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摘要】营销也已经谈化了域别、国别色彩,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 企业 行为,经营全球化将成为又一种新的经营风潮。而我国企业全球经营状况有 发展 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经营力度不够,投资方式比较单一,经营管理不力。针对这种种状况,文章
【摘要】营销也已经谈化了域别、国别色彩,日益成为一种全球性的 企业 行为,经营全球化将成为又一种新的经营风潮。而我国企业全球经营状况有 发展 国家企业国际化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经营力度不够,投资方式比较单一,经营管理不力。针对这种种状况,文章提出了我国企业全球经营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全球化经营;状况 分析 ;发展思路
经济 全球化的大趋势一直没有改变。2004年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重新加快,国际贸易和投资规模大幅度增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可以实现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一国经济运行的效率无论多高,发展空间无论多大,总要受本国资源和市场的限制,只有达到全球资源和市场的一体化,才能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发展空间的最大化。据调查显示:全球跨国公司在扩大海外经营活动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除此之外,强强企业购并不断,购并范围涉及传统的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竞争激烈的 金融 服务业等,有些购并甚至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格局。国际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其在一些产业中的垄断作用不断加强,为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跨国经营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全球化经营—— 中国 企业选择国际化经营的必然性
(一)外部原因
据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统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愈加紧密,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 影响 日益增加。200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依然比较良好。但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日本经济的回调,将影响到我国外贸出口的增长;同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仍然会大量存在;加之受我国外贸连续三年保持超常规高速增长的高基数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将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首先,世界经济放缓属于复苏中的回调,不会出现趋势性改变,因而仍将保持稳定的外部需求。其次,我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和 工业 配套水平以及低廉的劳动力,将继续吸引大量外资流入,加速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这种趋势不会因一些短期性因素而较快发生转变,而外资企业已占据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
(二)内部原因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战略部署,为今后20年我国的对外开放明确了目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 政治 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的重大战略。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为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在更大的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奠定了基础。入世与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入世强化了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入世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享受的权利主要体现在国外,只有“走出去”,向国外输出资本和商品,中国企业才能够充分享受到入世的权利,从而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经济全球化给市场竞争带来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国内市场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国内化。我国加入WTO后,市场开放和营销全球化成了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我国企业不仅要承受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带来的竞争压力,而且还要在人家的土地上与外国公司竞争。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并不只是与当地公司争夺市场,还要与其他国际公司抢占份额。产业、市场、顾客的全球化使企业面临的不是要不要全球化经营的 问题 ,而是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的问题。企业要在所面临的全球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才能够生存下去,否则在竞争中势必会处于劣势,甚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海外投资已初具规模,中国对外投资的领域主要是资源开发、生产加工、 交通 运输、工程承包、 旅游 餐饮等。
(一)从投资主体看,从事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有四大类
1.外贸专业公司和大型外贸集团,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先锋和主力;
2.大型生产性企业或企业集团。这些企业从事跨国经营的优势是,有相对成熟的生产技术和一定的 研究 与开发能力;在国内有庞大的生产体系和销售 网络 ;产品的价格性能比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虽然这些公司海外经营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3.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4.中小企业。这些企业数量多,投资规模小,经营品种单一。
(二)从投资方式看,贸易是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主要方式
三、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问题
然而,在实践上,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与我国整体的经济实力是不相称的
据商务部统计,2003年,经中国商务部批准和备案设立的境外非金融类中资企业510家,而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1081家。可见,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不够。以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仅占世界对外投资金额的0.15﹪。与中国经济大国的身份很不相称。此外,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为1:0.09,不仅大大低于发达国家1:1.1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11,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1:0.13的水平。由此可见,中国资本流入与资本流出的严重失衡,这种强烈的反差即使在发展中国家也十分罕见。
(二)海外投资的资源导向性明显,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尚处不够成熟的低级阶段,比较优势尚不突出,投资于邻近国家和地区往往更容易使比较优势得以发挥
这种方式尽管有其优点,但其耗时长,难以快捷地进入市场。
(五)在经营管理上实行的是异地化经营
由于受我国政府的国内资金配套和外汇等计划管理的限制,跨国经营 企业 不能完全依据国外市场情况进行决策,从而错失良机;而异地化经营则使经营项目在国外,管理机构和人员在国内,只派与经营项目有关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去国外经营,且派出的管理和技术人员有相当一部分素质不高,不熟悉市场运作 规律 ,不能及时依照市场的需求偏好改进产品,发现和挖掘市场机会。
