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我对毕节儿童自杀事件整个的看法就是爱的缺乏。没有爱,一切都是枉费。 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缺爱的感觉都是非常明显的。 缺爱,所以变成“发条橙子” 父亲20岁结婚,妈妈18岁结婚,很快有了孩子,人的生命成为一只“发条橙”,就和上了社会程序的一个物体一样
我对毕节儿童自杀事件整个的看法就是爱的缺乏。没有爱,一切都是枉费。
这个家庭中的每个人缺爱的感觉都是非常明显的。
缺爱,所以变成“发条橙子”
父亲20岁结婚,妈妈18岁结婚,很快有了孩子,人的生命成为一只“发条橙”,就和上了社会程序的一个物体一样,没有自己的意愿、思考、需要,不是因为我爱你,所以想要结婚,不是喜欢孩子而生孩子,而是大家都这样,那我也应该这样。
这家人的房子外面很整洁,在当地算是豪房。但是家里面,沙发非常老旧,房梁也是乌黑的,杂乱不堪,臭烘烘的。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画面,外面很光鲜,内在非常糟糕、混乱。
据邻居说,父亲外出打工挣了点钱,回来盖了这个房子,挺值钱,后来打工不顺利就没挣到什么钱,非常穷了。他们家不算赤贫,但整体还是挺穷。可以想象,这二十几万是父亲省吃俭用攒起来的,是他这一生最大的财富,可是这二十万用来做了什么呢?用来盖了一个房子,一个在外人看起来非常好的房子,但是里面一点也不舒适,也没有人气,而且他自己不住,孩子在里面圈着,就像一个监狱一样。
从投资回报来说,投资是为了享用的,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和心血,把这样大的生命资源,用来换取一个外表光鲜,内在破烂空洞糟乱的房子,自己也没有享用……人类真是很疯狂。
就像“发条橙”一样,有钱就盖房,盖房因为大家都称赞,大家都这么干,所以我必须也这样干,因为这样体面,这样有本事,这是头等大事。
对于社会看法,对于物质的安全感的重视,远远大于对于情感、快乐的重视,对于别人的看法,包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会被称赞,什么是被贬低的,对这些的重视大于自己的快乐。总觉得有房才可以有家,将家物化了。
重视外在评论大于重视个人意愿,重视物质积累大过重视个人感情,归根到底是因为缺爱。有爱,才能让自己作为一个生命而活。缺爱,就无法做自己,孩子就过着孤独凄凉的人生。
缺爱,所以不重视个人感情
母亲忍受不了家暴,也打孩子。丈夫出来打工期间,她有情人,并且和情人生了两个孩子,离家出走之后没有再回来看望孩子,也没有打过一个电话,到孩子自杀都是这样。丈夫给妻子寄钱,打电话求她“也管管咱们自己的孩子”。这个妈妈太缺爱了,亲子之间非常自然和强大的联系,却如此隔绝。
武志红说“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孩子越小,越需要稳定持续的关爱。缺乏,或者是频繁更换抚养人通常都是对孩子很大的折磨,这是一个常识。但是如果我们整体来看的话,这个家庭中所有拥有血缘的人,谁真正享受到亲情中的爱了呢?不是暴力伤害,不是隔膜,不是冷漠,不是期待,不是控制,父母也没有享受过真正的爱,这个妈妈跟孩子的感情链接如此稀薄和隔绝,那代表她和自己的联系,她和自己母亲关系的稀薄和隔绝不亚于此。
中国人对于骨肉分离的漠视程度是罕见的,家庭中亲情的稀薄也是罕见的。人们经常把其他因素看得重于情感因素,比如工作,比如经济原因,习惯于把什么看得都比感情重要。而个人感情就是爱的体现,重感情的人,对爱比较敏感,看重爱。怎么才能产生感情?肯定是有爱啊。
纯利益不能产生感情。利益就是,虽然我收获很大,但是那不是你好心,你是为了你自己。但是没有利益,爱也能传递,虽然你没做到,但是你那么想为我做,我还是很感动的。
中国古时候有个故事,一个将军对一个母亲说,你的儿子受伤了,我对他多么多么好。这个母亲没有感动,她说,你不要这样做,我的丈夫就是因为你对他好,他舍生忘死,最后死在战场上了,你不要再让我的儿子给你卖命。古人不论战乱或者环境多么动荡,真情是自然流露的。但是社会突然跳到了儿子打父亲耳光的时代,去揭发,去迫害,这是一个集体行为,不是个体事情。重视名誉大于重视自己的感情和快乐,很多人是对别人的孩子比对自己的孩子好,因为对别人的孩子好,大家都说他好。崇尚为大家舍小家,为公而忘私,太走极端,太空洞了,私人的感情太被漠视了,这会出问题的。
缺爱,所以人人自保
孩子去世之前,政府人员进行了家访。如果你去采访家访的那些人,每个人都会说,我尽力了呀,我去做了呀,我还能怎么做?但是三个孩子,又自卑又自闭,又不懂表达,十多个陌生的成年人,进到我的房间里,居高临下的说这说那,孩子会有被关心的感觉吗?他们有说话的欲望吗?这种来自社会的关心,可以让谁满意?
人们认为应该严厉地批评、问责,要把工作做真做细。问责,确实能引起重视,但是因为问责是一个追究的概念,所以大家都想保护自己。
“问责”导致害怕担责任,出于自我保护,宁愿无功,不能有过,没功我可以混,但是有过我就完了。这说明没有爱是不行的。
这件事告诉我们没有爱会怎样,也告诉我们什么不是爱,这件事是一个非常大的爱的呼求,提醒我们爱的宝贵和必要,爱才是头等大事。这件事推动我们去爱,再次告诉我们心灵是一体的,我们只要从自己所在的位置去爱就可以。有些人是志愿者,能直接帮助到留守儿童,那样很好,但我们每个人在生活的所在之处去关注爱,去看重爱,把爱放在前提的位置,而不是把形式化的东西、外在的东西置于爱之上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