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马士英的话语权从何而来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崇祯十五年,马士英由废员起复,总督庐州凤阳军务,击败张献忠军,迫使其改变进军方向,保卫了南京的安全。南都议立,史可法向他咨询商议,他的话语权是“捍御数有功”而获得。 关键词:贵阳 马士英 明末清初,贵阳马士英家族因马文卿、马明卿兄弟科

摘 要:崇祯十五年,马士英由废员起复,总督庐州凤阳军务,击败张献忠军,迫使其改变进军方向,保卫了南京的安全。南都议立,史可法向他咨询商议,他的话语权是“捍御数有功”而获得。

关键词:贵阳 马士英

明末清初,贵阳马士英家族因马文卿、马明卿兄弟科第蝉联而光耀里闾,亦因南明弘光朝东阁大学士马士英背负对于各种晚明史籍关于马士英的记载,如果套用今天大数据时代的观测方法,跳出一言一行的具体记录,作宏观的审视,会感觉到两个现象比较突出:一是在对马士英的各种叙写记载中,空泛攻击的多,具体说实事的少。即使说了的,有些是语焉不详,似有如无;有些则同其他人(如阮大铖)扯在一起说,其实到底是谁做的,还需辨析。真正能落到马士英头上的不多。(关于这一点,笔者今后将另作研讨)二就是马士英的话语权显得超常。表现特别突出的就是拥立之争时,官场众人因立福(王)还是立潞(王)而争执不下,史可法等人居然要专门征求凤督马士英的意见,马士英主张按序立福而成定论,弘光得以入朝登基。马士英是庐凤总督,在当时虽然有资格参与意见,但在当时南直隶范围督抚好几个,而且他驻地凤阳,位不在中枢,正常情况是起不了这种决定性作用的。一般的记载和看法,是因为他代表了军方(特别是当时就在南京附近的江北“四镇”)的意见,所以表态的分量就特别重。但是,马士英的职务虽然是“总督庐凤军务”,按照明朝制度,却是属于文官序列,只能根据朝廷的安排,指挥临时配属的军队,完成特定任务,即所谓“督师”,而不是直接带兵。马士英本人受贬之前是文官,同军方没有直接关系;家庭虽系军籍,却久居黔中,与江淮诸军并无直接联系;他从重新启用到南都议立,时间不到两年,统领指挥的部队随着任务的变动而各不相同。不可能像袁崇焕、洪承畴那样长期带大致稳定的部队征战,能够在军中培养听命自己的嫡系势力。为什么以四镇为代表的军方会认可他而不是正牌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呢?他的话语权从何而来呢?

这需要梳理马士英复出之后的所作所为。

这一年新春伊始,噩耗就从东北传入京城:宁锦战役彻底失败。由洪承畴率领的明朝大军,经过半年多的战斗,于二月在辽宁松山全军覆没,连崇祯帝视为肱股的洪承畴,也成为皇太极的俘虏,并最终投降了满清。明王朝的对清战争遭到决定性的失败,关外全部落入满清手中。

在中原,李自成继上一年攻克洛阳、诛杀福王之后,率军多次围攻开封,并于崇祯十五年初围郾城,克襄城,“再败秦师”“威震河洛”,大败具有一定战斗力的左良玉、贺人龙等明军主力,击杀了明陕西三边总督汪乔年。一系列的战役,如同拳击场上一连串的组合拳,打得崇祯晕头转向,毫无还手之力。

就在明王朝左支右绌,难以为继的时候,销声匿迹了几个月的张献忠,与革里眼、左金王等部农民军汇合,东山再起,重振声威,挥师东进,兵锋直指南京。

自崇祯十二年重新反明后,张献忠与明军反复周旋,在湖北、四川、河南以及陕西、安徽边界一带,或战或窜。其间既有黄陵城战役大败猛如虎、巧取襄阳逼死杨嗣昌等胜利,也有玛瑙山失利、信阳兵败等挫折。崇祯十四年八月,他在信阳再次败于左良玉,而且自身也受了伤,试图投奔李自成却差点被吃掉,幸而得到罗汝才的帮助,才幸免于难。但是,到了崇祯十四年末,由于李自成三围开封,左良玉受调援汴,张献忠趁机突入鄂豫皖边界英霍山中,到达左金王、革里眼、老回回等农民军的根据地,与左革诸部会合,重振了气势,杀进了当时的南直隶。

