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中国文艺学发展历程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内容 提要】 新时期近30年来西方文论 影响 下的 中国 文论 发展 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在对西方 现代 文论的认识上有了新的发展,并历经突破、发展与走向建构三个阶段。新时期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当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呈现出马克

【 内容 提要】
新时期近30年来西方文论 影响 下的 中国 文论 发展 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在对西方 现代 文论的认识上有了新的发展,并历经突破、发展与走向建构三个阶段。新时期基本上实现了中国当代文论的现代转型,呈现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共生的良好态势,基本 理论 研究 与研究的视角均有新的拓展。最重要的是探索了一条通过“综合比较”途径、紧密结合我国建设和谐 社会 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之路。

当前,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半段。在这样一个特殊时刻回顾 总结 新时期近30年来中国文艺学的发展的确意义特殊。因为,我们是从新世纪的独特视角审视既往的 历史 。我们总的认识是新时期近30年来,我国文艺学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愈来愈加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但困难与 问题 仍然很多,需要我们加倍地努力奋斗。

说到新时期,就有一个新时期的起点问题,学术界有1976年、1977年与1978年三种说法。我们基本持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新时期起点之说。前几说尽管都有其理由,但我们认为新时期的最根本标志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确立。所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们都会记得十年“文革”中人们思想的禁锢,真是“噤若寒蝉”,普遍存在一种不敢越雷池一步,害怕动辄得咎的心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突破“两个凡是”,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真的犹如一声春雷,好似耀眼的闪电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打开了人们的思想。这才真正开始了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和文艺学领域的改革创新。我们认为确定这样一个起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新时期文艺学发展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指导主线,而今后的发展也仍然需要坚持这样一条主线。这应该是新时期文艺学发展的最重要经验之一。

如果将新时期从1978年算起,那么,其文论的发展历史大体可以分为突破、发展与建构这样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78年到1986年,是对于旧的受到“左”的僵化思潮严重影响的文艺学理论体系突破的阶段;第二阶段从1987年到1996年,是我国文艺学全面发展阶段,各种新说纷纷涌现,层出不穷;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我国文艺学逐步走上独立的理论建构时期,但这只是开始,未来的路仍然很长。当然,这三个阶段又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互有交叉重叠。确定这三个阶段,不仅是历史的划分,而且反映了一种理论的发展趋势。那就是,我国当代文艺学必然地应该走上独立建构之路,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文艺学自身的要求。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在 经济 全球化逐渐逼近的情况下,没有自己的相对独立的文艺学理论建构,那是无法面对历史,更是难以适应社会现实与文艺现实的需要的。这恰是我们广大文艺学理论工作者历史责任之所在。

