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胸凝正气 词吐墨香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4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云南晚明部分诗人及诗歌,拟从云南明遗民诗作来管窥其凄凉悲怆中透出不屈的倔强精神,及回荡着特定时代的爱国旋律。 关键词:云南 明遗民诗 明季滇南遗民数有多少?难以统计。近人秦光玉编《明季滇南遗民录》,撮其事迹较为显著者,得一

摘 要:本文通过介绍云南晚明部分诗人及诗歌,拟从云南明遗民诗作来管窥其凄凉悲怆中透出不屈的倔强精神,及回荡着特定时代的爱国旋律。

关键词:云南 明遗民诗

明季滇南遗民数有多少?难以统计。近人秦光玉编《明季滇南遗民录》,撮其事迹较为显著者,得一百五十二人,分上下二卷,上卷列滇人九十三人,下卷列流寓五十四人,补遗五人。滇人名录为:文祖尧、文德俊、艾廷献、杨开泰、杨先声、杨定国、邹良彦、杨祜、张相度、郝太极、段哐、温如孔、杨斌、陈玺、施德裕、胡旋、宣廷试、宣廷宾、向于宸、熊之龙、辛和国、熊化、陆与进、尹天任、赵炳龙、赵廷柏、张如风、杨永言、张应星、杜其渐、郑重、高明、杨正芳、孙光豫、王伯升、陈甲才、陈佐才、解鳌、李正雄、胡宗元、胡一清、陆天麟、愈观、李任明、邹应扬、何星文、何蔚文、何素珩、刘联声、高应雷、陈王廷、马明阳、李思揆、朱昂、孙桐、王琦、高桂枝、熊才、唐华、于迁,郭之建、赵必登、张琮、袁润、方世瑜、吴鼎占、段敏政、杨惟峻、张国正、杨运升、张撰、李亨、施心极、刘芳远、孔之裔、杨愉、李恪、包v、段城、李元捷、读彻、普荷、洪如、行脚、思明、奄和尚、水月和尚、铁道士、施神仙、武风子、赵之炎、曾高捷等。流寓有钱邦芑(大错)等,不具录。这些人有的不以文学称著,但多数人留有数量不等的诗歌,有的还有诗文集传世。这里介绍以下诗人。

陈玺,字泰篆,号石宝,安宁人。崇祯辛未进士,历官辰沅兵备道等。明亡,归隐丘壑,短褐藤杖,陶然自得,惟自饮酒赋诗,著有《上元诗集》,李坤《滇诗拾遗补》录其诗。

胡璇,原名璋,字宝树,别号二峰,腾冲人。明崇祯甲戌进士,永历时历任太仆寺卿兼工部右侍郎,曾上“恢复八策”,不纳。永历奔缅后,隐居宝峰山。有《二峰诗文集》《南疆纪事》诸书,皆佚,仅存文二篇、诗二首。近人李根源辑为《胡二峰侍郎遗集》,与《雷石庵尚书遗集》合刊。

杨永言,初名澜,字岑立,昆明人。崇祯癸未进士,官昆山知县。清兵南下,曾率兵巷战,兵败,祝发为僧,名懒云,后归滇。《滇南诗略》录其诗数首,称其战死。考文祖尧与他曾于清顺治年间同游吴越,知《诗略》记载误。

邹应扬,字季鹰,建水人。明季贡生,明亡,入石屏大水城隐居数年乃出。有《焕泸逸叟诗》,石屏张汉为之序,且吊之以诗;另有《瑞岛吟》二卷。

陈王廷,字冰素,泸西人,永历丁酉副贡。世变,归隐,厉苦节,放浪山水间。为人坦直,昂藏磊落,义气慷慨。初隐南郊,自号五峰鲜民,伤世乱而少孤。晚居西郊潭边,莳菊数十种,更号菊潭。咏菊花绝句百首,寄托幽远。

朱昂,字子眉,昆明人,初名源,字禹源,担当外甥。全家三百余口死于明末战乱,担当携他至鸡足山,释名把茅,习诗画。后子孙迎归还俗,改名昂,卖画自给,著有《借庵诗草》三卷。