《明史?张献忠传》载:张献忠与革、左二部“合攻陷舒城、六安,掠民益军。陷庐州,知府郑履祥死。陷无为、庐江,习水师于巢湖。太监卢九德以总兵黄得功、刘良佐之兵战于夹山,败绩,江南大震。凤阳总督高斗光、安庆巡抚郑二阳逮治。诏起马士英代斗光。是秋,得功、良佐大破贼于潜山。献忠腹心妇竖尽,走蕲水,革、左二部投自成。”从这段记载我们知道, 张献忠与革、左二部杀出英霍山后,势不可挡,江淮名城一座接一座被农民军攻占。太监卢九德率这一战区的官军主力黄、刘二部,与农民军在夹山决战,被打得大败。直到马士英出山,官军才扭转颓势,在潜山重创了农民起义军,致使农民军发生分化。革里眼、左金王率残部投奔李自成,张献忠则率部调头西向,顺着长江上游杀向湖北、四川去了。

这段记录过于粗疏简约,留的空白太多。 夹山一战率军作战的为什么既不是原任总督高斗光,也不是新任总督马士英,而是太监卢九德?夹山之战官军败到什么程度?潜山一战张献忠又败到什么程度,为何就放弃东进呢?《明史纪事本末卷七十七?张献忠之乱》记得稍微详细一些。

“六月辛亥,张献忠袭陷庐江,焚戮一空,还兵舒城。八月辛丑, 献忠分三军,一军上六安,一军趋庐州,一军往庐江、三河。掠双桥巨舟二百艘,复大治舟舰,于巢湖习水师。因大会群贼,合水陆五十六营,集于皖口。壬子,献忠复陷六安……总兵黄得功、刘良佐兵救六安,营于夹山岭,再战败绩,得功归定远。献忠再陷六安,挫得功、良佐兵,谋渡江入南京,遂僭号改元,刻伪宝,选自宫男子,伪署总兵以下官。九月, 黄得功复以大兵逐之。己卯,贼悉走潜山,命贼将一堵墙为殿,营于山上。步骑九十哨,分营为四,前阻大沟,后枕山险,为持久计。得功、良佐 甲疾趋,夜半缘山后噪而升,贼惊起失措,且前阻大沟,不能成列。官军奋击,贼逾崖跳涧四溃,追奔六十里,斩首万余。献忠溃围走,一堵墙伏林中,焚杀之。填尸溢沟壑,臭达百里。夺马骡数万,贼腹心谋士妇竖俱尽。十月丙午,刘良佐再破献忠于安庆……献忠引兵西走蕲水,十一月,献忠西入楚。刘良佐旋师淮安,黄得功旋师定远。” 徐《小腆纪年》记载大体相同:“七月,(张献忠)复陷六安,获男女悉断其右臂。太监卢九德以总兵黄得功、刘良佐之兵战于夹山,败绩,江南大震。凤阳总督高斗光、安庆巡抚郑二阳俱逮治;起谪籍马士英代斗光。献忠焚枞阳,夺商舟,募棹船卒,谋犯南京。闻得功、良佐兵且至,命贼将一堵墙营于古城长岭,潜山之险i处也。步骑九十哨,分为四营。九月二十四日夜半,得功等至,缘山背噪而升;贼大扰,越崖涧奔。官军追之,自古山、天井湖、老鹳头、黄泥港六十里,横尸无算,一堵墙焚死;夺畜产数万,救回难民数万人。贼腹心谋士、妇竖皆尽,于是散而西。”

仔细捉摸这些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官军与农民军之间的战斗,在八、 九月间有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开始官军连连败退,丢城失地,在夹山岭一战后,两支主力部队似乎都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所以张献忠已经在大治舟船,招募船工,准备沿江而下,攻入南京,立国号当皇帝。可是,本来接连溃败的官军却突忽其然地振作起来,先是挫败了张献忠攻南京的企图(“以大军逐之”),迫使张献忠将主力集结于潜山,准备与官军决战。官军趁机采用山地作战方式偷袭农民军,使农民军遭受重大失败,瓦解了张献忠与革、左二部的短暂联盟。然后安庆再战,彻底打消了张献忠东进的念头,迫使他改向溯江西进,杀奔巴蜀而去。屡战屡败的官军怎么会骤然振作,反败为胜了呢?将还是黄得功、刘良佐,兵还是那些连吃败仗的兵,地点也还是这块地点,对手是越战越强盛的老对手,明军惟一的重大改变只有一点,就是《小腆纪年》所表述的那样,统兵主帅从高斗光换成了马士英。