许多别出心裁的新花样,它的‘百家争鸣',频繁更替,并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堕落'与‘倒退',而恰恰应该看成是对传统美学的超越与推进,是美学学科的巨大历史进步”。③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全面地 分析 了西方现代文论先进性与没落性、创新性与荒谬性共在的基本特征,而从总体上适当肯定其当代价值。在对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上也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基本肯定的过程。因为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基本上是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而且它们本身对于马克思主义也有许多新的发挥。这样,就出现了一个“西马是不是马”的问题。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初中期,我们认为凡是与经典马克思主义论著只要有一点不一致之处的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就属于应该批判的范围。但还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我们以科学的眼光来看待“西马”,肯定了它作为“左翼激进主义美学”总体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与结合新 时代 特点对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发展与补充,从而将“西马”的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吸收到我国当代文论建设之中,例如“西马”的意识形态理论、文化批判理论等等。诚如冯宪光所说:“应当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种与马克思主义美学有一定联系的,当代西方社会中的左翼激进主义美学”④。再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西方现代文论与我国社会现实的“时空错位”问题。也就是说,西方现代文论是西方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过程之中,事实上在我国不仅存在着现代的生活文化状况而且存在着大量的前现代生活文化状况。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引进西方后现代理论,特别是“解构”的后现代理论,作为还在“建构”中的我国,这难道不是一种与实际的脱离与“奢侈”吗?我们觉得这样的发问是有其现实根据的。我们的确应该紧密结合中国的现实与语境来借鉴和引进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后现代文论。但这决不意味着西方后现代文论对于我国没有现实的意义。事实上,西方后现代文论本身是比较复杂的,既有解构的后现代,也有建构的后现代。如果后现代之“后”是一种对于现代性的全面的摧毁与解构,那当然是不恰当的。但是西方后现代文论之“后”也有一种是通过对于现代性之反思超越走向建构之意,特别包含对于现代性中不恰当的唯科技主义、唯经济主义与工具理性的一种反思超越,通过对于这种具有绝对性的形式“结构”进行“解构”走向建构一种新的具有“共生”内涵的理论形态。这其实就是对于资本主义弊端的一种反思,对于通过张扬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克服这种弊端的探索。这样的具有“建构”内涵的“后现代”对于我国是有着借鉴的价值的。诚如美国当代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在《后现代精神》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所说:“我的出发点是:中国可以通过了解西方国家所做的错事,避免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这样的话,中国实际上也是‘后现代化'了”⑤。何况,我国新时期近30年在经济社会上不仅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现代转型,而且此后出现了社会矛盾加剧、环境资源压力增强、精神疾患发展与大众文化勃兴等后现代现象。这就是我国 目前 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缘由,其实也是一种由现代 工业 文明到后现代经济、社会与生态综合文明的转型。面对新时期发生的以上两个社会转型,大家对于前一个转型在思想认识上较为统一,但对后一个转型却思想准备不足,认识并不统一。但事实上这后一种社会转型却是当前的重要社会现实。正是从这样的现实出发,我们认为只要不照搬西方后现代文论,而是将其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一种理论形态来加以借鉴,就是有其特殊价值的。由此可见,解决“时空错位”的重要途径就是一切的借鉴引进都应从中国的现实与语境出发,而绝对不能脱离现实地照搬。在新时期近30年的文论建设中,与西方文论的大量引进同时发生了一个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论的问题,由此产生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著名的有关我国文论“失语”的讨论。主要是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当代文论患了严重的“失语症”,“一旦离开了西方文论话语,就几乎没办法说话,活生生一个学术‘哑巴'”,而解决的途径则是“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⑥。由此可见,我国新时期古今关系是在中西关系背景下发生的,是试图以此对中西关系进行某种消解。当然,这种“失语症”的提出有其文化本位的立场,也有其关注民族文论的价值。但显然,“失语”的提法是没有顾及到中国当代文论的现实的。因为我国新时期的文论建设不是以古代文论为其出发点,而是以现代文论为其出发点的,新时期对于西方文论的引进是在现代文论基础之上的引进与融合。当代文论建设中的确存在“食洋不化”的问题,但从总体上看这只是一个过程,是发展中的某种现象,不能提到“失语”的高度认识。而推倒现代文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系统”是完全没有可能,也是不现实的。与“失语症”的讨论相继,在我国文论界出现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学术讨论。这是我国新时期与西方文论的引进相伴的对于我国当代文论建设民族性的十分有价值的学术探讨。有论者认为,古今文论是“宿命的对立”,根本无法转换。有的论者则试图进行中国古代文论整体范畴的现代转换。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有其偏颇之处。所谓古今文论“宿命的对立”其实质是完全否定了人类文化所具有的某种共通性和历史继承性。而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整体转换”也完全没有正视“五四”以来我国新文化运动整体上对于古代文化的超越,而倒退到过去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但我们并不否认某些古代文论范畴局部转化的可能性,例如王国维对“境界说”的运用,我国当代学者对“意境说”的改造,海外华人学者对“感通说”的发展等等。但我们认为,当代文论建设中民族传统的现代转换并不能完全局限于范畴的转换,而主要是对蕴涵在古代文论之中的中国哲学与艺术精神的现代转换。特别是中国古代相异于西方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和“言外之意”的艺术精神,都是特别具有当代价值并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值得我们特别加以重视。有学者认为,如果说以“天人之际”与“中和论”为其哲学基础的中国古代文论对以“主客二分”为其特征的现代文论难以融入的话,那么在当前以消解“主客二分”为其特征的“后现代”文论的语境下则会有更多的实现现代转换的可能。海德格尔对道家思想的借鉴与德里达对汉字消解“逻格斯中心主义”作用的推崇,以及其他的有关事例,都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2000年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大和我国进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现实,许多国外的文化产品将会并已经作为商品大量进入我国文化市场,我国当代文论建设面临着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高校和文艺研究机构开始研究全球化语境中我国当代文论的发展,这其实还是一个中西文论的关系问题,只是这种关系出现了新的语境和背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有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全球化,文论的全球化也是必然趋势。而我们则认为,经济的全球化不应导致文化的全球化,而应倡导文化的多元共存,我国当代文论建设应走自己的有中国特色之路。事实证明,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必然加速文化的交流和传播,西方文论对我国的传入和影响也必然加速。而对西方某些人来说,与其“欧洲中心主义”相伴也必然地依仗着他们的经济与科技强势有着文化渗透的意图。在这里关键是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因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与文论加速交流的新的形势,因势利导促进中西文论交流,加速我国文论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进一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觉,加速我国当代文论民族化的进程,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具有中国风格的当代文论话语和文论精神。事实证明,文化是一个民族之根,是民族凝聚力之所在。曾经有人说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文化与共同生活的标志。这是将民族的概念拓展的太宽泛了,其实民族的最核心内涵应该是以共同文化为其标志,凡是认同中华文化的人们都是中华民族之一员。因此,文化建设直接涉及到未来世纪中华民族的兴衰,关系重大。而文论建设属于当代中华文化建设之必不可少的内容,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文论成为我们当代中国文论工作者的历史的与民族的责任之所在。

