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愈演愈烈,审计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那么,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当今审计人谈论和探导的一个课题。 一、审计风险含义及其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
有审计就有审计风险。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愈演愈烈,审计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大,审计难度就越高,审计风险也就随之增大。那么,如何规避审计风险也就成为当今审计人谈论和探导的一个课题。
一、审计风险含义及其特征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存在重大错弊而审计人员没有发现,做出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原因及其分析
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首先要熟悉、掌握和分析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目前,审计界理论一致认为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基本要素,并且认为它最根本的用途在于根据确定的预期的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水平来计算确定检查风险水平的高低。笔者认为这一公认的审计风险决策模型也是审计人研究分析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的一种大的分类。
(一)形成审计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审计固有风险是指假设在内部控制100%的健全和执行的情况下,被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重大错弊的可能性,产生这种固有风险的原因可以从下列两个方面来认识。
1、因审计客体人为因素所固有的一种审计风险,单位因人为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客观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例如:会计行为和经济错弊,会计人员本身或单位负责人从主观愿望上要求会计人员违法违纪违规,这是审计固有风险的主要来源,当然也是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
2、因审计客体无意识存在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单位因行政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业务生疏,无意发生的违法违纪违规的会计行为和经济错弊。这种审计固有风险是单位客观存在的,除渎职外,一般审计风险是比较小的。
(二)形成审计控制风险的主要原因
审计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重大错弊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和纠正的可能性。产生这种审计控制风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认识:
2、因审计客体尚未严格执行内控制度所带来的一种审计风险。单位虽然根据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许多内控制度,但是存在部分内控制度执行不力,一些内控制度形同虚设。例如:单位财务制度规定每年至少需要进行一次固定资产清查,但单位账面和有关财务资料未能反映这一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因此,在单位存货管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审计风险。
(三)形成审计检查风险的主要原因
笔者认为:审计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不能发现或报告被审单位存在重大错弊的可能性。而产生这种审计检查风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认识。
1、因审计主体人为因素存在所产生的一种审计风险。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已发现被审单位存在重大错弊,但因循私舞弊未能在审计报告中反映;或在审计过程中已发现存在重大错弊的嫌疑,未采取必要的审计方法或进行必要审计移送,因而产生了审计风险,这种审计风险倘若追究审计责任,前者应为“赎职”,后者应为“失职”。
2、因审计人员素质水平的局限性所形成的一种审计风险。由于审计人员的审计经验和能力不足,未能发现被审单位存在重大错弊。由于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审计经验有高有低,驾驭审计方法的能力有强有弱,加之当前审计力量的不足,审计任务的繁重,致使审计难以达到社会全部期望,有时甚至被卷入不愉快的责任诉讼纠纷之中。
3、因审计主体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一种审计风险。由于审计机关未能健全有效的监督检查组织机构和相应的制度体系,加之目前审计机关仍实行“双重领导”体制,要想地方审计机关来揭示本地区党政机关的重大错弊是十分困难的,无疑,这些审计存在着一定的审计风险。
4、因审计对象的广泛性所带来一种潜在的审计风险。审计的范围和对象是一个逐步壮大的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后来,审计范围扩大到资产负债表,人们也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在。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此后,对内部控制进行检查通常成为审计的出发点,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观念也扩展到单位全部的经济活动,以及管理政策的诸多问题,社会公众对审计的业务和责任的意识也急速增强。在传统的审计范围之外,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揭示出所有重大的差错和舞弊,并对单位持续经济业务能力作出评价,对单位在财务方面是否健康作出审计报告。由于被审单位的信息广泛且不确定性很大,信息的风险也就很高,审计人员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难度增加,风险在所难免。
5、因审计主体审计手段的不足所凸现的一种“审计风险”。在过去的审计实践中往往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这就是有可能审计机关刚对某单位进行了财务收支审计或经济责任审计,尚未发现重大错弊,但是,不久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或相关人员就被有关部门立案查处,严重的被追究刑事责任。这种现象是最令审计人头痛的事情,在社会影响上,它无疑给审计人带来了审计风险。其实,对于这种现象应加以分析,这就需要看所追究刑事责任的案情是否在应审计的范畴之内。再说小一点,是否在审计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之中。倘若属于,这肯定是一种审计风险。倘若不属,也就不能成为审计风险,只能说明审计手段不足。但是在社会外界看来,它将永远都被视为“审计风险”,作为审计人只能正确对待,向外界做好解释和说明。
6、因审计外界的依赖性所增加的一种审计风险。从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单位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单位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账簿的质量。然而当社会步入19世纪下半叶,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审查单位的经济运行以及会计报表管理者编制的正确性,而不仅仅是检查算术上的正确性,对资产负债表质量的重视,表明审计人员的影响开始扩大。到本世纪初期,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证券市场的涌现,广大投资者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关心,使人们更加关注已审的财务报表,而且对此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仅政府、投资者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而且潜在投资者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人们对单位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也日益重视,依赖审计意见的人越来越多。现代审计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建立和维护资本市场的完整性方面扮演着一个最重要的角色,社会各界都在关心审计、关注审计、依赖审计,并且愿意支付费用聘请审计人员,提高信息的可靠性,降低他们投资决策的风险。当然,从另一个层面上讲,这种依赖性也给审计部门带来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防范及其方略
