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述评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9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的论著较多,集中反映江南农业、商业、市镇、赋役和社会生活的论著尤为突出,显示了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圈中的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研究 江南市场经济的发达与繁荣,与农业商品化程度高及丝棉业的发达

90年代以来,研究明清江南社会经济史的论著较多,集中反映江南农业、商业、市镇、赋役和社会生活的论著尤为突出,显示了江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圈中的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一、农业和手工业的研究

江南市场经济的发达与繁荣,与农业商品化程度高及丝棉业的发达有很大关系。学者们对农业经营的规模、收益及与之相关的赋税、水利和仓储等诸要素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

关于江南重赋的成因,学者历来有多种看法。范金民认为肯定存在重赋,并阐述其形成的具体原因、形态以及朝廷和地方政府为征收重赋采取的具体配套措施(《江南重赋原因探讨》,《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明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第3期)。林金树也对政府为保证重赋的征收所做的努力进行了探讨(《简论明皇朝保护江南重赋区的若干重要政策》,《明史研究》1993年第3期)。

关于棉花和蚕桑业的发展。何泉达分析了松江地区的自然环境(气候、土壤、光照),认为松江并不是一个良好的植棉区,其棉织业的发达是由于先进的技术加上外地棉花的输入(《明代松江地区棉产研究》,《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3期)。但侯杨方却认为上海地区宜棉,棉花产量在明清分别达到了75万担和100万担,种植面积可达到耕地面积的50%,棉布年产量不低于4000万匹(《明清上海地区棉花及棉布产量估计》,《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陈学文认为,杭嘉湖地区的蚕桑业的发展是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传统决定的,对于改变农业经营结构,扩大区域交流,推动专业市镇形成有很大作用(《明清杭嘉湖地区的蚕桑业》,《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4期)。邢铁认为元明以后丝织业重心南移的根本原因,是棉花的种植和纺织技术在北方的推广(《我国古代丝织业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

二、市镇方面的研究

下一篇:婚礼今昔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hua/162086.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