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上海小镇上这家照相馆开了90年,每天只有两三人登门,老板为何还苦苦坚守?

时间: 2020-08-31 15:17:39 来源:上海小镇上这家照 作者: 上海小镇上这

这还是原来的老城吗?廖志维从来不敢想这个问题。

客人时常会提出要求,照片要P得更白一些。

准百年老店的隐痛

今年是林玲照相馆经营史上的第90年。多数老客人临走时不忘补一句玩笑:小林,你这里很快就是百年老店了呀。

小林就是老廖,十几岁时就从了母姓“廖”,但老城里的旧相识依然改不了口。就像老廖应该姓林一样,人们觉得,这家照相馆,也应该永远姓林。

结束几十年的公私合营后,廖志维把曾更名为奉城照相馆的小店,重新换上了林家的招牌,林玲照相馆。

“林”,自不用说,而“玲”,则取了女儿的名字。老廖的心思浅显:他想让女儿把小店传承下去,开成真正的百年老店。

“要说开店不是为了赚钱,那肯定是假话。”老廖的店,虽是自家生意,没有房租成本,但只要开着门,总要牵扯人力进去。如今营收惨淡,一个月的买卖只够零星补贴家用。老廖几次想着“要不要涨点儿价?”想想又作罢。

林玲照相馆至今仍沿用10年前的价格体系,一寸照15元,两寸照20元,即便周围其他照相馆的价格已翻至两倍以上。

但寂寥的老城,命运已注定——随着近年来周边工厂的陆续关停,老街上的住户又一次选择搬离,林玲照相馆虽颇具价格优势,依然逃不开门庭冷落的结局。

老廖也曾试着把照相馆迁到人流密集的奉城镇沿街店铺里。可不到半年光景,林玲照相馆还是回了原址。“的确,生意好了,可好多老顾客都不认了,说那是冒牌的‘林玲’。我还折腾什么呢。”

廖志维想起一桩旧事。2000年初,作为上海当时为数不多掌握修图技术和数码照相机技术的摄影师,柯达公司曾组织了一批在市中心开店的“老法师”远赴奉城老街,找廖志维取经。当时就有人劝老廖,乡下拍照的人毕竟少,去市里开个店,准火。

老廖没走,个中原因如今也很难说清,可能包括难以承担的成本,以及背井离乡再立门户的风险。老廖甚至怕,“关了店,以前的邻居们就认不得回来的路咯。”

总之,老廖和这条老街,深深地捆绑在了一起。离了老街,林玲照相馆就不再是准“百年老店”。而离了这家照相馆,老街也将失去最后的、活的历史记录者。

那天和廖志维聊了足足一个下午,未见到一位顾客登门。临走时我问廖叔,“能帮我拍张照吗?我不要P(修图)白的那种。”廖志维爽快答应。

他起身从裤兜掏出一串钥匙,用里面最短的那一把打开了书桌左侧的抽屉,掏出一台数码相机,并示意我,坐在蓝色的背景板前。他像个指挥战事的将军,引导我如何转头、摆手,一切落停的瞬间,他抓起相机按动快门,成了。

那一刻的廖志维,眼睛里有光。

廖志维与他的林玲照相馆

上海小镇上这家照相馆开了90年,每天只有两三人登门,老板为何还苦苦坚守?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