审计风险的存在并不可惧,关键则是如何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至在可接受的计划方案范围内。笔者通过学习审计理论,结合平时审计实践,认为防范审计风险应做到以下“十个一”:
1、强化一种责任。这是指审计风险责任,各级审计机关均应建立责任过错追究制,坚持谁违法违纪违规谁负责承担其责任,包括一定的连带责任。有些地方还推行了审计责任终身追究制。其目的就是要增强审计机关、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责任心,努力把审计风险降至希望值之内。
2、树立一个意识。这是指审计风险意识。要让审计人任何时候始终应保持这种意识,绷紧审计风险意识这根弦,这样才能指导整个审计过程。要使审计人充分认识到降低和控制审计风险不仅是一种理论研究对象,也是实际工作中确实需要,更是减少审计纠纷,降低审计损失的一种途径。
3、掌握一对关系。这是指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不可分割使用的两个概念,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研究。那么,在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审计报告对被审事项中的重要性错弊未予反映,就会导致审计风险。因此,重要性是审计风险控制的核心和重点。审计过程中同样的事项,其重要性程度提高时,审计风险必然降低;反之,审计风险必然提高。因此,重要性和审计风险之间是反向对应关系。
重要性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审计实践。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进行审计,首先要对重要性进行初步的判断。判断要从数量和性质等方面来考虑。从数量角度讲,重要性表现为重要性数量水平,如“税前利润的5%-10%”、“总资产的0.5%一1%”,等等。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数量水平”的作用在于作为会计报告允许出现差错的最高水平,评价所发现问题的重要性,进而确定发表审计意见的类型。
在实施审计前,审计人员对不同规模企业的重要性都有一个比较一致的认同,即有一个大致相同的重要性数量水平,这个水平应该是相对数。重要性数量水平越大,如从5%提高到10%,则对同一个项目的重要性程度认识就越低,从而审计风险也越大;反之,审计风险就越小。所以,重要性数量水平和审计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审计风险是对审计全过程的评价,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而成。审计人员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要素。所以,控制审计风险的要点在于控制检查风险。根据审计风险决策模型可知,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一定的条件下,检查风险和审计风险成正比关系。从而,重要性数量水平与检查风险水平成正向对应关系。
4、搞好一项调查。这就是审前调查,审前调查是审计的最初阶段,审计人员应选择较好的审前调查方法,了解熟悉和掌握被审单位的基本情况,收集与审计项目相关的一些资料。审前调查是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审计实施方案的重要依据。有人曾夸张说:质量高的审前调查是审计成功的一半,话虽说大了一点,但是事实也是如此有效。
5、制定一份方案。这就是审计实施方案(有时需要制定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是整个审计工作的计划安排,它包括审计依据、被审单位基本情况、审计目标、审计步骤和方法、审计分工等等。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能够保证审计工作不走弯路,并能真正揭示错弊,降低审计风险。
6、严格一套程序。这是指审计程序。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风险与审计执法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它不仅表现为对审计客体的执法不严,而且表现为审计主体不能严格按法律规定审计。诸如越权审计,任意扩大或缩小审计范围,审计程序不合规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控制。对此,审计机关应当制定审计人员执法责任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操作程序进行工作,明确责任,认真做好审计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发现问题,要按章办事。另外,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再监督,积极开展审理工作,严格按审计工作程序办事。以防范违反法定程序带来的审计风险。在审计程序中,尤其要注重送达审计通知书。征求被审单位意见以及符合听证应举行审计听证会。倘若审计程序不合法,则审计诉讼必然败诉,也必然带来一定的审计风险。
7、坚持一条原则。就是“廉洁从审”的原则。有些审计人员,违背审计职业道德,帮助被审计单位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以审谋私,以权谋私;还有些审计人员审计责任感不强,在审计中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淡化自己的职责,只求完成任务,不顾审计质量,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国家审计署出台了“八不准”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纷纷参照执行,去年温家宝总理提出“文明审计”,今年初李金华审计长又对此进行解读,作为审计人,无疑必须做到廉洁审计、文明审计,促进审计事业健康发展。
8、讲究一定质量。就是指审计质量一定要达到国家审计六号令的规定标准要求。审计质量的核心是审计成果的质量。各级审计机关按照审计署的要求,在提高审计质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审计质量状况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仍是当前影响审计监督作用发挥的关键问题。审计行为不规范,审计质量难以得到全面保证,就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9、学习一手技巧。就是要创新审计方法,学习审计技能。改进方法,创新手段。审计工作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不断改进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技术。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对象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任务越来越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和应用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审计技术与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圆满完成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举措。一是要坚持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如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一些现行法律法规无法解决,且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审计调查的方法,充分掌握情况,加强宏观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二是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坚持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积极探索效益审计的新路子,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三是大力推行AO审计软件进行审计,提高审计工作科技含量,提高工作效率。四是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10、注重一些结果。就是要注重审计成果运用,审计部门对被审单位进行了审计,揭示了一些错弊,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较好的建议。审计人员不能认为审计结束就等于审计工作结束。其实作为审计人员在审计结束后,首先,应该抓好审计移送工作。其次,应该注重抓好审计回访工作。抓好被审单位整改落实。再次,加强审计信息传递,努力降低整体的审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