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鲁迅《野草》的模糊性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中国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实现了民族文化模式和深层心理结构的巨大变迁。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在确定自己启蒙者位置的时候,内心是复杂的。《野草》是鲁迅先生心理世界发生重大震荡的产物,他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了自己心灵探

【摘 要】中国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实现了民族文化模式和深层心理结构的巨大变迁。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在确定自己启蒙者位置的时候,内心是复杂的。《野草》是鲁迅先生心理世界发生重大震荡的产物,他在这部作品中表现了自己心灵探索的曲折历程,文章运用了模糊性的手法,使《野草》具有了浓郁的诗歌韵味。这种模糊性的表达,作者不仅表现在意象上,还表现在语句上,使作品呈现出诡谲、朦胧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鲁迅;意象;模糊性

“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但暗夜又在那里呢?”[3]

“我先前以为人在世上虽没有任意生存的权利,却总有任意死掉的权利的。现在才知道并不然,也很难适合人们的公意。可惜我久没了纸笔,即有也不能写,而且即使写了也没有地方发表了。只好就这样地抛开。”[4]

有谁的心灵经受如此剧烈的矛盾冲突,以及为摆脱这种矛盾、阴暗所付出超常的焦灼、痛苦、拷问、挣扎和反抗。鲁迅正是这样的人,他“在自身试验”“黑暗”,《野草》就是他“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后“吐露本 已、”的“至诚之声”。

屠格涅夫指出,在文学天才的身上,“重要的是生动的、特殊的自己个人所有的音凋,这些音调在其他每一个人的喉咙里是发不出来的”。[5]鲁迅“个人所有的音调”有孤独、苦闷、矛盾、虚无等独特性。

中国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根本上实现了民族文化模式和深层心理结构的巨大变迁。而作为新文化运动主将的鲁迅,在确定自己启蒙者位置的时候,内心是复杂的。他以自己全部的人格承担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命中注定的心灵痛苦.以自身的复杂性验证了中国民族文化心理变迁的艰难和曲折。《野草》是鲁迅心理世界发生重大震荡的产物。他在这部作品中完成了自己心灵探索的曲折历程,他的文化选择具有更为悲怆和痛苦的色彩,而这种文化选择又有力地制约了他的创作心理。

艺术创作是一项充满痛苦与欢乐的复杂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审美对象中去,进行心灵的自由想象和艺术超越,以建构自己完美的艺术世界。鲁迅在创作《野草》时,就是用心血浇铸,把自己燃烧在里面。然而这种火不全是燃烧在地面,而很多是地火,是奔涌的岩浆。

关于《野草》,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说过:“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措辞就很含糊了。”并在该文中称《野草》中的作品“大半是废驰的地狱边沿的惨色的小花。”1934年10月9日,他在致萧军信中又表述过自己对《野草》的看法:“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

正因为这样,鲁迅在揭露内心的矛盾和痛苦时,常常用了模糊性的手法,使《野草》具有了浓郁的诗歌韵味。

这种模糊性的表达,作者不仅表现在意象上,还表现在语句上。

1 意象的模糊性

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之所以深刻地不同于精神病患者与梦幻者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把个人的本能和冲突的种种表现升华,塑造成动人的形象:“像任何其他愿望没有得到满足一样,他从现实转开。并把他的全部兴趣、全部本能冲动转到他所希望的幻想生活的创造中去。” 《野草》就是作者对自己苦闷心理抑制、宣泄、追求心理平衡的一种艺术升华。

意象是散文诗情思感兴的载体,是散文诗创作构思的核心,对意象的寻觅和创造贯穿于散文诗的形象思维的始终。《野草》有着令人目不暇接的生动然而模糊的意象、从《野草》第一篇《秋夜》开始,鲁迅就表现出对黑夜的极大关注,黑夜成为《野草》的重要意象。于是我们听到了“夜半的笑声”,“猫头鹰的不祥之言”;看到了“鬼眼的天空”,“彷徨于无地”的“影”。

