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文化大战略(下)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文化大战略(下) 历史上许多大国兴起的同时必然借助一整套文化战略巩固并推广自身的意识形态,英国在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同时,也将英国文化、语言、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文学艺术渗透到了帝国势力所能达到的每一个角落,在殖民地,英国用殖民教育培养了一批

文化大战略(下)

历史上许多大国兴起的同时必然借助一整套文化战略巩固并推广自身的意识形态,英国在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同时,也将英国文化、语言、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甚至文学艺术渗透到了帝国势力所能达到的每一个角落,在殖民地,英国用殖民教育培养了一批本土的英语精英阶层,时至今日英语也是许多国家的官方语言。文化扩张成为了英国政治扩张的重要支柱。法国则从路易十三时代起,就将文化称霸与称霸等量齐观,法兰西优雅的礼仪与文质彬彬的气质,使其成为欧洲风尚的准则。1635年路易十三时期的首相黎塞留创立了法兰西学院,其目的就是保卫和弘扬法兰西语言和文化。法国对于自身文化控制和推广工作的高度重视,使法语在18世纪成为欧洲上层社会的社会语言,无形中又强化了法国作为“文明标准”的国家文化形象。

在今天的国际语境中,除了军事上的打压、经济上的竞争,文化上的战争已经出现新的动向,作为大国崛起前提的中国文化创新,无疑被相当紧迫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日渐崛起令世人瞩目,与之相匹配的文化魅力和影响亟待拓展。假如我们的文化仍旧绵软无力的话,后果将会很严重。有数据表明,目前美欧占据世界文化市场总额的76.5%,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的份额中,日本和韩国各占10%和3.5%。在这种格局下,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古人有言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文化事业要发展,文化战略须先行,被动应对绝对不行。美国文化产业创造的价值早已超过了重工业和轻工业生产的总值。与美国相比,尽管迄今为止我国的文化产值所占GDP的比重还很小,但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我相信局面会有所改观。当然,前提是,我们需要有一批人来共同促进这项事业的发展。为此需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文化工作者,他们知道什么是最中国的、最优秀的、最能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知道什么是全球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谁在了解中国,否则很可能将导致文化生产过剩或者错位。今天的官员可能会提一些文化输出,但是没有一批人,没有一批知识分子来切切实实做这个事情,就会很空洞。

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否则就很可能迷失。所以在这个时候,中国办了孔子学院和语言文化学院。只要有3000万到3个亿的外国人都来学汉语的时候,汉语的卑贱地位才能改变。只有这时候,中国人才蓦然回首,发现自己的母语和文化是可以学的。

在高层,宏观指导有余,微观实践不足,在国家立法和行政层面缺乏针对性和有效的投资与支持。中国政府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问题有着自己的主张,提出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安全观,改革开放以来历任国家领导人的文化立场,多在于强调合而不同,求同存异,鼓励和加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文明对话。然而,中国这种“韬光养晦”战略适用于经济和政治层面,但比起周边日、韩政府目标明确且咄咄逼人的文化政策,中国的文化政策层面却显得气象不足且特征不够鲜明,这也导致了东亚文化领导权的危机。

中国文化要出好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号召上、意义上,特别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次上,必须规模推出文化精品

应该重新制定,制定大国20年文化方略和方案,否则就有问题。

与美国相比,韩国、印度和中国的电影在世界所占的份额都不是很大,现在韩国有所增加。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得不借鉴西方的模式,如制作模式、宣传模式、广告模式、营销模式、收回成本模式等。最近几年,一些中国电影逐渐走出国门,在为世界所认知的同时,也赢得了部分海外市场,其中的佼佼者如张艺谋、陈凯歌等。但恰恰是这些大踏步走出去赚取海外票房和美元的电影导演,在很多人眼里,他们的作品不仅“媚洋”、“求大”,而且“没有思想”。结果,钱投得越来越多,电脑制作越来越虚假,画面越来越残酷。成本越高,就越期待从市场获得高回报。这在美学上被称为“形式取代思想”——即以形式的视觉狂欢取代了思想的深层感动和内在的灵魂的拷问。面对美国文化三片齐下的文化战略,中国文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处于“失声”状态。

这种模式源于美国的嬉皮士文化背景,有其自身特点,但如果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则无异于饮鸩止渴,后患无穷。中国文化要出好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号召上、意义上,特别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次上,必须批量生产,规模推出文化精品。这就需要市场的投入。

但文化市场也是个难题,因为中国人懂文化的不懂市场,懂市场的不懂文化。甚至是懂文化的看不起市场,懂市场的也看不起酸文人,他们是有脱节的。

主要有四个层面的问题:第一,官方应有文化的高度。今天,中国有浓厚的官本位意识,而官员应该知道文化,知道什么是最优秀的,什么是可以成为世界性的。第二,对市场的熟悉,了解西方的市场,全球的市场,知道谁在消费中国的东西,谁在要这种东西。如果不如此,就会导致很多问题,即产品过剩,或者严重错位。文化市场如阵地,你不先去占领,别人就会趁虚而入。现在的文化市场还不够健全。一方面,一些人受“名牌”机制影响,人云亦云,喜好消费那些宣传海报里的商业“大片”;另一方面,相对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文化产品总体上仍属于奢侈品,一些人受经济条件约束,消费不起。这些都制约了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良性发展。第三,中间环节问题,主要是体制性问题,需要有一种弹性的合作性的制度、财务制度等。没有这些,任何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最后很可能是债台高筑,官司缠身。第四,专业和思想的介入,即邀请一批真正的专家、学者和撰稿人,吸收、改编他们的思想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和文化输出才能保证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市场上要有很高的地位,中国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需要走很长的路。文化的多样性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创新和文化输出才能保证,文化产业是保持文化创新和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文化产业不是目的,目的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有益贡献。在发现东方、输出文化的过程中,中国必须积极调整应对思路,不再将西方模式视为唯一,而是努力选择新的发展方向。中国的文化创造与制作,要有全球眼光,要了解市场的真实需求,抓住发展机遇,要有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态度和精神诉求。随着2006年中国发布了《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相应战略的实施,以及知识界、文化界等对文化的日益重视,我认为,展示给西方一个真实的中国,让西方学会欣赏差异性的东方文化,这是可以预见的事实。

