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摘要]随着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意识架构功能日益凸显。网络文化在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拓展大学生德智体美发展途径,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培育。同时,西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标准偏移,
[摘要]随着网络文化的深入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意识架构功能日益凸显。网络文化在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拓展大学生德智体美发展途径,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培育。同时,西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标准偏移,网络文化的异质性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错位,培养大学生树立主流健康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已成为时代要务。
[关键词]网络文化;价值观意识;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本刊网址]http://www.hbxh.net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正在成为一个承载人类文化、反映人类文化并对人类文化进行不断创新的平台,对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大学生而言,网络给他们的思想、心理和生活等方面带来了诸多影响,从学习方式到思维模式,再到大学生群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网络的冲击,道德意识也被网络不断进行着格式化和重塑化。
一、网络文化及其价值观意识架构功能概述
(一)网络文化的界定。近年来,有关网络文化的研究也日益盛行,但是,如何科学、准确的界定网络文化,学界和理论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仍然是件十分困难的事。综观有关网络文化的研究,网络文化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而无论是广义还是狭义,网络文化都是在互联网形成之后,在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基于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等领域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全部文化活动内涵、形式及其价值观念的综合体。从广义的界定来看,网络文化主要指的是在借助于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是通讯网络等所传播的各种信息产品对人类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进一步延伸和多样化的展现,其内容囊括在网络中传播的信息之间的传递、沟通等活动而形成和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而狭义上的网络文化主要指的是建立在通讯网络、互联网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种手段和工具基础上,与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文化精神、产业、活动、现象、行为等方面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含人的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心理状态及行为方式等方面。
(二)网络文化的价值观意识架构功能。网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复杂化逐渐加强,人们在接触和阅读网络信息中,不断受到腐朽思想、道德危机事件,特别是西方价值观、西方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不断影响和改变人们对现实事物、现实生活等的认识和理解系统,致使其价值意识形成、道德观念的塑造建构强度、维度、内容、形式及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就网络文化的功能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且网络文化功能的拓展和产生都离不开人们实际的行为方式以及互联网络中的各种社会、政治、经济活动。无论是在艺术的创作、信息的传递,还是在服务、娱乐、商务的发展等方面,网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都对人们的行为、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激励着人们去勇于探索未知世界,使人们的视野范围得到拓宽。
网络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价值观意识的深入发展,网络文化的发展为大学生价值观意识架构提供了新的平台、新的工具以及新的教育手段,这些内容对于强化大学生价值观的互动性以及引导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网络交互过程中,网络文化所传递的有关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科技等出现的优秀成果对人们的价值意识观念、价值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发展能够形成较强的正确引导和塑造的正能量.而那些消极事件、重大危机又对人们具有一定的误导和侵蚀,甚至形成反人类、反社会的恶瘤。同时,网络文化环境中更多的时候是强调自主选择与自我教育,是通过网络环境以及网络活动的所载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地、反复地格式化网络文化受众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道德标准及其人格特征。特别是对世界观、价值观及其人生观还具有较强可塑性的大学生来说,通过净化互联网环境、构建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网络文化引导和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意识的消极影响
由于大学生群体长期处于校园,与现实社会接触不足,其社会阅历、人生经验等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有限性,其理性辨别是非能力、判断善恶能力、抵制外部影响能力和自我选择能力较弱,加之大学生价值观意识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可塑性较强,网络文化的多样性、交互性深刻影响和重塑着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伦理道德观选择与取舍。
(一)西方文化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意识标准偏移。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思想以及行为的影响已经十分广泛和深刻,而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已经得到大学生群体自身的普遍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我国网民要通过网络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必须依靠西方发达国家提供的数据库,在这种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意识形态都可以随着信息的传输而向我国网民大量输入。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对于大学生来说,充斥在新奇和诱惑,对于好奇心较高的大学生群体,及易模仿、追捧,进而对其自身长期所形成的、尚处于不稳定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文化观造成破坏和侵蚀,让思想政治工作者千辛万苦培养出来的价值观念、道德原则与道德观念毁于一旦。同时,导致大学生产生政治冷漠,甚至可能走上反动道路。
(二)网络文化的异质性致使大学生的价值观错位。网络所表现出的文化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得大学生既能够接触到积极的有益的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可以接触到无益甚至有害的信息。正是网络文化的这种开放性和异质性,使得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受到影响和冲击。比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拜金主义、唯物质思想都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定冲击,从而使得近些年各种追求物质、以丰厚的物质生活为终板目的的错误思想层出不穷。甚至出现了为了买iphone而卖肾的新闻。究其原因,不外乎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不断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大学生的身体已经趋于成熟,但思想还不太稳定和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信息的影响,让其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难以认同传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得部分同学的思想动态走向了迷茫和紊乱。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意识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文化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环境。网络文化建立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一种科技形态,它在提高社会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性、自由行、平等性、民主性、开放性、国际化、多元性的特点,对于推动世界文化的贯通、交汇、融合与集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带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创造者。由此可见,网络文化在推动社会两个文明进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两个文明的创造主体和受益主体,能够在两个文明进步的同时具有更好的发展环境。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文化的应用让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对于大学生理解、认识、掌握知识,推动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享受网络文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大学生也是创造网络文化的重要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大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够得到启发、提高与释放,这个过程不仅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实现社会价值的结合过程,同时也是大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的过程,对于大学生走向成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网络文化能够拓展大学生德智体美发展途径。网络文化的国际性和开放性能够让人们将本国家、本民族、本地区最好、最优秀、最值得自豪的文化展现出来。虽然每个人在网络文化中都是公平、平等的,但是事实上他们又都具有血缘、民族的标签,他们都希望让自身的文化得到认同,至少希望自身的文化不要受到侮辱和诋毁,从这个层面来看,网络世界中的确没有不爱国的网民。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血气方刚的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结都可以得到强化,而面对有辱本土文化和国家的事件时,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结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化和强化,网络也会成为大学生捍卫国家尊严、维护国家主权的领地和武器。另外,网络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交互性和便捷性也有利于大学生对国情民意做出全面了解,政治的透明度与民主性、社会公平与正义也可以在网络中让广大社会民众获得和充分表现,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政治取向走向理智与成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如在我国2008年汶川地震与2012年钓鱼岛事件中,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对相关信息进行快捷、及时、客观、全面的披露,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国人的凝聚力,并展现出了国人的人性光辉,而曾经备受争议的80后、90后也在这些事件中具有可圈可点的表现,他们用自身的行为表明了自身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在证明自身走向成熟的基础上消除了社会对大学生以及特定年龄群体的偏见。
(三)网络文化能够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现实世界,现实生活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制度、规规范,承担一定的社会角色,并且肩负和履行与自身角色相对应的对社会、家庭、个人等的义务和责任,而网络文化所具有的虚拟性、自主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征能够让大学生暂时处于虚拟世界,摆脱现实社会的束缚,满足大学生在身心发展中的尊重需求、交流需求、情感需求、求知需求、求新需求、求异需求、独立需求、自主需求以及安全需求等。同时,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张扬个性的空间与平台,这些内容往往会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受到压力。而在网络生活中,大学生可以将自身的行为方式以及真实身份进行隐匿并用另外的身份和方式来与人交往,甚至可以用多重方式和多重身份与人交往。在此过程中,大学生群体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评价自身,并对自身所具有的能量和自我个性进行展示和释放,消除心理压力,从而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2]陈俐.互联网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6).
[3]周平.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性[J].职业时空,2010(6)
[4]靳志斌,鲁永秋.掌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动权[J].政工学刊,2014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