杨绳武,字念尔,弥勒人。伟貌洪声,兼资文武。崇祯辛未进士。历任佥都御史,巡抚顺天,驻顺化。清兵人塞,率众击退,晋兵部侍郎,总督蓟辽军务,赐上方剑。绳武严饬战备,清兵不敢窥边者逾年。以痰喘疾告归,逢边庭告急,再令督师,时已病剧,至丰润卒于道上。追赠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兵部尚书。李根源编《明滇南五名臣集》录其诗五首。其《杨忠节诗》云:“纵横万马一城孤,赌命还将半壁扶。宗社有灵钟间气,河山无恙固皇图。九h抽尽肠独热,七尺摧馀骨未枯。庙祀悠悠千载后,青霜细雨泪模糊。”

孙桐,字我仪,号碧磊山人,鹤庆人,明季诸生。为诗清健。明亡,人鸡足,后以母老归,讲学授徒。有《说石山房集》、《僧磊集》、《驴背集》等。

王琦,字玉振,一字石玉,昆明人。博学能文,尤善书。幼年时其父王来仪即教以忠孝大义。明亡,父殉国难,遂隐居安宁山中。书类李北海,淋漓遒劲。《滇南诗略》、《滇诗拾遗》等录其诗。

高桂枝,字树秋,号畸庵,邓川人,明季诸生。睹明末世事日非,筑室德源山下,名曰“畸庵”,隐居其中。著有《畸庵草一卷》。

赵必登,字善贻,剑川人,明末布衣。与弟民望俱佐族人赵千户幕治兵事,民望随永历战死于缅,必登隐居向湖村,《滇诗丛录》录其诗。

袁润,初名缨,字荣之,石屏人。好武有志。永历时在许名臣部下,采运粮草器械,来往于石屏青龙厂间,艰苦备尝。明亡,遁易武(今勐腊)茶山十数年,后羽衣黄冠归隐石屏西乡袁家山。临终嘱咐:“吾生为明臣,死为明鬼,尔曹毋S我发,毋去我须。葬则向东西,不宜向北。”润能诗,有《元江八景》五律八首,其佳句云:“一郡皆平屋,南家接北家”;“名山真弗远,咫尺见岩阿”;“苔封奇石稳,户辟白云关”等等。又有《醉后泪歌》:“挑兮达兮拔剑舞,誓除奸辟寻故主。草木含泪真怀恨,愧兮愧兮无小补”。

方世瑜,字握之,晚号放翁,晋宁人,明季诸生。明亡,隐居州东清凉山,诛茅种蔬,与牧樵为伍,时袖书于林中读之。哭歌兴亡,一寄之于诗。如《夕望有感》云:“一片残阳下大堤,那堪回首问征西。杜鹃爱管兴亡事,直过黄昏不住啼。”志苦情哀。 张国正,字永和,昆明人,才识雄博。明亡隐居陇亩,强以为官不受。有《陇亩集》。

刘联声,字毅庵,楚雄人。明永历丁酉举人。明亡逃隐琅井深山中,巡抚朱国治屡威胁之,不畏;复礼聘之,亦不就。以布衣芒鞋终其身。著有《脉望斋诗草》三卷,《滇都纪事》四卷,后者于乾隆间以“其语悖谬”为由焚毁,诗集亦列入“违碍”书抽销数次,今存《脉望斋残稿》。

赵炳龙与高应雷

作为晚明王朝的一员,赵炳龙的诗歌或隐或显地表现了时代风云,抒发了对晚明前途的担忧,表明自己忠君爱国之志。当杨畏之、吴贞毓等先后遇害时,炳龙作《国无同心》三章:

