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中国书法艺术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再一次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呈现出盛世文化的景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书法艺术作为文化软实力
中国书法艺术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再一次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呈现出盛世文化的景象。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书法艺术作为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书法界迎来了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好时机。下面,笔者就书法艺术的作用,尤其是书法艺术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石,是传播文明的载体,培育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书法是汉“文字”的书写艺术,是人们对以汉“文字”为审美对象的书写艺术的称谓,是将汉“文字”符号按照一定的法度表现出来,抒发作者情感的艺术;汉“文字”是象形文字,起源于纹理与形象,具有花纹、颜色与形象的内涵,文字又有记录思想、交流信息的功能。因此,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与艺术的基石,是传递文化与艺术的基本载体。
“文”的原意是指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如“灿若文锦”。“文”的本义是指花纹、纹理。字,是指文字。“文”,在先秦时期就有文字的意思。“字”,到了秦朝才有此意。分别讲,“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二者都泛指文字。文字,是人类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是文明社会产生的标志。古代把独体字叫做“文”,把合体字叫做“字”,现在联合起来叫做“文字”。从社会发展、历史演变的角度看,文字,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以前的观点是。人类的文字史分为三 个阶段: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而现在的观点是,侧重表意或侧重表音是文字的不同发展方向。
文字是人类记录思想、交流思想的符号。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书法艺术可以说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了,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方式。傅抱石先生曾经说过:“中国艺术最基本的源泉是书法,对于书法若没有相当的认识与理解,那么和中国一切的艺术可以说断了姻缘。”法国前总统希拉克也说:“在中国,书法是艺术中的艺术。”2009年10月,中国书法和中国篆刻双双被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中国古老艺术形式的褒扬和肯定。
单一的书法艺术承载全息的文化内涵。书法作为以汉字为载体的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从简单的成语、词句,到诗词歌赋以及楹联、散文传记、游记、经典文献等等,无不充满思想文化的气息,它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书法从描摹自然、似文似图到抽象造型的演绎过程,它传达的不仅是书家个人的情感,它还传达着天地自然、宗教信仰、政治图式、民族心理等内容,因此它具有全息的文化特征。比如,我们在先人留下的象形书迹里,看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尊敬和友好,人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思想作为一份历史文化的遗产深刻地影响着历代书家,书法艺术与宇宙时空、生命自然、书家情性之间生动而复杂的相互关系上,处处折射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意蕴,一直对历代书家的审美趋向发挥着作用。我们品味书法,从中也就学习体悟了华夏文明特有的文化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了接受认同了这种文化价值观。代代相传,源远流长,“天人合一”的观念也就深深地熔铸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价值观。由此可见,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的基石,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是思想文化的传递者,有着天然独特的、无可比拟的文化传播功能。
书法培育了中国文化艺术追求内在美、中和美、自然美的审美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法演变发展,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传播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特殊的造型艺术。它是具体的造型艺术,通过点画、黑白的组合构成千变万化的图像;它又是抽象的表意艺术,凭借线条的流动而展现书家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尚。清人梁巘《评书帖》中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这样的概括虽笼统但却不缺乏凝练。中国书法这种追求韵味、含蓄,主张淡泊放逸,要求风神、气骨兼备的审美理想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书法的发展,也渐渐培养了中国人独特的艺术情操和审美情趣,构成了中国文化艺术追求内在美、中和美、自然美的审美观。
书法艺术是历史的,更是当代的。当下的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比较任何时期,它在物质的丰富性、文化的多元化、参与者的广泛性和信息传播等方面,有着前代所无法比拟的优越。对于现代人来说,在物欲的重压下,心灵的变异使得现代人无所适从。解决心灵的问题,寻找精神家园,还需要文化艺术的支撑,而书法自古以来就有修身养性的功用,淡泊飘逸、格调高尚的艺术情操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因此说,书法的艺术性、审美性一定能够为物质和消费时代的国人带来精神和文化的愉悦,带来美的享受。
二、书法艺术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更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者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承担者
近几年,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等华语机构的设立,书法越来越成为文化交流的载体,越来越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和重视。日本有书道会,韩国、新加坡有书法家协会,而在华人聚集的美国、加拿大、印尼、越南等国家,学书法、赏书法、藏书法,蔚然成风。书法已然成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进行世界文化艺术交流的载体和媒介。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
