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市、县级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
市、县级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市、县一级政府又是我国政权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市、县长对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负有首要责任。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强对领导干部和人财物管理、使用监督的重要举措,对于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加强领导干部管理、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概况
市、县长经济责任试点审计是一项新工作,难度大,事关全局。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吕祖善省长全程关注,事前亲自主持召开市县长和审计组长座谈会,解除市县长的思想顾虑,提出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和配合要求;事中多次听取试点工作情况汇报;事后对重大问题做出批示,提出落实要求,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多次研究。省委组织部对审计试点工作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综合考虑任职情况、党政班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及审计工作基础等方面的因素,确定试点的对象;部领导出席座谈会、审前培训班、审计进点会并发表讲话,从组织部门的角度强调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帮助审计机关妥善处理和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与审计等部门共同研究审计成果的运用。省审计厅党组始终把市县长经济责任试点审计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厅领导深入一线指导工作,还成立了协调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当地市县党委、政府也非常重视,确定专人联络,有关部门领导多次到审计现场看望审计人员,征询和帮助解决审计中遇到的困难。有关市、县长在审计过程中也都予以积极配合。这一切,营造了良好的审计环境,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二)增强了市、县长依法行政和认真履行经济职责的意识。审计前,大多数市、县长思想上存在一些顾虑,担心社会误解自己有问题,担心地方违规问题受处理,担心试点吃亏等。通过扩大试点审计及审计结果的成效显示,市、县长对审计有了新的认识。市、县长普遍认为,审计从"三权"、"四制"、"五指标"等方面来考察市、县长的经济责任,切入点比较准,实现了微观审计向宏观审计的跨越。有的市、县长深有感触地说,经济责任审计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自己和政府经济工作的成绩和问题,既增强了市、县长依法行政意识,也促进了自身管理经济工作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不少市、县长表示,在今后的经济活动中,对一些重大项目、重大事项的决策将会更加谨慎和科学,力争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市、县长们一致认为,审计坚持了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据充分,以理服人,审计机关所做出的决定完全可以接受。多数市、县政府针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召开市、县长办公会议或专门会议,研究措施,自行进行了整改,金额达46341万元。从审计决定执行情况反馈和审计执法情况检查看,省厅做出的处理决定、意见100%得到落实。
(三)总结了市、县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的经验。审计表明,市、县长在领导当地财政经济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好做法、好经验,财政收入的征管体制和支出的监管机制日趋加强;深化企业改制,激活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改革措施初见成效;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社保资金征收、筹集积极有效,管理较好,发放及时,较好地贯彻落实了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重视审计监督和财税监管工作,审计监督和财税监督的作用正在逐步加强等等。
(四)查明了市、县政府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广,延伸审计单位多,发现的问题不少,有的问题情节相当严重。在财政收入征管方面,主要存在挖挤省级财政收入、税收管理以及土地出让金收缴和管理比较混乱等问题。
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存在违反预算法规定、支出内控制度薄弱、资金未专款专用以及社保资金管理未引起足够重视等问题。违规使用专项资金、违规出借财政性资金等现象仍然发生。有的还存在未按规定建立企业养老保险基金个人帐户,未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应发未发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金等问题。
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资产流失较大、土地出让亟需规范等问题。有的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尚未出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考核办法。有的商住用地未按规定进行招标拍卖,而以协议转让,违规与用地单位签订出让协议。
在重大项目决策和建设管理方面,存在基本建设程序不规范和招投标制度执行不严等问题。有的未实行建设项目法人制度和资本金制度,招投标制度执行不严,概算编制不实,基本建设程序不规范,化整为零超越权限审批项目,施工企业存在转包、分包和垫资问题,项目资本金抽空,移用项目建设资金,漏缴有关税费等问题。
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省厅以审计报告、审计结果报告、审计专报、审计信息等多种形式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或向有关部门通报,提出了加强政府负债管理、清理不符规定的经济政策、规范财政收入退库管理、加强对国有土地出让管理等建议。同时,省审计厅发出审计决定、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建议书,责成有关部门纠正或督促完善有关制度。省委书记习近平、省长吕祖善等领导先后作了批示。