国无同心兮,放我江潭。居不可卜兮,行歌而自怜。

国无同心兮,率我中野。虎兕之既群兮,衣褐皮以为雅。

国无同心兮,靳我嘤鸣。依先民以为则兮,慰羹墙之我亲。

赵炳龙在隐居期间,常游览山水名胜,并以诗寄情,时有佳作。如《满贤林》:“列嶂千寻起,悬岩百仞雄。云飞疑石动,霞敛觉山空。”描写景物很能抓住个性特征,动静得宜。又如《秋郊》:“渚洁山眉淡,天悬塔势孤。”紧紧扣住“秋”字落笔,出语不俗。又如《对菊》:“黄花似劝先生醉,笑问山妻有酒无。”诙谐而充满生活情趣。炳龙对朋友亦很真诚,其遗诗中有四首为寄怀昆明高应雷的作品,如《采菊二章寄高澹生》、《石兰三章念澹生也》、《月下忆别高澹生》、《滇水行寄澹生义陵》,在炳龙的怀友诗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这些诗中,抒发了炳龙在秋风萧萧时,思念澹生“心中摇”;希望澹生像石蓝那样永葆翠艳;当朋友分别,顿觉群山锁愁、江波呜咽,回到家里,图书亦无心翻揭;别后常忆起朋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西山凭栏万顷碧,碧鸡金马霞天夕”;“于今风景忽长往,念子羁孤梦安仿 ”晚年双眼失明,坚持用八天的时间听两儿诵读完高澹生诗钞四卷,深深触动了他,认为他们二人“为诗有沆瀣之通,淄绳之合”,“知志节所存”,可作“心史”存留于世,为高澹生诗钞写下了一篇言词恳切的序言。高澹生、赵炳龙的文坛友谊,也为明代的云南诗坛增添了一段佳话。

高应雷,字澹生,昆明人,永历丁酉乡贡,授中书舍人。明亡后隐居湖南溆浦,寓大潭舒氏,授徒自给,十余年后不知所终。有诗四卷,剑川赵炳龙作序。后散佚。溆浦舒氏后人抄存诗百余首,文十余篇,民国年间收入云南丛书,题为《高澹生诗文钞》二卷。书未有舒立F后记,叙高应雷诗文传抄情况。首列李坤序及楸园老人(赵炳龙)序。赵序称:崇祯庚辰(1640年)游昆明时,曾与高澹生“朝夕谈艺与处凡三年”,其后,高游大理至“向湖村舍留楸园”赵炳龙住所住了七个月,二人相知甚深。赵炳龙认为高应雷诗“如击燕市之筑,如鼓雍门之琴,又如湘累泽畔之行吟,皋羽西台之痛哭”。 高应雷寓居湖南期间,生活清苦,但励志自持。他在诗中屡有描写:“随身三尺琴,一仆供樵苏。和蔬数碗粥,不叹食无鱼。”“斗室挂双铗,风雷龙自声。时坐菊篱间,放鹤怡其情。著书一家言,笔墨浓春阴。秃鬃若癯衲,缦袍风雪深。”(《赋得楚江有游客四首》)“野花对诗瘦,素月愁中圆。”(《岑居寄楸园先生》)“同者适有时,丈夫无媚心”,“困穷励贞操,先民垂德音”(《自励寄楸园先生》)。“千里星霜闲笔砚,数年愁病达鸿鳞。看残稗史灯花泪,避尽鸠媒杵粒贫。屈平幽愤湘江岸,君山缥渺飞云断。”(《弹愤歌》)澹生对某故友在吴三桂当权时“折腰事乡里”,深为不满,认为应当“裸而缚之尊大人之墓表,重褫其悖教,然后令儿女子之善唾骂者坐而诃之,鸣鼓而攻之”,这是最轻的处罚。(《与强子任同年书》)劝其速去官隐于山林,“塞通显之路,读忠孝之书”(同上),足见其思想品性。