尽管史官们精心地抹掉了马士英那段时间所有活动的记载, 但我们依然可以根据现有的材料,勾勒出这段空白的大致轮廓:由于官军连遭挫败,总督高斗光被逮治,经过朝臣会推,崇祯皇帝重新起用了马士英。在高斗光被逮、马士英又还末上任这段时间,由监军太监卢九德代行指挥职权,夹山的失败就是这时发生的。马士英接到任命诏书,不敢有丝毫延误耽搁,(他的前任已被“逮治”)立即到有关衙门接手公务,了解战况,征集补充兵员,筹调粮饷军械。夹山败绩后,南京告急,马士英赶快带着补充的粮饷和兵员,在部队即将溃散的关键时刻及时来到前线,稳住了军心。趁张献忠在准备攻打南京的这个间隙,马士英抓紧时间,重新调配组织了部队。补发的粮饷和卓然有效的指挥措施,使连遭打击、斗志涣散的明军重新鼓起了斗志。于是,在马士英的率领下,黄得功、刘良佐的人马先在南京外围击溃了农民军那些新归附或是新编成的部队,消灭了张献忠尚末练成的水师,迫使张献忠将主力集中到潜山。张献忠在潜山扎营时,特意选择了背山面水的地形,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倘若战败还可以往山里边退。他没有想到,他现在的对手马士英是一个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走出来的山里人,山地作战对于这个生长在贵州的军户后裔,应该是熟悉,至少是不陌生的。马士英利用张献忠的这一疏忽,安排部队翻山越岭,从张献忠大营的后山发起突袭,使张献忠的队伍遭受了难以恢复的重创。这场战斗的胜利,使马士英坐稳了总督的位置。更重要的是,他由此在军队里树立了威信,同军方将领黄得功、刘良佐等建立了并肩作战的交情

上面这些是笔者的推断,但也不是凭空臆测。无论谁也难以否认,明军从连吃败仗到转而击败农民军,正是发生在马士英复出之后。从时间上看,崇祯决定起用马士英是在六月间,潜山之战发生在九月间,这之间两三个月的时间,不正好是一个新任统帅接手指挥、补充物资、稳定军心、调整队伍所需要的时间。其实,虽然史官们有意地忽略马士英在潜山战役中的作用,当时的文人们也大多视而不记。但在一些时人的文集中还是能看出马士英在这次战役中所起作用的痕迹。钱谦益《牧斋初学集》有诗《驾鹅行――闻潜山战胜而作》:“驾鹅双飞天雨霜,黑云亘天贼垒长。烽烟M水连涡水,城阙襄阳并雒阳。其中献贼尤佼佼,毒如长蛇疾于蚤。潜山败衅嬗位辏弃垒孤栖走穷岛。督师堂堂马伏波(督师贵阳马公),花马刘亲斫阵多(刘帅良佐)。三年笛里无梅落,万国霜前有雁过。捷书到门才一瞥,老夫失喜两足蹩。惊呼病妇笑欲噎,炉头松醪酒新熟。”这就明白无误地昭示了马士英在潜山之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诗坛公认的领袖人物,钱谦益以伏波将军马援来比喻马士英,足以体现马士英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声望之高。稍后一首《中秋日得凤督马公书来报剿寇师期喜而有作》更是写得明显:“衡门两版朝慵睡,檐前鹊喜喧坠地。i冠将军来打门,尺书远自中都至。书来∪战鲜ζ冢正是高秋誓旅时。先驱虎旅清江汉(左帅还兵扼九江),厚集元戎出寿蕲(马公督花马诸军,自寿州出蕲黄)。伏波威灵天所付,花马军声鬼神怖。郢中石马频流汗,汉上浮桥敢偷渡(献贼作浮桥,渡汉江,闻大兵至,一夜撤去)。浃旬风雨洗青冥,璧月今宵出广廷。老夫洗□酹尊酒,再拜先占太白星。”这首诗在直接附于诗句后的(补记)更是明确记载了“马公督花马诸军,自寿州出蕲黄”出征的事实。明白无误地把马士英在潜山战役的作用体现出来。

击退了张献忠,东南一带算是安定了一些,但是,危险依然存在。 当时国内除李自成、张献忠之外,还有许多大大小小趁乱而起的草头王。对于富庶的东南膏腴之地,凡有机可趁者,无不想来捞一上把。马士英身为庐凤总督,职责在身,自然是东征西讨,为捍卫朱元璋起家的这片根据地尽心竭力。《明史》的编撰者尽管按照当时文坛官场的主流话语腔调,把马士英列入了《奸臣传》;但是,面对这一段历史,也实在难以睁着眼睛说瞎话,写下了这么一句比较客观的记述:“时流寇充斥,士英捍御数有功。”而这句话,某种意义上就道出了马士英超常话语权的由来。