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我国当代文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有力地促进了思想的解放,视野的拓宽,使我国当代文论呈现出从未有过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共存的良好态势。列宁曾经在著名的《党的组织与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指出,在文学这个领域里“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⑦。同样,作为对于文学艺术进行研究的文艺学的发展也需要自由的环境。 总结 我国当代文论发展的历史,我们深感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是有利于文学与学术发展的。但长期“左”的思潮的干扰使得这一方针难以真正得到贯彻。但新时期近30年,由于党的改革开放方针的有力贯彻,特别是由于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使得我国当代文论发展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环境之中。这样的环境为我们广大文论工作者提供了从未有过的自由思考与研究的广阔天地,也为我们吸收引进和研究西方文论创造了一个非常宽松的环境,这正是我国当代文论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因。正是在这种空前宽松的自由环境中当代文论研究才能自如地与西方文论交流对话,从而打破我国长期以来文论领域单一的局面,走向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共存的新的局面。从研究 方法 的角度来说,我国当代文论 目前 有社会的、心理的、文化的、审美的,现象学、阐释学、新历史主义、语言学,甚至是自然科学等多种研究方法。从研究的领域来说,我国当代文论除了传统的中西马之外,还有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审美 教育 研究、生态文艺研究、网络文论研究、文化诗学研究、女性文学理论研究等等。从研究地域的角度来说,我国当代文论目前有中国文论、西方文论、东方文论、少数民族文论、华文文论,以及港澳台等地文论研究等等。可以这样说,目前世界上业已出现的文论领域在我国当代都有涉及,也可以说目前我国当代文论是涉及的范围最广并与国际接轨的速度最快的时期。

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我国当代文论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是经过建国后50多年,特别是近30年的理论探索,我们初步找到了一条我国当代文论发展的古今中外综合比较的发展道路和方法。毛泽东曾经在一篇文章中为了强调方法的重要性而将其比喻为过河所必须的“桥或船”⑧。我国50多年,特别是新时期30多年文论探索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并行之有效的当代文论建设发展的道路和方法。这个道路和方法就是被许多文艺理论家所总结和认可的古今中外综合比较的道路和方法。这个问题首先由我国当代老一代文艺理论家蒋孔阳于新时期初期在其晚年所著《美学新论》中提出。他说“综合比较百家之长,乃能自出新意,自创新派”⑨。后来,这一综合比较方法被许多文艺理论家所进一步论述发挥。这个综合比较的道路和方法其实是文论研究观念的重大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文论研究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机械僵化的形而上学思维的影响,认为“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思维方法,缺乏在一定价值判断前提下的包容兼蓄。在文艺理论领域的表现就是在强调一种理论形态时必然地否定另外的理论形态,甚至将其视为“另类”。这是一种否定思想本身的发散性与多维性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是违背学术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的。新时期以来,由于西方现代现象学“悬搁”主客对立的方法、哈贝马斯“对话”理论、巴赫金“狂欢”理论与德里达“去中心”等等理论的引进,进一步促使我们对这种单向线性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突破,对于一种新的“亦此亦彼”的“共生”与“对话”的思维方式的倡导,才出现了我国当代文论发展道路与方法的全新变革。诚如钱中文所说:“而应倡导一种走向宽容、对话、综合与创新的思维,即包含了一定的非此即彼、具有价值判断的亦此亦彼的思维。新的文艺理论的建设是要求新的思维方式的”⑩。当然,这种综合比较是有着明确的立场的,这个立场就是我们的目的在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这也就是我们综合比较的出发点之所在。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吸收西方文论时不是为了吸收而吸收,更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吸收,而是为了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而吸收,而引进。这种综合比较方法和立场的逐步明确使我国当代文论建设在处理中西关系时愈来愈加成熟,也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这样的艰巨任务愈来愈有更多把握。

