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超越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5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在中国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国内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包括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价值取向)主要来自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1)所以在大多数的文章中一直弥漫着一种浓重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气息。

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在中国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国内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包括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价值取向)主要来自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1)所以在大多数的文章中一直弥漫着一种浓重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气息。精英意识主要表现在批评者在美学上贬低大众文化文本的审美价值(如平面化、单一化、复制化等),而悲观主义则表现为笼统地把大众义化视作是适应统治意识形态需要而生产出来的、意在巩固这种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产品,并认为在大众文化引导与影响之下,大众变成了完全没有个体自由意识与反抗可能性的被动群众(mass),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时候完全没有自己的选择性、能动性与批判性。大众文化的进步政治潜能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不可能的。(2)

在70年代以后的西方传媒研究领域,这种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大众文化理论已不占主流地位。一些理论家尝试变换思维路径,重新审视大众文化的特性,尤其是它与支配性权力结构的复杂关系,挖掘其进步的政治潜能。J·费斯克(H.Fiske)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从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费斯克出版了一系列大众文化的研究著作,尝试建立不同于法兰克福的大众文化理论。我以为,介绍费斯克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的更具理论色彩的著作《理解大众文化》,或许会为国内大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问题意识与审视角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两个基本的预设,一是大众文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文本),是一体化、平面化的,没有任何美学价值并体现着统治意识形态;二是人民大众在接受这些文化商品时是完全被动的,没有任何能动性与创造性可言。对于第一个预设,费斯克没有太大的异议;分歧主要在如何看待大众阅读的本质。

费斯克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人民大众想要拒绝现代工业提供的文化商品,自己创造自己的文化产品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只有在前工业社会才有可能(如民间文学的作者就是人民大众本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大众不可能拥有自己的文化。在费斯克看来,文化不等于文化产品,文化是活生生的意义生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者及接受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意义的生产。同样,大众文化也不等于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文化商品),"大众文化只存在于其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只存在于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而不是存在于静止 、自足的文本中。"(3)这样一来,理论的焦点就从文本结构转向阅读实践,而分析的路径也从文本分析转向阅读实践分析,同时把大众(4)视作大众文化的真正生产者从而赋予他以主动性。费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人民大众生产的而不是文化工业生产的,文化工业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为人民提供文化"剧目"或文化资源,而"受支配者从由支配系统提供的资源与商品中创造自己的文化,这正是大众文化的核心。

(1)、参见本书《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

(2)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请参见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以及本书《批判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批评》。

(3)、《理解大众文化》(Understanding the Popular Culture,1989,London,Sydney,

Willington), P176。

(4)、即人民大众。值得指出的是,费斯克反对用静止的社会阶级范畴来界定"人民",尤其是不能只依据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经济地位来判断他是否属于"人民"。他认为"人民"的根本标志是他的受支配地位,而由于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空间是极其多变、复杂的,所以他在某一特定社会关系中可能是受支配者,而在又一社会关系中则变成了支配者。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一个工厂的工人在厂里可能是受支配者,而在家中则是大男子主义者或专制家长。在这个意义上,他时而是人民,时而又是统治者。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hua/170936.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