(五)有效地扩大了审计监督的影响,锻炼了审计干部队伍。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发现的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现场提出建立制度、加强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审计实施结束后,审计组集中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了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这对加大审计执法力度、发挥审计作用等方面产生了较好作用,在试点及试点以外的市、县长中产生了强大的震动和反响。许多未接受审计的市、县长们纷纷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试点情况,询问审计内容和方法。试点工作,是一次《审计法》和中央两办"两个暂行规定"及浙江省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宣传和普及。
这次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范围之广、内容之多、要求之严、风险之大、工作强度之高,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审计。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面对众多必审单位和大量审计资料,全省审计机关通力合作,特别是一线140余名审计人员以"人人当主审"的主人翁精神和忘我工作的态度,按照"四制"、"五指标"的要求,分析、界定、评价市、县长的经济责任,边探索,边总结,提高了业务能力和水平,经历了一次能力和水平的检验,同时也是对审计人员意志和作风的考验。
二、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运作方式
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目前既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也没有成功的实践经验,这项工作究竟应该怎么开展?围绕"审什么、怎么审、如何评、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2000年初,浙江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在全省市县委书记、市县长、审计局长范围内开展了一项问卷调查,直接听取被审计对象及相关领导的意见,了解他们对该项审计意义的认识,了解市、县长履行经济决策权、财务审批权等权力运作方面的现状,了解他们对审计内容、审计评价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这批问卷反馈回来,为我们深入研究提供了许多有效信息。在总结首个市长经济责任审计经验的基础上,省审计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的有关规定,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监督办法和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结合近几年审计工作中的有关情况、问题,逐步形成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些基本观点,设计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范围、内容、方法,形成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办法。在2002年扩大试点的实践过程中充实、深化、提高,初步摸索和总结出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运作方式。
(一)实践并总结出以"三权"、"四制"、"五指标"为主要内容的总体工作思路,初步解决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审什么"的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市、县长是当地政府最高行政首长,与经济工作相关的权力主要有"三权",即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是地方财政预算执行的第一责任人。市、县长的经济责任是通过本级预算执行和财政决算、国有土地出让金使用、政府举债、财政性资金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等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来衡量的。因此,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应侧重于其任职期间财政预算执行和经济决策情况的审计,并按财政性资金的走向延伸审计有关部门,以综合反映市、县长经济工作方面的领导能力、决策能力和管理能力。通过对市、县长工作职责的分析,我们确立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思路,即以当地财政性资金收支管用运营情况为主线,展开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从有关内控制度和财政性量化指标等方面,对市、县长经济责任进行总体评价;围绕市、县长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确定审计重点、审计延伸单位;从财政收入征管体制、重点建设项目的科学决策机制、财政性资金支出的监管机制、财政性资金投资形成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四制"的建立、执行情况入手,反映市、县长经济管理能力和经济责任;分析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投入增长率、财政负债率、全社会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社会保障资金足额发放率和征收率等"五指标",对市、县长领导经济工作的业绩做出评价。实践证明,这个工作思路符合浙江省市、县区域经济的实际,抓住了市、县长经济责任的关键部位,对整个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试点起到了统揽作用。
(二)实践并总结出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方法,初步解决了"怎么审"的问题。
第一,是实行"五统一"组织领导方法。统一组织审计力量。省审计厅组织有关市审计局组成审计组,由局领导担任审计组长,带领有财政、税收、社保、投资等专业审计人员参加的复合型审计组,实施异地审计。省厅成立协调办公室,承担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联络协调、业务指导、简报信息、审计复核、总结报告等工作。还专门制订了后勤保障方案,由省厅办公室与审计组驻地审计局保障审计"八不准"纪律的执行。统一审计方案。省审计厅统一制定审计工作方案,确定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目标,规定财政预算执行、国土资金、政府负债、政府投资等为重点审计内容,对审计过程中几个阶段重要工作及其进度提出明确要求,附发统一表式汇总审计情况,通过审计工作方案控制审计质量。统一审前培训。省审计厅统一组织审前培训和研讨,统一思想,明确任务。2002年,组织全体审计组人员,学习法规,掌握试点审计程序和重点,聘请各专业审计行家讲课。2003年,审前召开了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暨研讨会,总结经验和做法,讨论修改后的操作表式和范本,供新一轮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参考。统一审计文书格式。省审计厅事先对审计全过程涉及的文字材料作了研究,按照审计准则的要求,根据审前调查至审计结果报告全过程中各类文书载体的不同特点,不同要求,体现不同的必备要素,提出了比较规范的参考格式,供各审计组使用。事中对全部审计文书代拟稿进行复核,力保内容正确,要素齐全,格式统一。统一审计评价和审计处理原则。审计厅在与有关被审计单位和各市、县长逐个沟通、交换意见的基础上,对查明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纳,逐一分类研究,对责任认定情况也进行分析归纳,统一确定审计处理和审计评价原则。经审计厅审计会议研究后,统一发出审计结果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书等。实践证明,"五个统一"的组织方法力度大,尺度和质量把握比较好。