我们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总结回顾新时期近30年文论发展的历史时,我们必须而且应该找到自己的差距和问题所在。首先是新时期以来我们对西方文论吸收较多,消化不够,因而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道路上我们仍有较大差距。新时期近30年来,我们的确大量引进了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现代文论。可以这样说目前这种引进已经大致做到同步,而且西方各种有代表性的理论我国基本都有相应的研究。我们对于这些西方理论的使用也比较迅速及时,这应该讲是一种极大的进步。但与此相比,更为重要的我们对于西方文论的消化却十分缺乏,对于一些西方理论常常停留在直接引用的水平,有的甚至是知识性的错用。有的以此装点门面,形成概念的狂轰滥炸。与此同时,具有我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建构任务尚未基本完成。说我国当代文论“失语”可能有些过分,但说我国当代文论缺乏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话语却是没有问题的。加上长期“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和我国文论工作者语言的障碍,因此在国际文论讲坛上很少听到中国当代文论独特的声音。而我国当代文论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也发挥的不够,理论不能适应现实需要的情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实际上,我国当代文学艺术与人民的审美现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文化、影视文化、网络文化、先锋艺术等等新的艺术与审美现实需要我们当代文论给予理论的 分析 和引导,但我们在这一方面却显得乏力。某种程度的理论的贫乏,已经成为对于我国当代文论带有共同性的评价。而在整个当代文论建设中对于民族文化传统体现的自觉性也不是太高,探索不力,效果不太显著。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无例外地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弘扬,我国当代文论建设应该体现民族文化传统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难度较大等种种原因,我们的自觉性不是太高,而古代文论研究本身则有与当代文论建设脱节的现象,以追求自身的理论自足为其指归,而较少考虑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因此这一方面的成果,至今难以超过近代以来的王国维、宗白华与钱锺书等。而回顾新时期近30年我国文论建设历程,我们不得不说这一时期的成果数量的确是空前的,当代文论的研究者数量也是空前的。但有质量的成果和本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却与此并不相称。由于市场经济的侵袭和体制性的种种原因,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有诸多浮躁。无论是对西方文论,还是对于中国文论有见地的深入研究都显得缺乏。

总之,我们付出了努力,但我们还有差距。这些差距的出现有客观原因,但也有主观的原因。我们应该明确我们成功之所在,给予客观地实事求是的评价,这样我们才有前进的信心,但我们更要看到我们的差距所在,敢于正视这些问题,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未来的前进方向。

总结历史是为了现在,所谓知古而鉴今。因此,我们的着眼点还是应该放在今天我国当代文论的建设之上。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论呢?无疑应从已有成果的基础出发,特别是从新时期这将近30年的可贵成果的基础出发。我们已经说过,总结新时期我们最重要的体会是明确了我国当代文论发展的综合比较的方法与道路。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并发展这一综合比较的方法和道路。我国新时期文论发展的综合比较首先是中西文论的综合比较与吸收消化,已经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有利于我国当代文论建设的,应该继续坚持。但新时期的综合比较也告诉我们一条最基本的经验,那就是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具体地说就是在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方针的指导之下,这样我们才能明确方向,破除障碍,大胆吸收。同时,我们还应贯彻这一思想路线中十分可贵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以文学艺术的新的经验和新的成果补充到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之中。而且由于我国当代文论应立足于建设,因此应该更加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实践哲学的基本理论是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重要突破,具有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对于我国当代文论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应该很好地 学习 运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我国当代文论的建设才会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和扎实的根基。而在此基础上对于西方文论的吸收消化才会更加有效。在这一方面,今后除了大胆引进吸收的步伐不应放慢,于此同时还应加强对于西方文论,特别是西方现代文论的研究消化,克服食洋不化的问题,真正将其与我国的现实结合,化作自己文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当然,我国当代文论的建设还应更多地立足于建构。所谓“建构”是一种具有更多主观能动性的建设与创造。我国新时期后十年已经逐步走向与西方现代文论较为冷静地对话,通过对话逐步的建构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新的文论形态。比较明显的如新理性精神的提出,就既吸收西方当代人文精神理论、对话理论,又努力结合中国当代现实,是一种新的文论建构的努力;文化诗学理论,既吸收西方当代文化理论,同时又注重我国传统诗学精神,将两者加以融合;当代生态存在论文艺学则既吸收西方现代生态哲学与生态批评理论,同时又吸收中国传统儒道“天人合一”思想,并紧密结合中国当代现实,也是一种中西与当代融合的尝试;文艺美学理论是改革开放初期即已提出并不断有所发展的文论形态,既吸收西方当代文论内部研究与审美研究成果,又与我国古代诗论、画论与书论等理论成果相切合,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中国当代文论话语;当代批评理论是将西方当代文本批评理论与中国古代批评理论结合的尝试。凡此种种只是举出其中的几个例子而已,其他文论工作者的创新之处还有许多,都是我国未来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文论建设的重要资源和起点。事实证明,只有从建构出发才能更有利地吸收,当然吸收也会有利于建构,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我们未来的吸收引进就会更加健康。当然,这种建构也仍然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多元性,这样,我国当代文论建设才能更加繁荣而富有生气。

