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哲学论文 >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的幸福教育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感,不仅对于其自身健康成长,同时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幸福感 幸福教育 一、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

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幸福感,不仅对于其自身健康成长,同时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幸福感 幸福教育

一、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都开始了幸福指数的研究,并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幸福指数。百姓幸福指数可以成为一个衡量百姓幸福感的标准。那么学校教育也应该研究学生的幸福指数。有幸福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幸福是人生的主题,幸福的获得需要教育。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缺乏幸福感的现状

高职学生是一个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稳定的特殊群体,高职学生的发展压力特别是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情感压力等普遍增大,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也随之增多,这就对他们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可能没有明显的心理问题,但是他们主观体验并不愉快,在我们的"作为大学生你觉得自己幸福吗?"的问卷调查中有47.2%的学生觉得自己不幸福。学生缺乏幸福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追求感官刺激,幸福感淡化,

现在高职学生大都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他们生长在国家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都很好的情况下。所有历史的不幸都离他们很远,所有现实的幸运都特别照顾他们。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和学生一起交谈,经常听他们讲"很无聊",干什么都没意思,逃课、上网、打游戏是普遍现象。校园内的亲密接触大胆夸张。所有这一切表明,很多学生除了追求感官刺激与快乐以外,根本没有追求幸福的意识,也没有追求幸福的能力。

(二)就业压力导致幸福感下降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 加上我国高校扩招之后严峻的就业形势,给高职学生对未来生活的预期也给予了无情的打击。在生存危机的笼罩下,由于用人单位用人标准的高学历化,社会公众对于传统"精英教育"的思维定势以及家长对于高职教育认识的模糊性,导致了高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大和对自身认同的偏差使高职学生承担了更多的压力,幸福感在他们这里也就变得不知去向了。在我们所接待前来咨询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缺乏"主观幸福感"都是因就业等压力较大造成的,他们经常会感到焦虑、郁闷、烦躁、紧张等,也就感受不到幸福了。

(三)社会支持不良带来的幸福感缺失

获得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个体只有在得到各种社会支持时才能获得较高的幸福感。高职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中排第一位的是朋友(包括恋人)、教师支持;其次是家庭。然而今天的学生特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他们缺乏与人交往的环境,和社会隔离程度比较严重,因而形成了较为内向的性格,加之,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地区,他们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更增加了人际交往和沟通的难度。于是,有相当多的学生孤僻,心理敏感,不善交往,时常感到孤立、无助、郁闷、灰暗、自我心理压力大、生活态度不乐观、精神世界空虚。出现了"踏着铃声进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诉衷肠"的现象。很多学生感觉自己交不到知心的朋友,在大学的人际关系中缺乏幸福感。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学生开展"四叶草"幸福教育

在心理学的领域,研究"幸福"的专门学科称为"积极心理学"。通俗地讲,积极心理学就是一门让人摆正心态,感受到更多幸福的课程。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我们常说的许多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因此针对影响高职学生幸福感现状的调查分析,我们提出提高大学生幸福指数,培养大学生幸福感的幸福教育,称之为"四叶草"幸福教育。四叶草是幸福的象征,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将幸福教育融合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中,通过以下四种途径建立学生的积极情绪系统,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得失之间

通过丧失体验训练,体验"得到"与"失去"时的不同心态,帮助同学们拨云见日。在体验过后,运用情绪ABC理论等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所得"不自傲,面对"所失"不自馁。这样的方法使同学们能够积极思考如何去克服消极情绪,从而建立起良性的情绪系统,懂得自我排解,懂得放弃,懂得珍惜,能够用自己内心的力量去化解生命中的遗憾,而不是借助外在的得与失让自己拥有一份浅薄的骄傲。

(二)、幸福轨迹

建议学生用幸福账本记录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换言之,记录每天幸福的事情和难过的事情,如果幸福的比难过的多,那么这一天属于幸福的一天,反之则是不幸福的一天,以月为单位,进行讨论,如果幸福的天数比不幸福的天数多,那么属于一个月有幸福盈余,对幸福进行总结,对消极情绪予以疏解。此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在平时点滴的记录中,提升学生们的幸福感受力,画出自己的幸福轨迹。

(三)、我中有你

以互助、自助为机制进行心理辅导。保守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看做教育的对象,心理辅导则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朋辈辅导员虽为"非专业工作者",但他们与学生年龄相仿,同龄伙伴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可以心与心地进行交流。同龄人之间的信息传达往往更为有效,也更为学生所接纳。如在"给自己以前有过不愉快的朋友写一封信"活动中,学生向朋友表达了的歉意和宽容,收获了友谊和宽容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这种辅导培养了学生乐观和积极的心态,也使学生在团体活动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习得与人交往的方式,学会把握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成为一个使他人快乐的人,在予人玫瑰的同时,自己亦收获一份芬芳。给予别人快乐,会使自己的内心拥有更高层次的幸福。

(四)、常念心恩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督促学生学会感恩。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让学生分别记录从小到大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及自己为父母做过的事情。细化到每一天,每一件小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味父母为自己辛劳的付出,心怀感恩。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记录他人的点滴恩惠,始终保持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有助于学生培养正面积极的情绪。而感受他人对自己的关怀,也有助于幸福感受力的提高,为自己开启一个阳光温暖的世界。

在幸福教育实施的初始阶段,并不能指望"幸福课"一步到位。幸福教育可能开始会稍显机械,甚至乏味,但这些只是起点。能提出关于幸福的问题,了解得到幸福的方法,总比对幸福不闻不问甚至排斥要好。所以肩负大学生群体教育重任的教育者,有必要启发大学生寻找适合他们自己的幸福,培育更适合社会需要的有幸福感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2] 苗元江.幸福感:研究取向与未来趋势[J].社会学,2002(2):51~56.

[3] 佟月华.低收入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4).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zhexue/15946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