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哲学论文 >

基于汉文化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性探究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大学校园中,少数民族学生受本民族文化固着性、汉语能力适应性和社会环境、院校行为的影响,普遍表现出语言交流、饮食、民族活动等文化上的差异与冲突,进而出现了一些适应问题。因此,院校和教师应采取积极完善的措施,多层面、多

摘 要: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大学校园中,少数民族学生受本民族文化固着性、汉语能力适应性和社会环境、院校行为的影响,普遍表现出语言交流、饮食、民族活动等文化上的差异与冲突,进而出现了一些适应问题。因此,院校和教师应采取积极完善的措施,多层面、多方位提供帮助,学生自身也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多举措提高适应能力。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适应;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从本民族聚集地进入到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大学学习生活,在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必然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为使他们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我们有必要对其适应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本文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现国内的相关研究以描述性为主,对问题的探讨不够深入。为此,笔者在对本校及周边学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适应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查找和总结他们不适应的表现,分析了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以汉文化为主的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语言交流问题。虽然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接受过汉语学习和训练,但熟练程度不高,使得他们在与人交往和学习、生活等都会遇到障碍。

饮食问题。少数民族学生餐饮的民族习性,导致了他们用餐选择狭窄。

民族活动问题。少数民族拥有民族节日,如古尔邦节、开斋节等,但在院校这些民族活动缺乏应有的氛围,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2.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以汉文化为主的大学适应状况成因分析

2.1主观因素

籍贯地文化固着性导致生活方式形成惯性不易被打破,缺乏包容心态。少数民族学生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熏陶,具有自己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其所受教育也打上了不同程度的民族烙印,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且不易被打破。当他们进入大学,突然接触到一种新文化,必然需要一段适应过程,出现一定的适应困难。

汉语能力间接制约了适应进程。大学前就接受过良好汉语教育的大学生,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而没有接受过的,往往汉语思维节奏慢、语速慢,汉语意思表述不清,导致他们在学习、人际、生活上存在困难。学习上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成绩不甚理想。无法正常有效沟通影响了他们的交友和参加集体活动,也影响了他们对环境的适应。

2.2客观因素

2.2.1社会因素。

由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和地域范围的差异,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不均衡,这导致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层次和水平相对落后。在进入大学前,少数民族学生接受的中学教育层次普遍较低,有的甚至没有接触过汉语教学,读过预科的学生也没能学好汉语,这就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调整,由此严重制约了他们在大学里的学习和生活。

2.2.2学校因素

学校由于教学任务的繁重,教学人手和资金的缺乏,不能够有效且充分的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心理与特点,掌握他们在不同年级阶段的不同生活要求、心理诉求以及可能产生的各方面适应问题。也就不能够采取相适应的具体措施,最大限度的满足他们的发展要求。

3.改善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对策

3.1学校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采取积极完善的措施,多层面提供帮助。

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文化上受其本民族影响大,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民族的文化习惯与汉族差异较大,其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应当具有特殊性,统一使用的部分教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其长久以来的思想文化产生矛盾,院校应充分考虑他们的特点,为其开发并合理配置相关教学内容。

少数民族学生在大学的比例逐年增加,为不断缩小所在民族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方面与汉族的差异,院校要根据他们的民族需求,安排适量的专项资金,兴建专门的能够满足需求的少数民族生活设施,从硬件改善其生活条件。

少数民族学生往往会因为语言文化上的差异而减少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交往,为此,院校要在进行汉语教育的同时,制定周期性的活动规划,丰富少数民族学生的日常生活,定期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比如开办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文娱晚会,少数民族文化专题研讨会等,促进不同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起积极地、良好的、向上的心态。

面向全体师生,开展有关维护民族团结的专题研讨和教育会,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团结的校园文化氛围,并创造条件积极营造民族平等的文化氛围,引导师生牢固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彼此相互理解、相互交流、相互发展的理念。汉族大学生要在生活中为不同民族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关心关怀他们,积极主动的彼此交流,把民族团结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宽松和谐的校园氛围。

3.2教师作为学习的主导力量,要为他们的学习提供帮助。

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习性,制定合理的教学规划,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少数民族学生都领悟教学内容,掌握好基本专业知识并能加以灵活运用。

少数民族学生因语言文字等方面的障碍,在课堂学习上必然不会十分流畅,有许多问题没法及时得到解决,教师要通过加强与他们的课外交流沟通来弥补课堂教学的缺陷,并要经常了解他们在哪些方面遇到了困难,哪些知识点难以理解,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并根据反馈结果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与内容设置。

3.3少数民族学生自身也应付出努力,更好地适应学习生活。

少数民族学生不能采取消极悲观的方式应对困难,应调整好心态,努力去适应这些差异,入乡随俗,尊重不同文化习惯和差异,与同学友善相处,相互包容。

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与同学之间的交流,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首先要端正参加活动的动机。参加活动不仅是为了交流,而且是展示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好时机;其次,要有信心与勇气展示自己,这是突破交流障碍最重要的前提;最后,要学会用自己的魅力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用真诚的语言赢得他人的信任,结交更多朋友,获得更多的关心与支持。

4.结语

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大学适应性问题在各高校普遍存在,对他们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三个角度提出了改进策略,为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2]李怀宇,钱春富.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研究――基于云南省五所高校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03)

[3]李亚,曹威.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文化认同的方法探究[J].时代教育,2014,(1)

[4]王国超.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问题调查[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2,(7)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zhexue/15631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