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是当代文论建设的重要坐标,我国当代文论建设应以此为方向并从我国当代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最近,我国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这是我国在面向21世纪之际总结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经验而提出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反映了符合国际潮流和我国特色的社会历史转型的必然趋势。它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包含着极其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对于包括文艺学在内的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正在建构中的我国当代文艺学来说,这一理论为其提供了一系列新的视角和新的维度,必将推动我国当代文艺学在当前这一转型期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科学发展观所包含的“和谐”理念、“全面进步”方针、“协调发展”政策、“以人为本”思想以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等都将对我国当代文艺学发展以重要启示。特别应该引起我们重视的是,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正在建构之中,并将逐步呈现在我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社会时代反映形式之一的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变革已是刻不容缓,需要我们从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等当代理论发展中吸取营养,逐步完成新世纪文艺学的现代转型,以适应日益发展的新的社会与审美现实的需要。

在我国当代文论的建设中应该注意进一步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工具理性加以区别,坚持文艺理论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性质,坚持文艺学学科的价值判断功能。扭转对于文学艺术着重于规律与本质研究的传统思路和所谓“价值中立”观念的不良影响,将其转到人的研究和人性揭示的人文学科的应有轨道上来。众所周知,我国当代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宏大工程,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工程一样也是一种美与非美的二律背反。也就是它一方面以其空前规模的市场化、 工业 化与城市化历程极大地使人们的生活美化,但另一方面,又由此造成了金钱拜物、工具理性盛行、人的心理危机加剧等人的精神状态的非美化。再加上当代大众文化利益驱动的机制必然在文化走向大众的同时出现低俗化倾向。凡此种种都将人文精神的补缺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涵,这正是文艺学在当代的作用之所在。我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着极为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对于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事实说明,文艺学的人文精神补缺作用主要是通过它的价值判断功能来发挥的。首先是审美的价值取向,分清美与丑的界限。这是文艺学的学科特性之所在,其它的价值判断都寓于审美的价值判断之中。它们包括道德的价值取向、意识形态方面的价值取向以及对于人类前途命运终极关怀的价值取向等等。

在我国未来文艺学建设中,民族化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任务。我国文艺学界有责任在新的世纪在世界文艺学领域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以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理论成果引起国际文艺学界的重视。我们应从更深层面的哲学精神与艺术精神出发发扬我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哲学精神是一种不同于西方“和谐论”的“中和论”。西方所谓“和谐”是指具体物质的对称、比例、黄金分割等微观的内涵,而中国的“中和”则包含天人、宇宙等宏观的内涵。前者带有明显的科学性,而后者则带

有明显的人文性。这样的“中和论”哲学思想完全可以成为具有民族性的当代文论的理论支撑。其实,所谓“中和”就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共生”思想。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而不同”,“生生之为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等。说明中国古代“中和论”思想是贯穿各种理论之中的,包括儒家的“中庸”,道家的“道法自然”等等。这种古典的“共生”思想极具当代价值,经过改造吸收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具有标志性的哲学与思想理念。我们完全应该在当代文论建设中自觉体现这种“中和”的精神,并以之作为指导在现有文论基础上构建新的文艺理论形态。另外,我国古代的艺术精神是一种写意的“意境论”精神,强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在咸酸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这样的艺术精神与西方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大异其趣的,倒反而与西方当代现象学美学等“后现代”理论有着某种契合。我们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现实加以改造重铸,发展成新的有民族特色的文论精神。当然,我国古代的哲学精神与艺术精神是非常丰富的,需要我们努力发掘,加以创新,经过几代人艰苦的努力奋斗,使我国当代文论以其鲜明的民族风貌,自立于世界文论之林。

注释:

①⑩钱中文:《文学理论:在新世纪的晨曦中》,《文学评论》1999年第6期。

②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19页。

③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1页。

④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

⑦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68—69页。

⑨蒋孔阳:《美学新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7页。[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hua/163239.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