书法艺术不仅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更应该是国家形象的塑造者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承担者。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球化时代,文化已经由后台走向前台,人类正进入一个以文化为发展轴心的时代,文化发展战略正由一种隐性战略变为一种显性战略,从一种依附性战略变为一种主导性战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并首次提出要“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对当前全面推进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高度重视。
放眼全球,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是在当今世界上却还称不上是文化强国。中国文化在与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交流和抗衡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与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不相匹配。而要实施文化发展战略,壮大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一是要提高文化传播能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中,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是一个国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广为流传的重要保障。文化实力强大的国家凭借文化资本优势和文化传播优势大举进入国际文化市场,输出本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文化输入国的文化体系和价值观念产生巨大冲击。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新形势下提升我国文化实力的战略举措,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增强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要,是扩大我国文化传播范围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体现。二是要促进“原产地”文化艺术的大发展大繁荣。没有“原产地”文化艺术的极大丰富,就不可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不可能有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就不可能提供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以及由此而形成国家战略发展和战略竞争所需要的文化软实力。书法艺术作为最具“原产地”特色的文化品种,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必然成为文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环节,理所应当走出国门,在国际文化竞争中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实力,承担起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实力、构建和谐世界的历史使命。
三、强调书法艺术的文化战略地位,是大力发展文化艺术产业的客观需要
作为艺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产业的繁荣发展必将促进文化艺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而只有文化艺术产业繁荣发展了,书法艺术产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才能乘势而为,两者相辅相成。
中国是文化艺术资源大国,但还不是文化艺术强国,同样,中国也不是文化艺术产业强国。我国与国外文化产业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国际文化市场份额较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严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要有足够强的文化产业竞争优势,而这又要依托正确的发展战略。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治主张,把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同建设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相提并论,并且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看作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多样化的重要途径。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之所以能够被重视,能够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甚至能够被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至少有两个具有关键意义的因素:一是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财富创造形态;二是文化产业不只是改变了财富的创造方式,而且还改变了人们如何改变自己精神生产和精神消费的方式,包括精神表达方式和精神传播方式,改变了整个现代社会的精神世界的空间结构,因而具有一种物质性创造所不具备有的、深刻的解构和建构现代精神世界空间的无形力量。
书法艺术因为它所蕴含的实用性和商品性,成为艺术产业的一部分。书画产业资源消耗低,无环境污染,是典型的低碳经济。书画产业吸纳劳动能力强,它需要艺术家的创作或工匠的制作,人工装裱,经营者流通,并可带动美术培训和画材生产销售等相关产业,书画产业并且具有特殊的文化影响力,对人们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传承书画艺术、弘扬国粹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书画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经济文化生活与实用层面上,书法具有广大的空间,例如:产品包装、建筑、器皿、服饰、商店牌匾、寺庙题额、民间楹联、场所美化、厅堂匾联、旅游题词、家庭装饰、文化活动等等,成为收藏投资、社会交际、装饰居室的理想物品。为其他文化作品加上了书法独有的符号,提升了产品的品牌效应,增加了附加值,增添了艺术性。
江苏历史文化悠久,有着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优势,为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历史上,汉风吴韵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一脉,其中书法艺术立下汗马功劳。无论何朝何代,江苏大地书法大家辈出,群星璀璨,为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江苏书法承接了深厚的历史传统,又能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无论在书法艺术人才、书法艺术产品、书法艺术资源,还是艺术创造力、影响力,都在全国享有较高地位,书法事业取得了蓬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整体经济规模得到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与此同时,艺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已经从初始的自发、无序阶段,向产业实践层面的“自觉”和管理层面的“有序”迈进。艺术产业对江苏省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贡献与日俱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样,江苏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江苏文化要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就必须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以创新为重点,采取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文化竞争力,使江苏由文化资源大省变为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强省。