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论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4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分工作为切入点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形成了重要的分工理论。社会分工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分析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摘 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分工作为切入点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私有制、阶级、国家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形成了重要的分工理论。社会分工经过历史的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所有制形式,《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分析分工发展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工论

一、分工理论的主要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分工经历的4个历史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在“纯粹的畜群意识”意义上的“性行为方面的分工”;第二阶段是由于“天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自然形成”的分工;第三阶段是“真正的分工”,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第四阶段是共产主义社会下扬弃了异化的分工,即分工发展的更高层形态。分工的四个阶段形成的主要思想有:

一是从分工中找到消灭私有制的根据。分工内在地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以及材料的分配,包含着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劳动与享受、生产与消费由不同的人来分担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包含着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区分,从而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而由此包含的矛盾则又是推动私有制发展的动力,且可以从分工中找到消灭私有制的根据。二是提出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把阶级、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同物质生产、社会分工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科学地指出了阶级产生的根源和消灭阶级差别的途径。分工决定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关系和分配关系,进而决定着阶级和阶级关系。恩格斯还曾指出:“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三是指出了自然形成的分工会造成人的活动的异化。自然形成的分工会造成人的活动的异化,“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这就造成了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二、分工的发展与不同所有制

马克思指出:“分工的每一个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表明分工决定了所有制形式。分工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形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原始公社制。原始公社制是与不发达的生产力和处于原始状态的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在原始公社制时期,分工还很不发达,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形成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社会结构也仅限于家庭的扩大即部落的形式。在家庭中,妻子和孩子是丈夫的奴隶,这是所有制的最初萌芽。二是奴隶社会制。马克思论述了奴隶制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奴隶社会初期,原始社会还没有完全解体,但私有制已经发展起来了。奴隶制时期的分工已经日益扩大起来。随着生产力和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城乡之间的对立,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形成奴隶社会的所有制。三是封建社会制。马克思结合欧洲的历史,分别描述了封建制度下的乡村和城市。在农村封建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和生产资料,不完全占有土地和生产资料的阶级是农奴。在城市,与土地占有的封建结构相适应的封建所有制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同业公会所有制,即手工业的封建组织。封建制度以其闭塞孤立为特征,导致这时的分工不是很发达。 由不同的社会成员与阶层形封建社会的等级所有制。经过天才的思维,他们科学地勾画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仅与唯物史观紧密契合,而且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分工的发展与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说的分工,不是一个基于人类本性的抽象范畴,而是一个在生产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具体的历史范畴。“ 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为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以此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从所有制的演变形式进行考察。分工决定了人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进而决定了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导致了每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量不同;分工的不平等造成了占有关系的不平等,从而使得占有生产资料的人能够实现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以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二是从分工的双重属性进行考察。分工可从自然和社会双重维度来进行考察,当然其所体现出来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特性,并不是两种意义上的分工,而是同一分工中所体现的两重维度:前者是从人与物、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而言,后者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而言。马克思分工理论在于联系分工的具体历史形态和社会意义、社会作用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三是从分工与“三因素”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分工才造成了生产力、社会和意识三个因素之间的客观矛盾,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消灭分工。很显然,分析并非准确,实际要消灭的是束缚人的奴役性的劳动的社会分工,即劳动者分工,而不是自然分工,自然分工是不可能消灭的。总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还是假托分工为线索来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在批判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参考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人民出版社,2005.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人民出版社,2009.

[4] 李成旺.《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yanyu/170595.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