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机制探析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论文关键词:危机信息;信息传播;人际传播机制;移动互联网 论文摘要:从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人际信息传播的复杂理论基础和社会网络基础.研究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模型及其传播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指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危机

论文关键词:危机信息;信息传播;人际传播机制;移动互联网

论文摘要:从信息传播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人际信息传播的复杂理论基础和社会网络基础.研究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模型及其传播机制。基于研究结果,指出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危机信息人际传播,其节点状态的变化受到节点间联系强弱和网络结构特征的影响,移动互联网是实现危机信息传播的关键媒介,其利用程度决定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果,加强危机情景下节点间联系的疏导,可以有效清除噪声,并强化后期传播媒介的正面影响,以实现对危机信息的管理与利用。

1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理论基础

危机信息传播的研究源于信息传播学的相关理论,是在信息传播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危机信息的人际传播过程是在特定情境下,多种传播方式相结合的复杂传播过程。信息传播基础理论的研究始于国外,他们对信息传播过程、结构和效果建立了诸多理论模型或者传播模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促进了人们对信息传播的认识和把控。对其中一些关键模型及研究思想总结如下:

在信息传播理论上具有奠基意义的是美国著名政治家Lasswell于1948年提出“5W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有何效果?”,这个模式是最早的信息传播模式。Lasswell将信息传播过程看成是一个劝服性的过程,具有早期线性传播模式的典型特性,没有揭示人际间信息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Lasswell的“5W模式”见图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工程学家Osgood和Schramm认为Shannon和Weaver的传播模式比较适合于机械的传播过程,并不符合实际中的人际传播过程,在实际的人际传播过程中,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送者也是信息的接收者。他们于1954年提出了“循环模式”,这种模式克服了Lasswell以及Shannon和Weaver的线性模式的一些不足,突出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但此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它把传播主体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而且它只能反映点对点传播的特点,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而且该模式没有考虑噪声和传播媒介环境等对传播过程的影响。不过这个模式揭示了信息人际传播中的最基本形态,还是非常有意义的。Osgood和Schramm的“循环模式”见图3。

1970年,Defleur在Shannon和Weaver线性模式的基础上补充了噪声和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并认为噪声对信息及传播及反馈过程中的任何环节或要素都会发生影响,提出了“互动过程模式”。该模式较全面地解释了信息传播互动的过程。Delfeur的“互动过程模式”见图4。

从上述的几种信息传播模型及其发展过程来看,信息在人际传播问传播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具备基本的信息传播要素,并受环境和媒介等素的影响,比较符合本文研究主题的实际情景的传播模型是Delfeur“互动过程模式”,这将作为本文研究立论的基础之一。

2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复杂网络理论基础

人际信息传播是建立在人际网络的基础上,而人际网络又是一种复杂网络,危机情境下人际问信息传播的内容、速度、效果等与现实社会巾普遍存在的复杂网络直接相关,冈此,需要从复杂网络的角度来研究其危机信息的传播机制。复杂网络的研究是复杂性理论研究的一部分,复杂网络借助于图论和统计物理的一些方法,可以用来捕捉并描述系统的演化机制、演化规律和整体行为。复杂网络一般分为3类: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小世界网络。

2.1“六度分隔”理论

2.2小世界现象

1998年,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沃茨(Watts)和斯特罗加茨(Strogatz)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描述了“小世界”现象(SmallWoAdPhenomenon)并提…了“小世界”网络模型(WS模型),用以描述从完全规则网络到完全随机网络的转变。“小世界”现象源于“六度分割”理论,WS模型则表明规则网络和随机网络并不能很好展现真实网络的性质,现实世界既不是完全规则的也不是完全随机的。WS网络模型同时具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聚集系数,而规则网络虽具有聚集性,平均最短路径却较大;随机图则正好相反,具有小世界性,但聚集系数却相当小。

2.3无标度网络

尽管小世界网络模型能很好地刻_面现实世界的小世界性,但对小世界网络模型的理论分析表明其节点的度分布仍为指数分布形式。此,1999年,美国圣母大学教授巴拉斯(Barabasi)和艾伯特(Albe~)发表文章描述了“无标度网络”(Scale—FreeNetworks),并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学模型——BA模型。以后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包括人际网络在内的许多现实复杂网络均呈现出“无标度网络”的基本特征,其连接度分布服从幂次定律,即多数节点只拥有少数连接,只有少数节点才拥有极大的连接。

大量研究表明,与随机网络相比,“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都具有较大的群集系数(ClusteringCoefifcient)和较短的平均路径长度(ManFreePath),但在节点度数(NodalDegree)分布方面,“小世界网络”的节点度(节点所连接的边数)分布形态与随机网络相似;“小世界网络”的拓扑结构相对单一,所有节点大约有相同数量的连接,而“无尺度网络”的连接分布极不均匀,网络中大量节点拥有少量的连接,而少量节点却拥有网络的大多数连接;“无尺度网络”具有“小世界效应”。目前,“小世界”与“无尺度”现象已经被实证为普遍存在。有研究表明,危机信息传播系统具有复杂系统的“小世界”特性,进而引发了人们对危机信息传播丰_卜会网络结构的再探讨。因此,本文可假设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网络结构也具有“小世界”和“无标度”特性。

3危机信息人际传播的社会网络理论基础

从社会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是社会传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危机信息人际传播是社会巾各成员实现危机信息交流的渠道,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受到社会中成员间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所构成的网络结构的双重影响。

3.1弱关系理论

1971年,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提了弱关系力量(StrengthofWeakTie)假设,被认为是社会网络研究的一篇重要文献。弱关系力量假设的提H}和经验发现对欧美学界的社会网络分析产生了巨大影响。格兰诺维特所说的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在的一种纽带关系,这种关系与传统幸十会学分析巾所使用的表示人们属性和类别特征的抽象关系(如变量关系、阶级阶层关系)不同。他首次提m了“关系力量”的概念,并将关系分为强和弱,认为强弱关系在特定的社会情景下如危机信息人际传播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强关系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关系,弱关系在群体、组织之间建立了纽带联系,弱连接比较容易在不同的体问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如突发事件信息,使得网络巾的成员能够增加修正原先观点并澄清谣言等的机会,降低社会结构限制所带来的影响。

3.2强关系理论

3.3结构洞理论

199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教授伯特(Burr)在《结构洞》一书巾首次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结构洞(StructuralHole)理论,他将结构洞定义为“非冗余联系之间的分割”。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巾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大系间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巾才会存在。二是社会网络巾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巾断的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而称作“结构洞”。结构洞是人际网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常情况下,结构洞的建立不是通过“强关系”,而是网络结构巾“弱关系”作的结果。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hua/16297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