江苏省艺术产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既存在机遇又存在着挑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和发挥江苏省在文化艺术资源、巨大的市场需求、相关产业集群支撑等各方面的现存优势,另一方面要努力解决艺术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江苏必须通过树立正确的艺术产业观,加大对艺术产业的人力资本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运用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成果将高新技术融入艺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开拓国际、国外两个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艺术产品等,以实现江苏艺术产业的快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未来几年,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江苏省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应是:率先实现文化现代化、文化国际化、文化产业化,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事业与产业齐头并进,城市文化辐射农村,使文化发展成果普惠于民。进一步提升我省思想文化凝聚力、区域文化辐射力、精神产品的生产力、文化性格的扩张力、体制创新的牵动力。实施“三优先”战略,即公共文化服务优先、品牌文化优先、文化产业优先。把江苏建设成为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拥有发达的文化产业、繁荣的文化事业、先进的文化设施、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生活,文化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四、进一步发挥书法艺术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作用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们在进一步发挥中国书法艺术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时必须注意两个比较迫切的问题。这两个问题都根源于艺术家通过创作产品产生价值。艺术家通过创作产品产生的这种价值有二个属性:一是可以使人们获得审美愉悦,陶冶人类心灵和情操,引导人类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迈进;二是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使艺术家的劳动能够进行有偿的按质论价交换,这样艺术品就不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还同时表现为商品的经济价值。这里要强调的是,艺术自身的审美价值是艺术产品乃至艺术产业的根本,而经济价值是要依附于艺术价值的。即便是将艺术产业化也不例外。现在,书画作为艺术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气候,书画交易更是热火朝天。但这里面暗潮涌动,很可能影响到艺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以下两种现象必须引起警惕。
1.“书法无法”现象
书法史上讲“书法无法”不是不用技巧,不讲技法,而是活用技巧,学书时,要知“法”,不知法则无以学;下笔之际,要忘“法”,不忘法则无以书,可谓之“无法之法”,这是书法艺术的一种高境界,是一种心手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但看现在的书法市场,不讲技法,不守法度,甚至不守法律的现象随处可见,因此这个“无法”,还指造假、售假、拍假者的无法无天。这是国内艺术品市场目前最集中、最突出的问题。大批以前从未涉足过艺术品收藏的新人不断进入市场,数目可观的资金也源源不断地涌入。这些新入场的人士大多怀抱着投资升值的目的,对艺术品的鉴赏与认知处于一片空白的水平。一些平庸的书者,书法功力薄弱、笔墨技巧低下,但是善于利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人为的炒作,于是随便写作、批量生产、盲目创新的现象层出不穷,给正在发展中的书画市场带来了极其不良的后果。为了保证书画市场的正常发展,保护书画艺术家和收藏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必须立法。第一,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各种书画拍卖机构、画廊等贩卖假书画品,应有制度约束;第二,对于各地流窜的贩卖假书画者各地工商、文化部门应该加强管理、没收、烧毁假书画品,并按所贩卖假书画品的报价的数倍罚款。面对我国艺术品市场存在的赝品泛滥和虚假炒作的突出问题,在认清其形成的各种内外因的基础上,由文化行政部门牵头,各级组织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书画艺术市场的进一步迅速、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2.过度炒作现象
书画市场盛行炒作之风,不少大师的作品被像炒股票一样炒来炒去,不炒得天翻地覆绝不罢休。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天价频频催生,一些投资者盲目跟风追高,最终在高位套牢。不仅逝世的大师是炒作对象,一些在世的大师也被大炒特炒,甚至有些在书画界成就并没有得到公认的画家也被拿来包装一番举办专场。时下的收藏热很大一部分带有强烈的投机成分,大部分买家不是真正冲着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来的,就连许多喜欢艺术品的收藏者也是冲着艺术品投资的高回报。
要想避免和有力化解以上问题,我们就必须坚守中华文化中书法文化的根植性。无论是“书法无法”还是过度炒作,都是商品经济大潮中物质主义、拜金现象的反映,大都跟文化精神缺失有关,离书法的内在的人文精神相去甚远了。书法曾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林语堂、宗白华、丰子恺、熊秉明等人就先后提出过“书法最能代表中国文化”一类的观点。书法是需要文化滋养的,书法一旦离开文化,便失去了其根植性,像一株浅薄的浮萍,缺乏根基,永远都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当前,中国书法表现出文化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这具体表现为汉语水平的下降、书法家文学修养的欠缺和书法“雅”气的丧失。书家文化缺失,既不能保证书写文字正确、内容恰当,也不利于提高眼界和提升书法创作的审美情趣,最终会导致书法传统艺术精神的丧失,以及中国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沦丧。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文化缺失也使我国独有的书法传统艺术的地位被削弱了,而作为文化产业的书法产业也就不可能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
书家应该有忧患意识,遏住自身的文化缺失,保持对情感的滋润与涵养,并加强文化的熏陶与修养。同时,保护和发展艺术市场也是全社会的共同义务和责任。书画市场是书画家、经纪人、收藏家实现经济价值的重要途径,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它对于社会的文化发展与艺术普及也有裨益。虽然目前书画市场还有很多令人困惑与不合理之处,但只要我们不断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艺术素质,加强艺术专业法律体系建构,就一定会在将来走出误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