高应雷身居异乡,时时萌生归家之念,常常勾起故园之思。“凛凛十载气,愁看湘水流。去路浑不记,归思正悠悠。”(《寄别向元素》)思乡心切,故乡景物,幼时往事,时常在眼前浮现,并化为美丽的诗行。“回忆少年时螺峰访梅,宝珠咏雪,风景犹依依昨日也。”(《寄同社书》)“滇中风高土暖,每花朝节则百花齐发,稍后者惟杜鹃牡丹。城西郭外为黔国西花园,名卉缤纷,穷宇内之奇丽。北门出郭二十里至马村,其金汁河、银汁河二水委折而赴阡连隧引,左右皆桃林,或间以樱桃海棠,锦灿霞铺,苍汉俱红。东南郭二十里间,皆士大夫所构园亭圃业,素馨挽架,茉莉搀篱,匝地香葩,莺蝶亦醉。届期则国中罢市,红翠出游,舞妓歌童,丝管迭韵,碧鸡金马之胜,固不逊曲江锦城也。余十载天涯,动怀曩迹,但恐故园戎马,风景未必长妍,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空亭把酒,勉赋一歌。”诗人在铺叙花朝盛况后写道:“楚州芳草连坡绿,不见碧山千树桃。羁魂昨夜归南国,梦饮花前花万色。杜宇乍啼风晓寒,醒后一身归不得。”家乡美,人事亲,独羁旅,难回归,其痛苦可知。诗人又曾写《故园秋色十二章》寄怀归之情,通过对太华山、滇池、松华坝、碧玉泉、昆阳、高i、螺湾、菱塘、石羊等景物的描绘,反复抒发“寤寐萦怀”,“摇荡心旌”的思乡之情,表达因道阻路遐,烽烟不息,囊中羞涩,有家难归之苦衷。

澹生集中存小启十余则,如《春游启》,《游山小启》《花朝招客启》等等,多为游朋雅集,游赏赋诗的启事,文采灿然,颇有兴致。如《花朝招客启》云:“阳春有脚,芳草无尘,扑蝶园中,笑认官身是蝶;赏花楼上,心怜女貌如花。须成出郭之游,暂息下帷之业。挂酒筹于香树,相将醉金谷。归来洒诗,怨于天涯,不必问王孙何处。”从文意看,似诗人早期邀朋春游之柬,从中可见青年时代他曾有过一段欢乐难忘的时光。诚如其知己赵炳龙所言:“澹生少颀美,敏而强记,家饶于赀,以读书结客自喜。”(《高澹生诗钞序》)早年的富裕欢乐与晚岁“困踬饥疲”,形成巨大的反差,而他十数年坚持自己的节操志向,实为少见了。这也正是他的诗作为后人推崇的重要原因。

何蔚文与熊才

何蔚文,字樨玄,号浪仙,浪穹人,永历丁酉举人。好读书,志欲有所为。世事沧桑,与兄星文隐居于宁湖。家贫,四壁萧然,咏歌自适,间为词曲书画,抒发其幽思愤怨之情。常与汪蛟、许鸿、普荷诗简往来于点苍叶榆间,著有《浪渣稿》、《缅瓦十四片传奇》等。其中《浪渣稿》为其八世孙所辑录,分初集、二集,收诗一百二十六首。在《浪渣一集自叙》中,谈及自己诗歌创作时曾说:“余亦耽苦吟,每为诗瘦,但求惊人句不可得”,“余得句自喜时,则操拍乱唱数回,或起作熊伸鸟引,大叫妙妙妙”。在《独笑草小引》中谈及他与担当等人交往时曾说:“忆昔江南汪辰初宫詹、闽中许子羽舍人同寓洱河,与予唱和。其后诗僧担当往来更久,担亦滇人,尝与余言:‘昆海我池,姑分洱河与尔洗笔’。一时声气可谓不孤。”这虽为一时戏言,但也多少反映了担当对何蔚文的看重。

