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浅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思想的融合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与《大学》的“三纲八目”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融合。在当前,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融合关系。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止于至善的融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治国平

【摘 要】 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与《大学》的“三纲八目”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融合。在当前,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把握好它们之间的融合关系。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止于至善的融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治国平天下的融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诚意、正心、修身的融合。

【关键词】 《大学》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路径

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可以说是一种成体系的价值观,也可以说是一种价值目标。任何一种价值体系中通常都包含一种终极价值目标。“人民幸福就是社会成员普遍幸福,将普遍幸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目标会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响应和衷心拥护”。[1]而中国哲学儒家传统思想所提倡的“至善――人类道德的终极价值目标”在“大学之道”中的体现也与这种追求人民普遍幸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谋而合。

《大学》一文出自《礼记》,经过儒家的不间断探索,尤其是经过南宋大儒朱熹的大力推崇,而成为儒家最经典的代表作品之一,并贵列《四书五经》之首。在《大学》一文中,儒家通过“三纲八目”的阐释,将儒家的道德论和政治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全面而系统地阐释了“修己以安人”之人生理想的实现路途。[2]《大学》开篇《大学之道章》便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便是“在亲民”。“亲”即“新”,去旧维新之意。“新民”就是使人们通过教化,日日新,又日新,不断地提高道德修养,从而达到天下太平。大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平治天下,其目的是要使人们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人人除旧布新,不断提高道德品质,达到“止于至善”,这样天下也就太平了。[3]《大学》的思想在中国已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发展,经过历代无数先贤智慧的修改,极大地丰富了它的思想内容。《大学》对中国读书人和知识分子的影响不可谓不深远,作为传统智慧的精华,时至今日,依然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大学》思想仍然具有着无法阻挡和无法超越的魅力,能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达到完美契合。

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止于至善的融合

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社会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状,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国拥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这段历史的进程也催生了《大学》的产生、发展与升华。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指明了中国发展和前进的方向,揭示了民族复兴的总体目标。[4]富强首先代表的是人民生活富裕,其次则是国家实力强盛。富强是在经济结构上对国家前景的一种构想,也是一种要求。它不仅强调物质生活的富强,更代表着精神层面的富强。倡导我们做一个在思想精神上高度富强的民族。民主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进步的追求,更体现着社会主义本质,同时,只有每个人都拥有民主意识与思想,我们的社会主义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民主是在政治结构上对国家和社会的一种要求。文明,主要指人的全面发展。[5]文明代表着一个社会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更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成分,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建设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文明则是在文化结构上对国家的要求。和谐则是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内在要求。“和谐”二字最早并用出现在《尚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6]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最终归宿都在和谐文明的要求之下,同时也是和谐文明的基础。和谐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更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而文化的文明、社会的和谐必须建立在国家富强、人民民主的基础之上。

“明明德”是大学之道的纲领之一,宋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云:“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前一个“明”字当作“彰显”讲,故“明明德”意为彰显光明的德行。“亲民”是大学之道的又一个纲领,朱熹取二程之意,认为“亲”当作“新”解。他在《大学章句》中云:“新者,革其谓之旧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去其旧染之污也。”《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在指引人们去除旧弊,不断提高文化、道德修养,达到“至善的境界”。“止于至善”是大学的第三条纲领,也是大学之道的最终目标,通过“明明德”、“亲民”从而使人民都做到“止于至善”。这也体现了大学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这里的至善的对象,不仅代表我们自己,也代表着其他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乃至一家一国,更是对自然与社会和谐的要求。综观以上,以富强、民主为基础达到“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目的与以“明明德”、“亲民”为方法,而达到“止于至善”的目的不是同出一辙吗? 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与治国平天下的融合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社会目标,是凝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价值共识。[7]马克思指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由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所构成的共同体。自由平等是社会活力的源头活水,公正是社会活力的阳光雨露,法制是社会活力的可靠保障。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环节和高级阶段,其全部意义和目标指向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追求人的自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的自由发展作为未来社会的根本特征:“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8]平等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所在,而平等所需要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只有在生产力发展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的条件下才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平等从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是平等仍然是个相对的概念,虽然我们从社会、法律等方面做出了某些规定和要求,但是在现实的执行中,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现象,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尤其是关系到民生的具体体制的完善,不断推动平等的价值观念的深入,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步伐才能更快进入新阶段。公平公正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和重要任务,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人民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人们的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9]不断地推动“公平”的价值原则,通过制度的完善,推动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深入化、实践化,法治不仅是指法律制度,也是现代国家的治国方略,更是依法办事的态度观念和价值取向,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自由平等。简而言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全一致。

