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一生践行阳明精神的冈田武彦先生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4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在现当代日本阳明学者中,与贵州关系最为密切的有三个人:三岛毅、冈田武彦和志贺一朗。冈田武彦先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当代著名阳明学家和儒学家,冈田先生对中国文化所怀有的特殊感情。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心甘情愿地为贵州、浙江等地

摘 要:在现当代日本阳明学者中,与贵州关系最为密切的有三个人:三岛毅、冈田武彦和志贺一朗。冈田武彦先生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当代著名阳明学家和儒学家,冈田先生对中国文化所怀有的特殊感情。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心甘情愿地为贵州、浙江等地的文化建设与学术振兴作了许多有益之事。今年是冈田先生逝世10周年,为表达对先生的敬意,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关键词:日本阳明学者 贵州 冈田武彦 《王阳明大传》

一、日本阳明学者与贵州

1、三岛毅与贵州

三岛毅与黎庶昌〔5〕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还与黎庶昌的部下杨守敬、陈炬(贵阳人)等有过交往,并在东京出席过清国驻日第五任公使李经芳举办的宴请集会。1890年,黎庶昌在结束第四任驻日公使归国之际,三岛毅特地为其送行,并作诗相送(即《送黎公使归清序》)。王阳明及阳明学应是两人交往过程中的话题之一。〔6〕于是,黎庶昌归国后十三年,即1903年,便有了三岛毅的学生、时任贵阳公立师范学堂教习〔7〕的清宫宗亲随日本驻清武官高山公通、金子新太郎及日籍教师冈山源六赴贵州修文县探访阳明洞之举。三岛毅与贵州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主要有两件事:

(1)阳明洞题诗。清宫宗亲等探访修文县阳明洞时,曾在洞内岩壁上方“阳明小洞天”几个大字旁刻上“大日本帝国高山公通、金子新太郎、冈山源六、清宫宗亲明治三十六年八月即中历光绪癸卯六月来游此洞访阳明先生明悟之迹”五十二字留念。事后,清宫宗亲即把此次探访的游记寄给东京的三岛毅看。三岛毅随感而发,赋诗言志。后由三岛毅弟子爱甲猪帮助、木藤武彦将此诗刻成石碑〔8〕,请清宫宗亲等竖于贵阳阳明祠内,以示海外阳明学者对王阳明的景仰之意。诗碑的内容如下:“忆昔阳明讲学堂,震天动地活机藏。龙冈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明治癸卯岁,门人清宫宗亲从高山、金子两武官访贵州阳明洞,遂登龙冈山观月,有记寄示余,因赋此诗。顷两武官与宗亲等谋,欲刻之石以建祠(指龙冈山之王文成公祠)中,远问余。余之诗虽甚恶,亦足以表海外景仰之意。则不辞,书此以赠。同人既获博士诗,即拟在修文县阳明洞中勒石。惟其地去省稍远,至自吾国者追攀不易。爰就省垣绅士于君德楷(字仲芳,曾任知县)一再商之,遂改建于扶风山之阳明先生祠。是固非始念所及也,然竖碑遗像之旁,则追随素愿,已足伸于贵山富水之间矣。明治三十七年九月、光绪三十年八月,高山公通、爱甲猪之助、木藤武彦、金子新太郎、冈山源六、岩原太三郎、清宫宗亲同建。”〔9〕

根据以上记述,我们至少可以获得如下信息:第一,三岛毅是从其弟子清宫宗亲等人那里获知龙场阳明洞之概况的,而他本人并没有探访过龙场,也没有来过贵州。第二,三岛毅是根据清宫宗亲等人的记述,赋诗以表敬意,然此诗当时并无诗名,是后人将此诗命名为《题阳明祠》。第三,清宫宗亲等人原想将此诗勒石后竖于龙冈山之“阳明祠”(原为王阳明所建之龙冈书院,明嘉靖三十年改为“阳明祠”,清乾隆后改称“王文成公祠”),后因交通不便,不得已才于明治三十七年九月改竖于贵阳扶风山阳明祠的阳明遗像旁。第四,除了一年前探访过阳明洞的四人,参与勒石建碑的又增加了爱甲猪之助、木藤武彦和岩原太三郎三人。这七人都曾先后于光绪二十八年至三十年担任过贵州武备学堂教习,其中高山公通是总教习,余为教习。所建诗碑是由此七人共同出资的。

