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医药论文 >

理性看待小儿中药灌肠疗法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2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中药灌肠疗法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黏膜的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近年来在儿科应用较多,经常被基层医务工作者用于治疗小儿上感、小儿肺炎、小儿肠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急

中药灌肠疗法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黏膜的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近年来在儿科应用较多,经常被基层医务工作者用于治疗小儿上感、小儿肺炎、小儿肠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急慢性盆腔炎、急慢性阑尾炎等。灌肠疗法无痛,安全灵活,起效快,不良反应少,操作简便,解决了小儿给药困难,特别是适宜于输液及口服用药困难的患儿。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开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祖国医学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由于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直肠给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肠道的生理特点为药物吸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直肠的周围有丰富的动脉、静脉、淋巴丛,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婴幼儿肠壁较薄,具有通透性高、肠壁孔隙大、蛋白质结合率低、可使药物分布容积呈增大趋势的优点。儿童的肝肾等器官发育还不健全,口服给药需经由肝肾等器官代谢,容易加重肝肾负担;而直肠给药是通过直肠的黏膜吸收,直接进入循环,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轻肝肾负担。此外,小儿口服给药不易灌喂,孩子在哭闹时易出现呛药、呕吐现象,影响有效剂量;注射给药虽有一定的优点,但不易被儿童接受。直肠给药只需让孩子俯卧位,将药液轻轻推入肛门内即可,而且药物吸收快、起效快。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等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用度测定研究,结果,直肠给药30分钟起效,口服约60分钟起效,两者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相似,都约4小时;注射给药吸收快,但消除也快,血药浓度维持时间很短。因此,儿童直肠给药比其他给药途径更好、更优越。

但是,不是所有小儿疾病都适用中药灌肠,比如严重腹泻出现中重度脱水、重症肺炎、脑炎等。直肠不能吸收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质,如生地黄、首乌、阿胶等,故不宜选用该类药物制备灌肠剂,避免造成药物浪费及延误病情。另外人体正常肠黏膜pH值在8.3~8.4之间,呈碱性。若pH药液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状。建议用药前将pH值调到7.4以上更好。

小儿中药灌肠要掌握中医药的基本理论,讲求辨证施治。例如,感冒病人如有怕冷发热,怕冷比较明显,鼻流清涕,舌苔薄白,小便色白等症状,这是风寒感冒;如果感冒病人有发热怕冷,发热比较明显,咽喉肿痛,小便色黄,舌苔薄黄等症状,那就是风热感冒。前者当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后者应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否则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在辨证明确的基础上,选用相适应的中成药治疗。例如辛凉解表药,治风热感冒最为适宜。如属风寒感冒,用辛凉解表药就没有疗效了。

小儿中药灌肠还要注意各种中成药的功效、使用要点等,选择用与病情相适合的中成药,才能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如清开灵注射液是由板蓝根、金银花、山栀子、水牛角等一些寒凉药组成,其功能是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之证候。但中医的热毒并非是西医的感染,痰也并非病人所咳吐的痰,所以不可盲目搬用。再如双黄连注射液,也是寒凉药组成,主治热症。如病人只受点风寒并怕冷,就不是适应症了。还有黄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由温热药组成,用于体虚久病、畏寒肢冷、休克等病证。如用于体健者或发热病者就是犯大忌了。

总之,中药灌肠疗法操作简单,便于基层医疗单位推广,凡不能口服或静脉给药者皆可应用,且无不良反应,无创伤,无痛苦,患儿易于接收,是一种颇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yiyao/14624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