何蔚文的诗作中,以描写地方风物的诗最为出色。如《大理》:“西洱风涛胜大江,百蛮洗甲久争降。人传双鹤拓斯地,天以五云开此邦。雄压龙关通玉帛,香闻佛土拥幡幢。点苍红遍茶花坞,樵径山歌唱焚腔。”语语切近当地的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非稔熟者难以道出。又如《点苍山》:“插汉争奇欲刺天,苍苍如此几何年。段杨郑赵俱已矣,雪月风花犹自传。一日一峰游不尽,两关两处望悠然。老龙许授长生诀,引上高河踞河巅。”评论历史,描绘风光,自出新意。又如《秋千》:“风衣叶叶去来轻,颠倒花枝彩架平。王母上元疑并到,空中先下董双成。”“推来纤手谢殷勤,还靠帮扶姊妹群。不愿巫山学行雨,今朝飞去只为云。”再如:《昆明竹枝词》:“金马比郎妾碧鸡,不须芳草怨萋萋。愿郎驱驰万里去,妾自守更报晓鸡。”对其所在的浪穹县,他也有诗:“浪穹名号问何时,洱水寻源几个知。庙貌至今传白姐,塔尖犹说镇红儿。风闻鸟吊荒山冷,马出龙骧古洞奇。六诏当年真可叹,烟消罢谷动遐思。”这些诗常追溯幽远的历史,运用当地的典故、传说,描绘当地独特的风俗民情,抒发自己的感受,因而使其诗歌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难以移植他处。

何蔚文与汪蛟、许鸿、担当等有诗文交往,其中与担当交往尤多。他赠担当的诗作或赞美担当的情怀、诗意、画境,或抒发自己的感情,颇有特点。如《担当过访赋赠》:“夕阳僧影淡,一笑菊花秋。老尚多奇癖,狂犹忆壮游。有心追正始,大胆议名流。高吐滇云气,同盟让执牛。”中国魏晋之际的“正始文学”,其代表人物中有常“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此诗中的“追正始”、“议名流”,正取此意,可见担当在朋友中说话是较少顾忌的,不是相知深,何能如此放言。在《谢担当画》一诗中写道:“我闻庄子写风手,调调刁刁纸上吼。担当画师墨更奇,散作黑风君见否。担笔冷然似有声,摧折倒拖一枝柳。老渔又从何处来,吹醒船头昨夜酒。活活烟岚点点飞,带露瀑布峭壁陡。我看此画心忽凉,不须逃暑雪山走。吁嗟,北风之图空传汉,我师此笔真不朽。”对担当作画的特点、技巧作了逼真的描绘,后四句以自己观画的感受与反映从侧面烘托其绘画的高妙传神。《乞画潇湘》与此略同,其中有句“我师我师笔略涂,一担又出天下无”,道出担当绘画的独创性。在《浪槎篇答担当》中以对白的方式,着重抒写了何蔚文自己的胸怀及创作。“我欲乘槎上天去,直到天河尽头处,遍题织女锦绡新,支机石上狂箕踞。担当老人拍手笑,君家使气犹年少。……何五何五争直上,槎头冲断天河漾。只恐织女洗新妆,一痕惹得胭脂浪。胭脂浪里更飞花,浮来浮去爱古槎。惟有老僧不回顾,一担当来早到家。”古代槎与楂字相通,指用竹木编成的筏。诗人欲乘筏上天,在银河泛舟,在仙女的织锦上题诗,意欲在诗歌创作上大有作为。蔚文在家中排行第五,故担当称其为“何五”,并期望他的愿望终能实现。戏言中含真情,浪漫的想象中寓深意。 何蔚文也存有一部分感时诗。但为数较少,或许由于时势所迫,多已毁弃。如:“米因高价多难买,诗为伤时竟懒题。稚子牵衣聊自解,破笠风雨一声鸡。”又如:“秋水蒹葭人自远,故宫禾黍恨难忘”,“稽首空王称弟子,壮心销尽一炉香。”(《宁湖感赋三首》)隐约可见内心的忧愤。

何蔚文的《浪渣稿》,有汪蛟、许鸿、周汝南等序,担当有评语,还有自序。汪蛟还有一篇《破窗啸咏题记》,知蔚文有过另一稿本。惜此稿生前未能刊刻,仅以稿本传世。担当有诗《赠稚翁》云:“岂止人称八斗才,才名高过柏梁台。惊天走笔日星动,截海乘槎风雨来。棋已让人先一着,酒须玩世且三杯。对君自是扬州逊,不同重观东阁梅。”足见担当对他也是很看重的。