(2)王阳明铜像。三岛毅撰有《王文成公铜像记》一文,文曰:“明治戊申(1908)春,门人清宫民卿(宗亲)自清国贵州赍一铜像归示曰:‘贵州有刘海帆者,远祖三五在王文成公门。公亡后,门人胥谋,铸公铜像若干,相分以寓追慕之意,三五亦藏其一。子孙羁官贵州,遂土着,传至海帆。弟曾受王学于先生,景慕文成久矣,遂购求,请先生记之。’余熏沐拜观,则高尺许,左手捧书卷,右手垂至膝,眼光注书,威容俨然,神采跃如,不觉起敬者久之。”〔11〕

据此可知,第一,此铜像是由清宫宗亲在贵州从刘海帆处购得。第二,刘海帆远祖刘三五是阳明弟子。阳明殁后,门人铸铜像若干,刘三五得其一,并由其子孙带到贵州。因此该铜像应是阳明最早的遗像之一。第三,该遗像高一尺多,是学者型阳明难得的读书形象。〔12〕1996年冈田武彦先生等赠阳明铜像于修文县(详见后述),也许就是为还九十年前贵州人的这份人情吧!

2、志贺一朗与贵州

3、冈田武彦与贵州

在老一辈日本学者中,冈田武彦先生可以说是来华访问最多的人之一。1934年1月,他从九州大学毕业后,曾跟随其恩师楠本正继〔15〕到过中国京津地区进行研修旅行。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对日本人在中国横行霸道的行为极为反感,同时也对所谓的中国排外宣传表示了不满。〔16〕中日恢复邦交后,他又是最早踏上中国大陆的著名日本学者之一。他生前曾到过浙江五次,来过贵州两次。

冈田先生这两个举措,可能皆与三岛毅有某种联系,理由是:第一,三岛毅是汉塾二松学舍后改为二松学舍大学的创始人,而冈田先生曾长期担任二松学舍大学的评议员和客座教授,与二松学舍大学始终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第二,1989年二松学舍大学创刊的《阳明学》杂志是在冈田先生的倡议下实施的,也是继1914年《阳明学》(1906年东京明善书院创刊,东敬治〔17〕主编)停刊75年后日本首次刊行的阳明学专业杂志。该杂志直到今天仍是海内外数一数二的阳明学专业刊物。第三,冈田先生的高足疋田启佑时任二松学舍大学教授,后任该校阳明学研究所主事,并于1987年至1988年参加了由志贺一朗组织的“王阳明与湛甘泉旧迹调查”活动,回国后即向冈田先生作了报告,从而更坚定了冈田先生率团来华考察阳明遗迹的意愿。

故此可以说,冈田先生的黔中之行,固然与比他早半年的志贺一朗等人的“以王阳明大悟之地(龙场)为中心的调查”活动有一定关系,但无论考察规模上,还是活动影响力上,无论在参与人员的构成上(除了学术界还有企业界等社会各界,人次超过百余人),还是在考察路线的完整性上(冈田先生曾派他的学生松尾正威等七人,于1998年4月间,用半个多月的时间,沿着王阳明走过的入黔之路,从杭州驾车,途径江西、湖南,入黔考察),都是志贺一朗等人的调查活动所无法比拟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冈田先生所领导的王阳明遗迹考察活动,前无古人,可谓壮举。

二、冈田武彦与《王阳明大传》

冈田先生一生写过大量的有关王阳明及阳明学派的论著,〔18〕其中以《王阳明大传》最具代表性。该书对浙、黔两地的阳明学遗迹以及考察过程记述得甚为详尽,因而有必要作一介绍。

冈田先生曾在《王阳明大传》的序言中说过:“阳明学是体认之学,是培根之学,是身心相即、事上磨练之学。”〔20〕而“冈田学”的实质,概而言之,也就是“体认之学”和“培根之学”。冈田先生数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践行阳明精神,其目的就是要尝试和再现这种“体认之学”和“事上磨练之学”。我们从冈田先生极力倡导的“体认之学”和“事上磨练之学”中,不仅可以看出先生的为学为人之风范,而且“可以看出宋明理学的现代日本式的开展”。〔21〕而在冈田先生的所有学术著作中,我以为最能代表其“体认之学”的就是这部《王阳明大传》。《冈田武彦全集》的编辑者特地把《王阳明大传》作为《全集》之开篇,其深意似乎就在于此。

以冈田先生为首的九州学术圈,在为学方法、致思理路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以至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有别于东京、京都等地学术圈的学派雏形,我将其称为“九州学派”。〔22〕冈田先生是从幕末维新时期楠本端山、硕水兄弟开始的,到端山之孙楠本正继承续的九州地区新儒教运动的主要推手,也是九州学派的主要代表。但冈田先生却谦虚地将此学术思潮用其恩师楠本正继的名字来命名,称之为“楠门学”。后来冈田先生的学生又在“楠门学”后加上了“冈田学”,意欲用“楠门学”和“冈田学”来概括和统称九州学派。〔23〕