这些原本大家熟悉的、正常的意象,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变得陌生、模糊、怪异。

雨果在论及莎士比亚的天才时说:“愈是深入生活,怪诞、惊奇愈是正常现象。”鲁迅正是以其模糊、怪诞的意象引人深思。

鲁迅把自己最深重的苦闷、孤独、颓唐和虚无通过一系列意象表现出来。《野草》意象具有颇浓的象征色彩,意象有作为梦幻、寓言、隐喻等而存在。《野草》从《死火》到《死后》一连七篇都是用“我梦见自己…… ”开始的,它有一个幽深莫测、奇诡难名的梦意象的世界。在这个梦的世界里,生死睽隔和人鬼界域被打破了。在《死后》,“死在道路上”的“我”“只是运动的废灭,而知觉还在”;在《墓碣文》,死尸从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在《死火》,“死的火焰”被“温热”“重行烧起”;在《狗的驳诘》,“我居然被狗驳得狼狈而逃;在《立论》,“我”得到的“立论的方法”竟是没有是非、没有立场的“哈哈论”。这些梦境如同斑驳的世界,既怪异又模糊,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野草》还有寓言意象,其中一些与梦意象有叠合,如《狗的驳诘》和《立论》等,以独立形态出现的寓言是《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等。不过,鲁迅写作不限于“在近旁观察”,“遵循规矩”摹真写实,而是高扬主体意识,“居高临下,驾驭一切”,“按照他本性的法律创造”[6], 在《野草》形象地揭示和表现了“完全另一个世界,另一种世界秩序,另一种生活制度”[7]。这“另一个世界”与现实世界情理共通,真假难辨,但有时又模糊不清,令人迷惘。

隐喻的特征是直接用喻体代表本体,被比喻的对象不点明,诱导接受者由表层意义进入作品的深层意义。《野草》总是通过在场的人、鬼、兽、物等的活动、变化的具象来隐喻或象征不在场的思想情感,这些隐喻物或象征物往往具有怪异、模糊等特征。 2 语句的模糊性

鲁迅在《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中谈到:“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读者在阅读鲁迅作品时,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填补未定点和空白。

鲁迅的文章中大量运用了比喻、借代、象征、暗示、反语、衬托、隐喻等手法,用了很多“曲笔”的表达式,增强了文章的模糊性及诗歌韵味。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腐朽,我对于这腐朽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作者用内容相互关联的并列句式,将生命时光的逝去,生命的价值与执着于现实斗争的关系,加以艺术的暗示,因此,一个曾经为真理而拼搏的战士,他生命的死亡与腐朽乃更证明生命的真实存在与充实这一哲理,也就得到了深刻而幽曲的阐释。

在《求乞者》中,关于周围的环境,文中有如下描述:“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其中“四面都是灰土”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结尾作者再次强调:

“微风起来,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几个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

…………

灰土……” [8]

在这四行文字中,“灰土”出现了四次,省略号也出现了四次,作者这种欲言又止,含蓄曲折的表达,不正是寄希望于读者,希望能唤起读者的想象、联想与思考?

鲁迅那充满矛盾的内心世界在《影的告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通过一个奇特的艺术形象――“影”,委婉而含蓄地抒发了他当时的彷徨、踌躇的痛切凄婉的心情。

“然而我终于彷徨于明暗之间,我不知道是黄昏还是黎明。我姑且举灰黑的手装作喝干一杯酒,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独自远行。”[9]

“黄昏”与“黎明”各自有着独特性,然而作者却说“我不知道”,且“我将在不知道时候的时候远行”,把一些清楚明白的事物、事理故意写得含糊其辞,正是在这闪烁其词中,作者的深意得到了充分阐释,读者也在这种模糊语句的领悟中,审美联想插上了翅膀,体会到了一种朦胧美。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不仅仅是作家,他更是一名战士,一名大无畏的、睿智的战士。在《这样的战士》中,作者热切地呼唤“这样的战士”,并在开篇就发出了“要有这样的一种战士”的热切呼唤。然而“这样的战士”,投枪击中的“只有一件外套,其中无物。无物之物已经脱走……”[10]

“他终于在无物之阵中老衰、寿终。他终于不是战士,但无物之物则是胜者。”[11]

“这样的战士”勇敢、坚韧,充满智慧,不畏敌人的所谓的“慈善家”、“学者”、“君子”等伪饰所迷惑,然而最终他刺中的却是“无物之物”,“只有一件外套”,而“无物之物则是胜者”。这种模糊性极大的语句,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思考空间。

难怪鲁迅写作《野草》时说:“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易了然……此外或者还有什么道理,自己也不甚了然。”(《两地书?二四》)鲁迅深知艺术的奥秘,“未尝将心里的话照样说尽”,欣赏“婉而多讽”,不满“辞气浮露,笔无藏锋。“旨微而语婉”也促成了《野草》意象的模糊。从意象生成这个层面来看,《野草》呈现出诡谲、朦胧的风格。当然《野草》的朦胧风格还通过语言诗化等方面来创造,关于这点需要另文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M].张道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2]鲁迅.野草?影的告别[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鲁迅.野草?希望[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4]鲁迅.野草?死者[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5]米?赫拉普钦科.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

[6]雨果.古典文艺理论译丛?短曲与民谣集序[M].人民文学出版社.

[7]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佟景韩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鲁迅.野草?求乞者[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9]鲁迅.野草?影的告别[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0-10]鲁迅.野草?这样的战士[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zhexue/157664.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论鲁迅《野草》的模糊性"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