熊才,字参伯,昆明人。永历入滇,为主客司主事。奉命监蜀军,兼程急驰,完成使命,继任嘉定、峨眉知县,因与蜀巡抚万仁不合,去官。明亡,隐居乡间,不言时事,以授徒维生。喜种竹画竹,游山水,述及明遗事往往泣下。吴三桂欲使其为官,力拒不应命。孙髯翁曾有《熊才》二首:“江南亦有咏梅花,可似滇南熊竹子。风弄寒香夜半飞,竹稍直拂青霄里。”门前流水是盘龙,楼外青青太华峰。山色可餐水可掬,不教城市识行踪。”前一首以竹赞美熊才的为人,也点出熊才善画竹的特点;后一首写熊才的隐居生活环境。从孙诗可以约略窥见熊才的生活与情操。

熊才善画竹,亦能诗。据说曾有七律梅花百咏并杂诗二百余首,藏于家。多散佚,仅存数首。如描写西山的《罗崖天阙》:“传来兜率甚玄玄,此地思之若亦然。乘月不殊三岛夜,御风直上九重天。名传罗汉岗崖峙,山有梁王殿阁悬。半海半岭如斧削,五丁想辟万年前。”昆明西山龙门一带峭壁如削,层层道教宫观如黏在陡壁之上,元代梁王曾在这里建避暑宫。诗歌道出其险峻神秘的特点。又如:《笔架连云》:“斜撑一壁仰难攀,突兀凌霄俯大寰。绿浦平铺连一水,青天半落有三山。高悬关口鸡连碧,翠点岗头凤可斑。总是奇峰排笔架,文人特出化南蛮。”碧鸡山群峰挺峙,山麓碧鸡关总扼昆明通往滇西咽喉。群峰矗立如笔架连云,似在呼唤着有更多的杰出文化人出现,这山,好作他们挥舞的巨笔的笔架,表现的是一种热切的期望。

陈佐才

就集中所存诗标明年龄者,有《三十四岁诗》《六十四岁诗》,前后约三十年;诗集中又有《明末时作》及《石棺诗》。由此推想,其创作时间可能更长。

陈佐才在明末曾驰骋疆场,欲挽狂澜于既倒。明亡,隐居山村,不顾清廷“留发不留头”的淫威,蓄发明志,被时人称作义士。他的诗歌首先是这种强烈的爱国热忱及正气凛然的思想性格的写照。“须发依然一老臣,羽书读罢泪沾巾。乾坤此日成何物,东倒西扶似病人。”(《明末时作》)对时局的忧虑,使诗人奋身疆场。隐居乡里,仍梦魂萦绕:“十年剑在梦中挥,心尚雄兮力已微。力已微兮心尚在,十年剑在梦中挥。”(《梦思》)回环往复的诗句,恰切地道出了久蓄心底的热望。诗人常以诗酒自娱,然而激情难耐:“寻章摘句学腐儒,触机掩卷又狂呼。眼前多少不平事,昔赠镆铘还在无 ”(《赋得十年磨一剑》)。心潮起伏,难以按捺之状宛如目前。然而,逝水难回,壮志难酬,光阴蹉跎,“苦雨凄风日不休,明朝又过一年秋。黄花犹是旧颜色,多少英雄已白头。”(《立冬前一日感怀》)慨叹是何等的深沉!陈佐才以风节自励,常以凌风挺立的劲竹、冒雪盛开的梅花自况,以薄情桃李比喻那些投靠新贵的官员,并给以无情的鞭笞。

