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教育论文 >

中国师范教育百年简论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2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来回顾上一世纪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时,不由使人想起了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件情: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1]这位老先生虽然早已作古,

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来回顾上一世纪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时,不由使人想起了鲁迅先生曾说过的一件情:“前清末年,某省初开师范学堂的时候,有一位老先生听了,很为诧异,便发愤说:‘师何以还须受教,如此看来,还该有父范学堂了!’”[1]这位老先生虽然早已作古,然而“师何以还须受教”的诘问却像幽灵般盘旋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其影响力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20世纪,中国师范教育发展一波三折,虽然在世纪末终于开始了由独立的“定向型”师范体系向多元的“开放型”教师培训体系的过渡,但反对师范教育的呼声从未间断。

清末的师范教育制度便是在那位老先生的诘难声中起步的。反对师范教育者认为,既然初级和优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分别与中学堂、大学堂毕业生的程度相等,那根本就没有单独设置的必要。但面对不可逆转的新式教育改革潮流,清政府为解决日益突出的师资短缺的矛盾,坚持强调:“窃惟振兴教育,以养成师范为世基,故师范一途,关系至为重要。”[2]因而从学校设置、课程设置到学生管理,乃至毕业生服务年限等各方面对师范教育发展确定了国家主义的强硬基调。

这一模式在民国初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1914年3月,教育总长在向大总统具呈建设高等师范学校的意见中对此说得很清楚:“近来国家多故,对内急于对外,故定教育行政之方针,尤应以力图统一为第一义。”在这一方针之下,“高等师范学校,为师范学校教员所自出,又为教育根本之根本,在前清时,由各省设立,办法不能完全,宗旨或有偏重,断无统一可言。惟有将高等师范学校定为国立,由中央直辖,无论为校若干,悉以国家之精神为精神,以国家之主义为主义,以收统一之效。”[3]在这一精神主导下,高等性质的师范学校由省立改为国立,中等性质的师范学校由府立改为省立。其他管理措施基本承袭了清末的管理精神,整个师范教育呈现着集中封闭的色彩。

以国家行政手段来保障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性,来强化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这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国情的条件下,显然是必要的。然而师范教育的特殊性毕竟是由其本身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仅靠行政手段来强化师范教育的特殊性,而忽视对师范教育本身规律性的探索,这只会削弱师范教育本身的建设和师范教育地位的稳固。清末民初师范教育所留下的这一隐患,终于在新文化运动中得以暴露。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以中学教育改革为重点,由此而波及到了师范教育。师范教育特色不显著而导致程度低下的现状成为教育界的众矢之的,要求取消师范的呼声也由此日益高涨。究其理由,有人归纳成8条:第一,师范学校的程度太低,不足应高深学问研究的要求;第二,师范教育独立,经济上很不合算;第三,师范学制是抄袭日本,现在不应仍袭此制;第四,现在的师资缺乏,应赋予综合大学以养成师范人才的责任;第五,师范学校太专门,与普通文化知识不能接近;第六,师范毕业生的成绩与普通学生并无差别,何必多此骈枝机关;第七,独立的高等师范,设备必不能完足,如归并大学,则可有完满的设备;第八,有志上进的青年多不愿入师范,如改为普通性质,则必可多收集人才于此途[4]。这些意见,说到底,无非就是强调师资培养并无特殊性,因而师范教育纯属多余。他们认为,一个人倘具有某种专长的知识尽可为师,教育原理并无秘诀,教育也并不是什么难懂的东西,因而教育科目之训练俱在可废之列。在这股思潮影响下,各地独立的师范学校纷纷归并于中学,师范生的公费待遇亦随之取消;高等师范学校除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北京师范大学外,其他高等师范学校或升格为大学,或归并于大学,由此导致了师范教育的严重滑坡。

当然,上世纪末的师范教育局面与上世纪初的师范教育状况毕竟有着天壤之别。

更多内容请进入:

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jiaoyu/152819.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