“治国”即整治国家,就是通过调整任何社会的关系,以达到长治久安,使社会群体实现和谐。“平天下”寻求的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大和谐。“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三个环节不仅是道德行为修养,更是一种政治实践。以齐家作为治国之先,是因为中国社会是以家族为基础的。家族制度的明显特点是政治伦理化或政治、伦理的混合,从家到国,遵守的是同样的伦理法则。而国家的命脉系于家族。“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齐家是治国的前提,南怀瑾先生认为“齐家”的“家”是家族的家,不是现代小家庭的家。曾参说:“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奋斗目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寒窗苦读,终身修身,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此处的“国”并不是今天所谓的国,而是诸侯的分封国。此处的天下也不是今天的全世界,二十九州方圆的中国,神州大地即是“天下”。所以,“治国平天下”就是治理好管辖的地方,保护好中国的太平。“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治国平天下”到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的教育一直将国家摆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可能也是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五千年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只有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才能为我们提供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环境,也才能达到人民生活幸福,社会和谐的追求。

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诚意、正心、修身的融合

国家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更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这一共同体中,每个公民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得到保护。爱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情怀,是自觉地将个人价值融入到国家追求的珍贵的精神财富。爱国具有时代性,在封建社会,爱国主要表现为“君臣”,在现代则主要表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爱国是一个基本价值取向,能有效引导和规范社会价值观的前进方向。敬业是一种忠于职业的精神,它是内化于个人的职业伦理,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所必须的付出。它也是我们价值观的基础,每一份工作都有其意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进步。孟子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既来源于个人修养,家庭教育,也来自于社会规范。诚信是一个人的根本,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国家和公民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公共活动和人际关系得以健康进行的基本保障。友善是一种心态,论语讲:“礼之用,和为贵”。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传统文化指导我们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做到友善的关键是要有仁爱之心,相互宽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些都是修身的手段和工夫,也是修身的基础。所谓“诚意”,就是不自欺欺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这是一种道德自律。正心和诚意是将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自觉地能力。所谓“正心”,即摒弃外界干扰和不良影响,使心能正常发挥其辨知事物的功能。“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修身是本,是一种内在的明德。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社会上很多问题也都会得到改善。“扶不扶”也就不会再成为我们关于伦理道德讨论的热点。儒家强调身体力行,通过实践去完善自己的人格,由个人修身到家庭,再到国家,而最后到达天下,这就是《大学》“修身”思想的根本目的。

总之,《大学》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对于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而言,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传统文化在时代进步的今天仍然没有褪色,反而释放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我们需要以社会的进步为荣,我们也需要反思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对于传统文化做到真正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我们的国之瑰宝展现出现代性的价值。

【注 释】

[3] 来可泓著.大学直解?中庸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4][5] 包虹.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D].沈阳师范大学,2014.

[6] 徐忆农.和谐考[J].江苏政协,2009(01).

[9] 在中共十八大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13-14.

【参考文献】

[2] 朱颖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山西:山西大学,2013.

[3] 王杰,顾建军.儒家治国方略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启示[J].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4).

[4] 皮兰娇.论《大学》的道德修养体系[J].河北: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校学报,2006(6).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62991.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