如《枯竹》:撑风老干坚如铁,几度凌风不改节;那似薄情桃与李,须臾便与春相别。

又如《题竹》:雨洗风磨不染尘,霜欺雪压倍精神。如今节操全无用,那有敲门看竹人。

陈佐才常称道能保持民族气节的朋友,他钦慕“常存浩气傲青天’的徐宏泰,他赞扬“肝肠寄在梅花上”的嵩谷和尚,朋友之间通信,“君容变也不须问,只问肝肠可似前”(《寄陈平伯》)。翼叔对那些没有骨气,一年改换几容颜,“东西南北随风逐”的小人,画其丑态,剖其灵魂;对那些“受命忘家生不顾,以身许国死宁辞”的勇士,给予了热情歌颂。如为掩护永历奔缅,窦望、王玺等率兵在磨盘山(高黎贡山)设防,后因叛徒出卖,被清军包围,他们率军血战,杀敌数千而亡,“胜兵汗滴滴,败卒血淋漓。天地魂皆落,将军战死时”。悲壮感人,日月为之变色。元江土司那嵩,傣族,曾统兵与清军苦战,后因战守日久,又无救应,城破,“公着朝服北拜毕,举火自焚”,家人亦同赴难。陈佐才赞道:“万姓水中絮,一家火里丹”,“六诏如斯者,从古至今难。”表示深为叹服。

诗人久经磨难,目睹时艰,对在战乱中饱受痛苦的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长期战争,多少青壮年男子被迫上战场,或当兵或服役,往往有去无回,使得“闺中少妇知多少,半是人妻半鬼妻”(《征妇吟》)。那一道道的征兵令成了催命符,“票上一点墨,民间千点血”,一旦亲人离别,“举杯酒不满,眼泪来相添”(《别郎曲》)。频繁的战事,摧残了生产,增加了赋税,使百姓生活更加痛苦,尤其是农民更难以承受重负。“熟田岁岁收成少,荒地年年赔累多。野草不能逃赋税,闲花何处避干戈。”(《农歌》)“践伤麦禾半成熟,征徭输足无余粟。长天老日荞充饭,夜静更深菜煮粥。农夫农妇相对哭,可怜人倒不如畜,马食白米犬食肉”,(《农夫哭》)官家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赋税只寻有枝叶,征徭不问无桑麻”(《代梅竹纳税》)。有时“遍地皆戎马,满天尽甲兵。活埋小儿女,生葬老兄弟。遁迹穷山里,犹闻战鼓声”(《乱时》)。历尽劫难,回思心犹悸。甚至“云避干戈难定迹,鹤逃赋税不留踪”(《鹤楼远眺》)。于景物描绘中寓世情。 陈佐才隐居时,还常与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来往。他们互相酬唱,倾吐心曲,写下许多动人的诗章。担当是明末清初的爱国诗僧,他与陈佐才结成深挚的忘年交。担当生前,陈佐才写过十余首诗赠他,有时会面“闲话到三更”,有次误闻担当西游,写诗相悼:“少年豪气迈群雄,晚岁生涯诗画中。竭尽几多心上血,可怜飘掷付东风。”堪称知友,悲凉沉痛,情溢诗表。担当死后葬大理感通寺,陈佐才赴大理遇清明节,还往凭吊。有时,读担当遗画,也勾起他的思念:“山色自从诗里看,水声时向画中闻。怪来兴致无人识,遥忆同谁更哭君。”(《独醉楼阅唐大来先生诗画有感》)陈佐才与知空和尚相处亦很好,避乱深山,还携所赠山水写意画,为之题诗,多达十二首,其四云:“从来画意由心得,安有伤心画不成。草木皆含征战气,江山尽带离乱声。男儿流落悲云变,妻女萧条哭月明。空屋尚闻双燕语,似言家破国亡情。”由画而产生共鸣,足见相知甚深。