中国文化正在成为国际上受尊重的文化实体,并由东方向西方传播而成为人类新的文化感受方式。我们必须冷静思考人类的未来是否可以将东西方文化中精神相通的要素整合起来,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消除文化误读,发现差异性文化之间的心灵相似性,在真正的文化整体创新中,拿出巨大的心智和勇气着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精神生态失衡问题,让人类告别战争、瘟疫、罪恶,走向新世纪绿色生态的自然和社会。守正创新是新世纪中国崛起的文化战略。新世纪中国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中国的,也应该“走出去”而成为人类和平的软实力。在我看来,这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文化拓展是重要的,比文化拓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身份和文化拓展的方式

当今世界性文化重大转折是: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军事竞争正显现为文化竞争,或者说那种可见的国力“硬实力”竞争,已逐渐被更隐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所遮掩,这无疑是国际文化未来的基本战略格局,对此不可不察。在我看来,经济增长是重要的,但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经济增长的方式。文化拓展是重要的,比文化拓展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身份和文化拓展的方式。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从理想主义国家的思维中走出,迅速接受了现实主义乃至实用主义的国家战略思维,这是基于对中国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清醒判断和把握基础上的正确选择。然而这种现实主义国家发展战略,在走到一定的阶段后也会遭遇到瓶颈问题,比如

国家的经济指标能否成为衡量国家文化实力的标准,一个富国是否一定能成为文化强国?我们曾经对于这类问题有着太多想当然的理解。事实上,文化强大绝不是经济强大后自然而然的副产品,文化战略同经济战略一样也是需要仔细摸索、推敲、制订和践行的。今天,当一个国家在经济振兴和富裕同时,文化建设反而变得空前关键。只有经济和文化同时振兴,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同时并重,才能不断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创造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体系,其大国形象才能春风化雨般地和谐服人。

中国文化历经重大冲击而仍具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纳吸收自我创新,能容纳古今中西各种有价值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能够做到的是把本民族的美好价值发掘出来,找到普世性国际性文化共识框架,重新铸造经过现代性洗礼的中华新思想。“中国形象”的建立与新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创新和制度创新分不开。对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是张扬人文理性,从文化拿来走向文化输出,在文化竞争中获得体系创新、流派创新、范畴创新,有效地提升大国的文化竞争力。

中国文化应该扬弃其僵化的元素,发扬其美丽的生态文化精神,为人类的幸福指数做出自己的贡献

当今国际形势中最重要的是文化战略,必须坚持东西互动的基本思路、中国立场的身份意识、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原则。这个世界不可能按照西方的意图一元而单维地发展,只能东西方共同开始文化价值与精神生态重建,纠正西化单维时间观而强调价值论和境界观,减少东西方文化误读和冷战对抗,获得人类的多元并存与和谐共生。根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27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学者越来越认识到:二十一世纪不再是由西方发达国家塑造,中国在走向强大过程中,将会愈加肯定其古代文明延续下来的价值观,并创造出一种现代化的新模式——中国模式。

在西方现代性统治世界的近200年间,包括中国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整体上丧失了自己的声音,丧失了主动支配自己的能力,而只能沦为西方现代性的边缘或附庸。中国在古今中西四个维度之间摆动,或认为自身历史悠久,或崇拜现在的西方。人们一方面在忘记中国自身的传统,一方面对西方总是雾里看花、琢磨不透。向西方学习并没有获得西方人或者西方文化的内在特性,反而往往通过西方抹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没有文化的凝聚力,文化身份认同就将出现问题。在经济起飞之后,全盘西化之中还有什么东西能够代表东方文化?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那么崛起速度越快,文化则越弱。文化需要去“化”,宗教是需要去“传”,国家冲突需要去“解”,当代思想战略需要去“行”。然而,在大众媒体的炒作和平面化中,今天满地是“文化侏儒”和消费享乐主义者,却少有能够担当“天下”的大气象者,这意味着,中国文化在新一轮文化竞争中有可能处在不利的地位。事实上,文化殖民、语言殖民、精神生态失衡是当代最大的文化病症,这种病症造成了国人的文化自卑主义和文化失败主义情结。这一局面必须花大力气加以改观,否则文化软实力竞争就落不到实处。

文化定输赢,和谐救人类!在世界文化大转型的时代节点上,中国文化应该扬弃其僵化的元素,发扬其美丽的生态文化精神,为人类的幸福指数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国崛起将不是中国越来越像西方,而可能是西方世界开始吸收中国经验智慧。一个明智的领导集团在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噪音中,应该有魄力和眼光来参与调整世界文明进程。我们韬光养晦,但不能闭关锁国,我们强调和平共处,但不能无所作为!事实上,世界实现现代化的途径和模式有多种,不仅仅有西方现代化模式,而且有中国现代化模式。中国现代性不可能是西方现代性的翻版,中国现代性将证明,在文化观、价值观、宗教观和体制性等方面都是根植于自己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崛起正在改写人类历史,崛起的中国不再是一个边缘国家,而是一个正在参与改变世界的大国。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hua/16003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