《明史》里算是比较详细地记载了马士英勇擒刘超的过程,“永城人刘超者,天启中以征安邦彦功,积官至遵义总兵官,坐罪免,数营复官而不得。李自成围开封,超请募土寇协击,乃用为保定总兵官,令率兵赴救。超惮不敢行,宿留家中,以私怨杀御史魏景琦等三家,遂据城反。巡抚王汉讨之,被杀。帝乃命士英偕太监卢九德、河南总兵陈永福进讨。明年四月,连战贼屡挫,筑长围困之。超官贵州时,与士英相识,缘旧好乞降。士英佯许之,超出见,不肯去佩刀。士英笑曰:‘若既归朝,安用此?’手解其刃,已潜去其亲信,遂就缚。” 这段文字似乎是迄今为止唯一一段对马士英平乱建功有具体描述的详细记录, 虽然也还比较简单,也未必准确,(马士英自己撰有《永城纪略》详细记录了永城平叛过程。)但总算有“士英笑曰”“手解其刃”这样比较生动传神的细节,让人可以悬想马士英当年的智勇。从地图上看,刘超起事的永城是河南伸进安徽的半岛,与安徽的宿州、江苏的徐州直线距离均在一百公里之内,如若坐大,对江淮又是严重威胁。从时间上看,刘超起事是在崇祯十五年十一月,大体上也就是张献忠受挫向西之后。也就是说,马士英率黄得功、刘良佐的部队击败了张献忠之后,刘黄的部队各回住地(“刘良佐旋师淮安,黄得功旋师定远”),他却席不暇暖,立即赶赴永城,指挥陈永福的部队围剿刘超。一直到第二年,才借机用计智擒刘超,平息了这场叛乱。这场战役,马士英自己的《永城纪略》一文,记于“癸未菊月”,也就是崇祯十六年的九月,这时,离李自成进北京、崇祯皇帝上吊煤山只有六个月了。

擒刘超之后,马士英立了哪些功劳?史无明载。但当时的整个形势摆在那儿,马士英是不可能安享总督尊荣的。前引《明史》中“捍御数有功”的“数”字,就透露了他的战功是多次,而不止一次两次。史可法的幕僚应喜臣著的《青磷屑》里有一段弘光小朝廷议政的记录:“上命诸臣集议谁任居守,谁出督师。……士英不乐出镇,辞曰:‘吾往岁擒刘超,服老回回,多负勤苦……’”从马士英这段不无情绪的话中我们得知,他在平息了刘超的叛乱之后,还有“服老回回”是比较突出的功绩。老回回马守应是与李自成、张献忠等齐名的农民军头目,后期虽比张李略逊,但实力不在罗汝才之下。可惜的是马士英如何制服了这位在明末农民战争中也算一时豪杰的头领,至今没见到更多的记载。

历史在历史学家的笔下是按一定规律运行的过程,对于当事者来说,却只是由偶然出现的人物和偶然发生的事件一起构成的变幻莫测。在临危受命、出任庐凤总督之后的二十个月中,马士英应该是认真履行了“督师”的职责,为捍御此起彼伏的“寇乱”,多次率军出征,为保全明王朝的东南地域立下汗马功劳。因此,他在当时众多的督抚当中一枝独秀,成为南都官场、军队、民众普遍认可的能臣。象他的前任高斗光,如果不是因为被马士英接了班,基本上只能算是一个无声无息过客,甚至于连他的名字到底是高斗光还是高光斗,都被多个当时的记录者模糊了。“总督庐凤军务”这个简称为“凤督”的职务,也是因为马士英而格外引起关注。当择选新主这样的重大事件需要决策,特别是出现多种声音难以统一时,凤督马士英的意见就显出了分量,无论是否认同,谁都不能忽视。正是这种话语权的分量,让他在弘光朝获得首辅大学士的地位。但是,这地位却也使他成为众矢之的,得罪了许多他不愿得罪的人,承担了很多不该他承担的罪名。历史的尘埃之下,有多少真相有待于不持偏见的后人去发掘辨识?

Where is Ma Shiying’s language Rights coming from

Lixiao

Abstract:According to various writings towards Ma Shiying in the late Ming’s historic references, if we do a through checking, we can find two important phenomenon: One is that towards Ma Shiying’s various narrations, more empty attacks than the real things saying exist.The second is that Ma Shiying’s Discourse Right is especially very powerful. The thesis is coming through Ma’s historic conduct according to his recovery agai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where is his words right coming from

Key words: Ma Shiying, words rights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yanyu/161503.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马士英的话语权从何而来"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