陈佐才曾戏称他“以诗为子”,“或问其故,精血在此”。又云他作诗“言欲之所欲言”(《宁瘦居集》自序)。朱中锍扑能“言人之未言”(跋《是何庵集》后)。其知友知空和尚评云:“临风弄调,不堆古语,不写时套,无庸腐之气者,翼叔居士诗是也。”(《宁瘦居集》跋)这些评价道出了陈佐才诗自胸中出,有强烈的个性,在立意、构思、用语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如《天旱》:“夜来问老天,听得龙儿哭。河水架火烧,石头都煮熟。”中国民间相传龙主水,每天旱,求龙王下雨;而今龙儿亦被“火烧”(太阳烤)得哭,足见天旱之烈!构思新奇,想象大胆。又如《雨行》:“才过起云地,又逢落雨天。一身已是水,两足便为船。”山行,见云即遇雨为习见之景,两足为“船”,可见雨之大,非亲身经历,难以道出,语言自然幽默,富于生活情趣。暴雨过后,山中常见瀑布:“一声低去一声高,何处龙来此处号。石壁脚边喷溅沫,树稍头上起波涛。”(《和张寅癸题瀑布韵》)以口中语写眼前景,将瀑布的声势写活。陈佐才诗中的人物,亦颇传神。如:《孤僧》:“齿将凋落眼将昏,顾前瞻后几断魂。薄雾有情连草屋,断云无倚傍柴门。呼猿唤鹤为兄弟,种竹栽梅作子孙。非是老僧存浪迹,苍苔雨过亦留痕。”虚处写形,实处描影,云雾有情,踽踽独行,老僧形象,呼之欲出。又如:《侠客行》:“挥尽千金济困民,只携一剑走风尘,不知杀过多少人!”《读孟东野集》:“醉把先生诗集看,酸人心兮苦人肝,酢肉糟鱼吐几滩!”每首只三句,形制特殊;写人物不粉饰,“原生形态”比较强,有个性。前者写侠客济困杀人;后者写孟郊诗中穷愁味深,读其诗似“酸人心”、“苦人肝”,确有独到之处。又如《漫兴》:“才,才,有尽,堪哀;吾虽老,兴未灰;许多闲地,遍把花栽;栽花不为客,花开客自来;村醪一瓮两瓮,浪饮百杯干杯;醉后何妨花下卧,枕边蝴蝶去复回。”以―至七字的独特的句式,抒发苦闷抑郁的感情,可称之诗为我所用的大胆探索。至于其诗中的警言粹语更多,如:“我鬓凋于征战后,君容老在乱离中。”(《遇旧友有感》)”宁无升合米,不卖北窗风。”(《宁瘦居》)“任是槁枯寒彻骨,指头到处便生春。”(《赠(名医)梁鼎臣》)“梅栽诗内花遍白,竹种酒中叶更青。”(《允怀张先生……》)“朔风忽作有情物,吹起火星满树烘。”(《山茶花》)“地送君行情最远,天随我走意偏长。”(《途中别友》)“老友忽逢头共白,小朋乍见眼同青。”(《郊游遇友》)“撑天长剑远相亲,拄地竹筇近欲持。”(《老》)等等,不胜枚举。由此亦可略见其独创精神。

陈佐才晚年于山中选巨石凿棺其上,自作挽诗刻于石棺,诗云:“明末孤臣,死不改节。埋在石中,日炼精魄。风泣雨号,常为吊客。”他死后,远近诗友及名士、亲属,纷纷作诗相悼,遍镌于巨石。他的夫人安氏辑录袁美、学蕴、时亮工、彭印古、张锦蕴等五十八人的诗作刊行,称之为《石棺集》。其中袁美诗云:“孤臣石内埋,骸骨坚于铁。风雨欲何号,皇天为吊客。”张锦蕴诗云:“愧杀曹阿瞒,到处设疑冢。何如石椁翁,长卧无惊恐。”刘联声诗云:“戮力边疆势已衰,横空石椁早安排”,“九泉无限英雄骨,高卧云根孰与侪。”胡溥诗云:“骨掩石中名不朽,高风岂与世沉浮。”其后郡人饶着题联:“指地誓黄泉,溪流犹带南迁恨;凿棺盟白石,墓木曾无北向枝。”后人于棺右建石亭,亭柱上亦有联:“其生明臣死明鬼;不葬清土不戴天。”石棺已成为巍山重要历史文物,陈佐才的诗作亦日益为人所知。

Some rightness at heart, and the words are very delicate and delicious with some ink

―― Some surveys at Ming Dynasty folk poems in Yunnan Yujiahua

Abstract: this thesis introduces some poets and poems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Yunnan, and we can also see some uncurlable and strong spirits in the sufferings and sadness in some folk Poems heritage in Yunnnan Ming Dynasty. And it has the patriotic tune during the special times in it.

Key words:Yunnan , The folk poems passed by generations in Yunnan Ming Dynasty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yanyu/170117.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胸凝正气 词吐墨香"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