以楠本正继为代表的“楠门学”的基本特征,九州大学出身的难波征男、柴田笃、荒木龙太郎等先生已有详述。〔24〕而以冈田先生为代表的“冈田学”的基本特征,以笔者之见,就是在虔诚践行阳明精神的基础上,把中国传统儒学尤其是阳明学中的“体认”精神加以充实和完善,并结合日本传统的神道教而使之进一步体系化和理论化,进而创设了以“体认之学”为核心的“东洋之道”的致思趣向和为学宗旨。 多年来,作为弟子的我一直在试图解析冈田先生的思想世界。然真要解析冈田先生的思想体系及其传承道统的心路历程,仅仅凭借理论思考和学问辨析是远远不够的,主要应依靠其所倡导的“体认”或“追体认”的方法和路径,并且去亲身实践和体悟其中的真谛。这是因为,冈田先生所提出的一系列独到的思想见解,本身就不仅仅是理论思辨的产物,而主要是从其数十年的人生磨炼和社会体验中逐渐领悟到的。这也许就是冈田先生常说的治学过程与体道历程的统一吧!

正是本着这种理念,冈田先生对我的教诲基本上采用了身体力行式的,智寓于情、行胜于言的体验教学法,即使在日常讲学过程中,也并不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是更多地教我如何做人,怎样与古代圣哲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在“追体认”中领悟先哲的情思和感怀。通过近二十年的交往,我从冈田先生身上,不仅感受到一位思想大师的睿智和胸怀,更体察到这位几乎与二十世纪同行的日本大儒的高洁品格。而本人撰写此文,除了聊表对恩师的怀念之情,就是想让国人能更多地了解这位阳明精神虔诚践行者的所思所行。

参考文献:

〔1〕三岛毅(1830―1919),日本幕末维新期的著名汉学家、阳明学家。字远叔,号中洲,备中松山藩藩士,十四岁入牛麓舍师从山田方谷,后在东京宅邸创办汉学塾二松学舍。

〔4〕如资助浙江绍兴修复王阳明墓、资助余姚修复王阳明出生地瑞云楼、出资铸造王阳明铜像予贵州修文县等。此外还为江西大余县出资建造了“阳明先生落星之处”纪念碑亭。

〔5〕黎庶昌(1837―1898),字莼斋,贵州遵义人,1881年至1890年出任驻日公使。

〔6〕参见石田肇撰、陈国庆译:《三岛中洲与黎庶昌》,《贵州文史论丛》2006年第三期。

〔7〕按:清末虽兴办学堂,但其教师仍沿用明代“教习”之称呼。

〔8〕按:此据冈田武彦:《王明o行――王明のzEをLねて》,大阪:登龙馆,1996年,第157、164页。据笔者推测,此碑应勒石于贵阳,不太可能在日本刻成后再运来贵阳。

〔10〕冈田武彦先生1989年4月去贵州考察时,曾在扶风山阳明祠见到过高1米左右的此碑残体,后来浙江省社科院曾把此碑拓片寄赠给他(《王明o行――王明のzEをLねて》,第164、157页)。

〔11〕 东敬治主编:《阳明学》第77号,大正四年3月1日刊。

〔12〕按:日本尚存有据此铜像所画的彩色肖像。

〔16〕冈田武彦口述、松尾正威整理:《わが半生?儒学者への道》,福冈:思远会,1990年,第154―155页。

〔17〕东敬治(1860―1935),山口县岩国人,是著名阳明学者东泽泻的长子。

〔22〕参见拙文:《九州学派:日本现代儒学的地域样本》,《深圳大学学报》2012年第三期。

〔23〕关于冈田武彦先生与九州学派的关系及其在日本学术界的定位,笔者将另文详述。

Sir Gangtian wuyan--the whole life time contributed to the spirit of Wangyangming

Qian ming

Abstract: In the modern and current times of the scholars researched on Wangyangming, there are three people who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Guizhou: Sandaoyi, Gangtianwuyuan and Zhiheyilang.Gangtianwuyuann is a famous international,contemporary scholar on Wangyangming’s research, and a confucianist who had a special feeling with Chinese culture. He has done a lot of beneficial things volunteer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cademic research for Guizhou and Zhejiang areas, etc.This year is his passing-away-day for ten years, in order to memorize him and show our respect for him, the author wrote this thesis.

Key words: Japanese Yangming scholars, Guizhou, Gangtianyiwu’s Wangyangming Huge(his bibliography)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yanyu/170135.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