众难以理解,怕被他们扔鸡蛋和西红柿(笑)。结果演完之后,不仅第二套衣服没用上,观众的掌声还持续了整整15分钟。德国媒体评论说,他们听见了东方哲学的深远。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尼采,他们一直在出口文化,这部作品让他们真正“进口”了一次中国文化。他们发现中华文化竟是这样深远。他们告诉我,在这部作品中,他们听出了中国人的高贵与尊严。

上观新闻:看来他们不仅在音乐中看到了壁画,也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

谭盾:我认为敦煌留给世界的不只是古老的壁画,还有信仰,对慈悲的信仰,对善良的信仰,对大自然的爱和对和平的向往。这样的信仰让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在全世界的文化领域被人们所尊敬。我希望这部作品可以让世界各地的听众了解中国人从哪里来,心里信什么,未来做什么。我也把自己对生命的理想融入其中———永远有信心,永远有自己的梦想,永远有爱心,特别是对大自然的爱,对祖先的爱。

上观新闻:全世界许多知名乐团,比如慕尼黑爱乐、洛杉矶爱乐、墨尔本交响乐团等都曾演绎过《敦煌·慈悲颂》。外国音乐家是如何理解这部作品的?

谭盾:2018年在德国首演时,合唱团是由来自19个国家的青年歌唱家组成的,他们都用中文演唱,唱得特别好,我很感动。我记得有一位来自俄罗斯的青年歌唱家听了第五幕《心经》之后泪流不止。他说,他在其中听到了俄罗斯的民歌,听到了普希金和柴可夫斯基。来自以色列的歌唱家说,他虽然从来没有了解过《心经》,但听后觉得心里特别安静,感觉它有一种不可言传的力量。

上观新闻:在全世界演了那么多场之后,《敦煌·慈悲颂》去年回到了敦煌。这次敦煌之行有怎样特别的感受?

谭盾:去年我把法国里昂国立管弦乐团和德国吕贝克国际合唱学院的200多位音乐家带到了敦煌。他们走进莫高窟看到壁画后惊喜地说:“这个文字竟然有点像希伯来文,怎么跟中文在一起呢?”“哎呀,这把琉特琴好像我爷爷也有一把。”那天晚上指挥《敦煌·慈悲颂》的时候,站在舞台上,我感觉音乐家们似乎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与壁画对话,在朝圣。

直到今年去兰州给兰州音乐厅合唱团排练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那场音乐会还有一位很特别的观众。在排练之余,我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开了两小时的车,又坐了一个小时的快艇,在荒芜的群山之间,走进了千年古寺炳灵寺。我们的祖先在那里的悬崖峭壁上建了169个石窟。在巨大的佛像下,有一位浑身黝黑的农民走了过来,他说自己是“看佛人”,已经在那里守护了35年。这位农民握着我的手,轻声地告诉我,他听过两次《敦煌·慈悲颂》。我吓了一跳,在这荒无人烟的黄河之滨,居然有一位听过两次《敦煌·慈悲颂》的“看佛人”。

专访谭盾:写《慈悲颂》前,星云大师对我说了一句话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