第二,把经济责任审计与本级政府财政决算审计相结合。审计中,坚持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以重大经济决策为重点,充分进行分析复核、分析对比,来理清市、县近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财力状况,为落实经济责任和财政状况评价提供基础审计材料。
第三,根据各地区的社会经济结构状况和"三权"内容确定审计范围。各审计组一般都将本地区掌握资金额大的部门,如财政、地税、土管、民政、教育、交通等;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关系较密切的部门,如城建、社保、经济开发区、重大投资项目等;与市、县长本人工作较密切的部门,如政府办、重点部门等列为重点审计单位。
第四,重点审计与调查审计相结合。按照分析评价"四制"、"五指标"的需要,充分运用审计调查方式,适当延伸审计部分下属单位,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五是灵活采取多种审计手段。有的运用表格调查、承诺和测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审计重点,有的运用计算机分类筛选,挑选重点延伸审计单位,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第五,组织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合力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组织部门与审计机关一起共同培训、进点、动员、听取反馈意见,定期召开分析汇报会,共同研究成果运用,把组织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职能互补的工作模式。
(三)实践并总结出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基本原则,初步解决了"怎么评"的问题。
落实市、县长经济责任,提高其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意识,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目标。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一是坚持"审什么、评什么"。在审计实践中,做到"三围绕三不评":围绕审计方案确定的内容和范围进行评价,与审计事项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围绕审计对象相关的经济责任进行评价,与其经济责任不相关的行为和事项不评价;围绕审计报告所列的事实进行评价,审计证据不充分的事项不评价。二是坚持突出重点。评价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四项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评价。建立、健全和执行财政性资金运行、管理、监督机制既是市、县长工作职责,也是重要的领导方法。为力求准确地反映市县长领导、决策和管理能力,对"四项制度" 细化为二十多项具体制度,逐项分析其健全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对"五项经济指标"情况分析评价。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众多,主要选择体现市、县经济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潜力、财政性资金收支结构、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施政成本的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投入增长率、财政负债率、社会保障资金发放率和征收率展开。对财政收入增长情况,我们重点分析了财政收入的结构、存量变动、增长趋势及财政收入与GDP的比率等,从而反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潜力。对财政投入情况,以农业、科技、教育、交通、水利等五项投入为重点,逐项分析审计对象任期内投入的增加数、增长率和年平均增长率,以反映当地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对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发放情况,重点分析了各年度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征收率、发放率,城镇、农村生活最低保障金发放率及财政投入各项社会保障资金的情况等。对政府负债情况,重点分析了债务规模、结构、债务负担率及支付能力等。通过对"五项指标"量化分析,客观、真实地揭示了市、县经济运行和发展状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为认定和评价市县长经济责任提供了依据。三是坚持效益分析。对财政性资金收支审计,注重效益评价,分析支出的合理性,比较支出的有效性,探索财政性资金绩效审计。对"四项制度"、"五项经济指标"以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力求站在全局的高度、历史的角度,剖析原因,寻找规律,进而向被审计单位和上级有关部门提出加强财政财务收支和市、县区域经济管理的意见、建议。四是坚持审计促经济发展。其一,按照依法审计和实事求是处理问题的原则评价并落实经济责任,提高审计对象和被审计单位纠正违规违纪行为的自觉性、主动性。经济责任审计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人格化,落实经济责任作为经济责任审计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的连接点。通过分析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查明的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分清是市、县长职权范围内的问题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到位、会计核算差错的问题,分清是历史延续下来的问题还是任期内新出现的问题,努力按事实分清责任,按问题发生的脉络客观评价。其二,根据审计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则,研究改进管理方法,纠正违规违纪行为。审计中,各审计组力求避免单纯地生搬硬套法规的做法,认真分析其违规违纪行为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与当事人或有关部门反复沟通,提出纠正建议,制定纠正措施,落实纠正方案,促进财政财务管理,健全财经秩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其三,坚持边查边改的原则,鼓励自觉地纠正违规违纪行为。