由此看来,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尚处于初级 发展 阶段。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政府近年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直接投资,即鼓励 中国 企业的跨国经营。
四、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思路
中国公司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世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们已经做出尝试并探索出新的路径。海尔通过在美国建立工厂将自己的产品卖到了美国市场;TCL通过收购汤姆逊进入欧洲市场;而通过反向OEM,万向成为世界最大的万向节生产商;中集也成功地成为世界瞩目的集装箱生产商。
然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经营并非一帆风顺。在TCL收购完成后,海外人才的困境暴露无遗;而在华为全力拓展国际市场时,它遭到了来自思科的知识产权的诉讼,事实上,对于更多希望出海的中国公司而言,国际市场的贸易规则、竞争的游戏规则仍然是个未知的“禁区”;而更值得关注的 问题 是,中国企业成为跨国公司时所需要的管理国际化公司的模式或者流程及运营的经验。
中国企业就是这样开始了闯荡国际的历程。“我们没有时间再做准备了,这个市场留给我们的机会不多了”,李东生坦言国际化的压力。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只能边练边学,这就像是中国参加奥运会“以赛代练”,中国企业寄望于在国际化的实践中积累经验,而对于更多的中国企业而言,国内市场练好内功将是决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一)跨国经营战略:渐进性和创新性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主要特征,一是跨国经营方式的渐进性,二是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跨国公司的发展 历史 表明,几乎所有的企业是从国内市场起步,然后以母国为基地,逐步走向世界,最终发展成为跨国企业。从大多数跨国公司走向世界的过程来看,从国内经营到跨国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突然飞跃。绝大多数企业在成为跨国公司之前,对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都采用了“先易后难,逐步升级”的战略。一是解决后发劣势的困扰。“走出国门后才真的发现,很多对手远远比海尔强大得多。”张瑞敏形容这种差距,就相当于对方都是博士、硕士,而自己才中学毕业。一个新面孔在国外也根本无人搭理。二是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必须整体考虑。应该是先把国内市场做大后再尝试走出去,这可能也是转化后发劣势的问题,要做到“无利不为、无内不外”。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战略的创新性是跨国公司不断适宜环境变化的结果,他相继经历了由多国国内到简单一体化,再到复合一体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即多元化发展。跨国公司首先实行的是多国国内经营战略,即针对不同市场在当地组织生产和销售。以后,随着贸易壁垒的减少,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企业日益倾向于利用外部资源服务于自身的价值增值。相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为适应国际化战略,可将国内的生产基地转移到生产成本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和地区,还将研发、设计、 研究 所等都逐步迁往欧美发达国家,以跟踪最前沿的技术。
即使渐进也好,创新也罢,面对我国 目前 的状况,“中国企业出海的模式选择”也可借鉴:一是海尔模式,通过到当地设厂,冲破贸易壁垒,然后在当地树立品牌的形象;二就是TCL的模式,收购知名品牌的形式;三就是联想模式,奥运其实是中国可以利用的很大的机会,日本的精工爱普生,韩国的三星都是通过奥运会打造了自己的国际品牌;另外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企业在国内做大以后借船出海。小灵通在国内做的非常成功以后,开始拓展海外的市场。
(二)国际投资战略与跨国兼并的结合
1.资源开发型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预防性产业。我国人均 自然 资源比较短缺,利用别国资源优势,以油田和其它重要资源开发为导向的对外投资应是我国跨国经营的预防性投资。通过对外投资建立资源稳定的供应基地,可以降低通过市场转移资源的交易成本,有利于规避世界市场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的风险,也防止受制于他人的被动局面。
2.劳动与资本相结合的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基础产业,从世界跨国公司对外扩张战略由资源——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在国际竞争力中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较成熟的劳动相对密集、核心技术相对稳定、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作为跨国经营的起点是毫无疑问的。我国的制造业便符合上述条件,因此制造业将是我国对外投资的主要行业,如以家用电器、摩托车为主的中档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纺织业和服装业等。
3.研究与开发型技术产业是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点产业。我们应该考虑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渐推进其产业高度化。这就需要在跨国经营中发展以研究与开发为重点的技术型对外投资。众所周知,在 经济 全球化的剧烈竞争中,从我国技术开发、研究力量还比较薄弱,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企业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国际经营的起点应该没有疑问,但应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梯度优势,并逐步推进其产业高度化,以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4.直接投资方式的选择。中国大型企业对外国直接投资应以经营为主,出资形式也要多样化。因为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起步较晚,资金、技术实力不足,销售管理经验不足,精通跨国经营管理的人才也不多,采用独资形式,不利于节约有限的资金和达到与东道国企业优势互补的目的,也不利于产品的市场营销和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更不利于争取投资所在国政府和居民的广泛支持以及获得当地的政策优惠。而采用合资经营方式,既可以减少资金的投入,又有利于弥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经验不足的缺陷,还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合资伙伴的管理经验,销售技能以及在市场的信誉、供货的销售渠道。但是,采用合资方式,不利于保护技术秘密,因此,对于拥有独特技术优势的企业,可采用独资或购并的经营方式。
5.树立 “全球”管理意识。面对国际上经营战略创新加速的状况,中国企业家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一方面,要在国内迎接国外企业和商品的“抢滩”与挑战;另一方面,又要让自己的企业突破自身狭隘的区域市场,走向全球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这个过程中,经营者自己首先应该具有全球意识,善于站在全球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处理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要善于从大处着眼,放眼远大目标,不能目光短浅。二是要勇于接受新的挑战,尝试新的经验,不能墨守成规。三是要融入他国文化,视差异化为一种资源,不犯文化上的错误。四是要精于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世界,不断汲取精华,博采众长。就企业决策者的领导能力而言,还要引导自己的企业和员工树立全球化经营的思想,在具备 现代 企业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认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特别突出促成组织向全球化方向变革,创造适应全球化趋势的 学习 环境,激励员工追求卓越的能力。
【 参考 文献 】 [2]刘玉林.海外营销策略展望[N].国际营销,2003-10-05.
[3]吴息远.观点 分析 :中国企业如何变成“狼”[N].市场报,2003-09-05.
[4] 吴江.三大巨头博鏊论坛上细维碰撞·热论企业国家化[N].羊成晚报,2005-04-25.
[5]金钢.本土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战略[N].国际经济与合作,2004-10-14.
[6]王辉耀.中国公司跨国经营的路径和要素准备[N].环球时报,200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