对审计进点前各地自行纠正的,审计一般不再处理;对审计过程中被发现提出后能自觉立即纠正的,处理时从宽掌握;对历史沉淀较长、短期解决有难度的,及时制定计划、提出改进措施,处理时从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角度给予支持。五是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和完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浙江经济飞速发展的形势,既为审计事业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在开展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始终着眼于市、县区域经济的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及评价的方法、内容。2003年的试点方案中,在财政性资金分配和使用上,增加了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量化指标上,增加了全社会固体资产投入增长率。在财政性资金五项投入中,增加了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环保资金审计的内容。
三、深化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一)审计的范围要覆盖市、县长权力运行的主要轨迹。权责对等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管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权力和责任是统一的,对等的,有多大的权力就应该负多大的责任。市、县长肩负着一方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历史重任,代表政府行使国家行政权和管理权。因此,从理论上讲,对市、县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应该涵盖市、县长权力覆盖的每一个层面。但市、县长既要对本区域经济工作负全责,同时还分管一些政府工作职能部门,工作内容很多,范围很广,权力无所不在。审计机关要在有限的时间、靠有限的人力,对市、县长进行全面审计是不现实的。必须既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又要量力而行,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找准权力运行的主要轨迹。
在审计方法上,应切实把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与当地财政决算审计结合起来,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成本。在确定审计范围时,要沿着财政性资金的走向,把掌握资金额较大的财政、地税、土管、民政、教育、交通、城建、经济开发区、政府办等部门作为重点。在认定和评价市、县长经济责任时,要把与市县长责任关联度大的问题作为重点,应站在全面的高度,历史的角度,辩证地分析、比较,注重从深层次剖析原因,寻找规律。对审计发现的与市、县长经济责任不相关的问题,以专项报告的形式移交主管部门,或是移交当地审计部门备查。在经济责任的认定上,特别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审计依据不充分的不认定;尽量区分部门责任与市、县长的责任,对一些部门的违规行为,不归结为市、县长的责任;统一标准,相同的问题在试点项目中作同等的处理;对地方乱收费或明显违反国家财经政策的行为,要认定其经济责任;对企业改制过程中地方政府出台的一些政策及2000年前地方出台的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在责任的认定上予以慎重考虑。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坚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才能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抓关键环节,确保审计范围与市、县长权力覆盖的范围大致相对等。
(二)审计及审计评价要注重绩效。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政策性强,工作量大,社会影响面大,是一个复杂、敏感的工程,兼具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从目前浙江省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看,既是市、县财政收支审计的人格化,又是对市、县政府财政性资金使用效率、完成任务和目标的效益、资源使用和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全面审计,审计的着力点是如何改进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初步显现了市、县政府绩效审计的雏形。因此,对市、县长经济责任的评价,我们认为特别要注重对绩效的评价,绩效评价最能说明市、县长经营管理水平和业绩。绩效评价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被审市、县政府使用财政性资金的经济效益,发挥财政资金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市、县长组织领导当地经济工作涉及到诸多政府部门和经济工作领域,按照常规审计,仅靠各种数据及分析,是不能对他们的经济责任做出正确评价的。在具体评价时,要以财政性资金收支内控制度、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廉政建设四方面着手,通过财政性内控制度的分析,评价其对财政收支的管理、控制、监督是否健全,重大项目的决策程序是否完善、财政性支出形成的国有资产是否得到了有效管理。通过对事关社会经济发展的五项重大经济指标的分析,评价其任期内的经济发展状况、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决策程序和效益、社会养老保险的征收发放情况及当地政府的负债状况,管理和使用财政性资金过程中贯彻公正公平原则、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情况,其核心工作是检查、分析被审市、县政府的经济活动以及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具体实事及其这些事对今后经济发展的影响。
绩效评价对审计干部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审计干部不仅要精通财务知识,而且要通晓或至少了解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法律、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我们认为必须把握这样几个原则:①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社会主义国家的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特定情况下,国家利益与市、县政府的利益还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如有的地方受局部利益驱使,乱收费、乱罚款、违规退库、挖挤省级财政资金等。绩效评价作为协调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一种重要手段,必须为加强和改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服务,使一个地方的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与宏观经济效益保持一致。②长远经济效益和当前经济效益的统一。正确处理长远经济效益与当前经济效益的关系,必须坚持当前经济效益服从长远经济效益的原则,一个地方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仅要考虑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而且要考虑投资大、效益长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的开发与建设,如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的发展。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综合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即社会责任。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要逐步向社会责任拓展,监督评价其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社会责任是指一个地方政府对解决社会问题所承担的责任,包括解决失业问题及提供就业机会的责任、保护生态环境与治理污染的责任,提高职工待遇及技术文化素质的责任,为公共福利慈善事业提供捐助的责任等。没有安定、优良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提高经济效益也是一句空话。总之,对市、县长的绩效评价绝对不是几个经济指标和经济现象的简单罗列分析,它必须形成一个综合的科学评价体系,这方面我们正在探索研究,需要不断改进评价的指标范围及标准。
(三)审计结果的应用需要不断深化。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处理和应用。由于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政府领导干部的一项独立的综合性监督,方方面面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因此,审计结果的应用存在如何深化的问题。①结果应用应该由狭义向广义转变。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审计结果应用是指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按照规定程序,以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为依据,将其应用到干部管理中的行为。如组织部门将以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对领导干部的任用等提出处理意见的参考依据;应当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由纪检监察机关进行处理。但随着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的变化,审计结果仅作狭义的应用是不够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应该由狭义的应用转向广义的应用。广义审计结果的应用是指组织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审计机关按照规定程序,以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为依据,将其应用当地政府的工作中的行为,而不仅仅只作为考核干部的依据。特别是要应用到当地政府加强管理,健全内控制度,促进依法行政方面。②审计结果的应用要体现针对性。由于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结果事关审计、组织、纪检监察、被审单位等诸多部门和单位,审计结果也分别由这些部门和单位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应用,这种应用要体现针对性。审计机关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苗头性的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要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综合报告,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预防性,警示性作用;组织部门把审计结果应用于干部考核任用工作中去,把好干部选拔任用上的"选贤关",通过审计,对干部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将审计结果报告收入干部实绩档案;纪检、监察机关应用审计结果报告对领导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行为,予以处理,造成重大损失以及徇私枉法、贪污受贿的,必须追究责任人员的责任。不但要追究个人贪污受贿方面的责任,还要追究由于严重违反财经纪律,严重违反集体领导、民主决策,造成重大损失的人员及至领导干部的责任。要注意把任期审计结果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结合起来、与发现大要案件线索结合起来、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结合起来。被审计的政府要在落实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健全内控制度、加强管理方面下功夫。③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要增强。当前,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先离任,后审计"的居多,这样容易产生组织部门的用人与审计脱节。审计成果应用存在的滞后的现象,削弱了审计监督职能,直接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和审计成果的应用。今后我们考虑审计机关与纪监、检察和组织部门要继续加大合作的力度,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强化审计成果转化的时效性。组织部门要结合干部管理和监督的需要,提出审计工作计划,确定市、县长审计对象和重点内容,从离任经济责任转向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并以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为主的办法。审计结束后,要从政治、决策能力和管理责任心等方面深入分析和研究领导干部产生经济责任问题的原因;纪检监察机关每年要按照廉政建设的要求,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大力支持审计机关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及时向审计机关提供有关信息,以便安排审计工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该提前介入的要提前介入,该找有关责任人谈话的要进行谈话,该立案查处的要立案查处;审计机关要按照有关制度规定,积极开展工作,改进方法,确保审计质量。对审计中发现的市、县长的违纪违规问题,审计部门要有明确的处理意见或建议,并抓好落实,提高审计成果转化工作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