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4.审计监督主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除授权机关外其他任何机构和部门及个人无权干涉审计监督主体的工作。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保障。 6.审计体系包涵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政府审计为宏观经济、财政收支
4.审计监督主体具有相对的独立性。除授权机关外其他任何机构和部门及个人无权干涉审计监督主体的工作。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规定了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和法律保障。
6.审计体系包涵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政府审计为宏观经济、财政收支、国有资金实施审计监督的主体,内部审计为微观经济监督活动主体,并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为公证审计和审计咨询的主体并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7.审计的基本形态。在我国审计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财务审计,它具有“混血儿”特点,即既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传统财务审计,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财务审计。理由是:
第一,现代意义的理念已被引入。审计署成立不久的1987年,本人主编的《国外现代审计》一书,率先将西方先进国家的审计新理念引入我国;1988年6月由本人和审计科研所文硕等主持的《世界审计会计名著译丛》问世。它们在推动我国审计会计理论研究和发展、推动审计工作者摆脱陈旧的传统财务审计理念的束缚,站在国际水平的审计理论与实务起点上,探索现代审计路子,起到催化剂作用。审计署组织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转变理念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会计制度变革对审计主体带来重大影响。与国际会计制度接轨的新会计准则已应用,尤其上市公司所使用的会计资料和财务报表已相当接近国际现代会计制度。《审计法》中大致反映了这一变化。
除了财务审计形态外,还有个效益审计形态。效益审计走进中国20年, 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尽管时断时续,然而,它毕竟在走着并留下了它特有的轨迹。《2003-2007年审计工作规划》标志着效益审计正式登上中国现代审计舞台。
综上可见,当今的中国审计制度带有一种过渡性特点,即从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过渡。
中国审计现代化
如前所述,审计现代化是审计发展的战略目标。它表达了一种整体性要求,即审计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视为一个整体,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一个整体组成部份,不能脱离这个进程。
1.我国审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所谓机遇,就是国内外比较有利的条件,所谓挑战,就是不利条件。从有利条件看,至少有四条:
首先,世界审计发展日新月异,我国可以发挥后发优势,迎头赶上,甚至实现超越;
其次,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换过程中,审计客体(包括政府、企业投资者、经营者)对审计工作需求旺盛,广大干部民众也迫切希望尽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这无疑会给审计带来发展机遇;
其三,我国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化进程方面,做出了承诺和努力;
其四,审计职业界经过20年实践,已基本具备了承受持续发展的能力。
当然,我国审计工作也面临不少困难,有不少不利条件,主要是:
(1)由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社会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且处在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由此所导致的经济活动中违纪违规、经济犯罪等现象处于高发阶段,它一方面增加了对审计监督需求,另一方面使审计工作面临种种挑战。
(2)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不高,经济效益差,且又熟视无睹。我们要用效益审计这个药方治疗这种顽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肯定是困难多多。
(3)从监督工作全局来看,一个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督机制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和措施自然也未形成。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中,在利益驱动下(包括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部门职能自我扩张与其不作为、越位、缺位同时并存,致使部门的行政行为偏离公共利益。另一种现象是,权力结构不合理,往往把具有制衡作用的职能和权力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机构,谁是一把手,这个部门或单位就是谁的。这种环境,对监督主体(包据审计监督)自然不利,使其与他监管主体很难形成一种合力。
(4)审计主体自身存在着不利于发展的缺陷。
首先是立法和执法问题。我们依法监督的宪法和审计法已不能适应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审计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审计职业人忠于宪法和审计法的意识淡薄,在审计工作中存在着执法随意性。
其次,管理体制的缺陷。现行管理体制存在明显弊病: 审计主体与审计客体之间是两个不平行的行为主体,地位也不平等,故此,审计主体的独立性较差。这种情况在地方审计主体中比较突出,审计工作在诸多方面受到党政机关的节制,在审计客体领导审计主体,而审计主体依附于审计客体的状况下,造成了审计职能弱化,监督流于形式。这是长久以来,审计机关面临的主要困感。
其三,审计职业者整体素质不高,诸如:文化素质较差,知识结构不合理、对专业的诚信和尊重不够等,另一方面,回报率较低,不具有竞争力, 不利于队伍稳定。
其四,谁监督审计主体?总靠自我约束机制恐怕不行,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也是影响审计监督整体效能提升的不利因素。
综上可见,我国审计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局面,实现审计现代化,是个艰辛的过程。因此,我们应一方面看到有利条件,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同时,要清醒地看到不利条件,积极谨慎地做好各方面工作。这样,我国审计工作现代化就能比较顺利地进行。
当然,机遇与挑战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机遇中也有挑战,挑战中也蕴涵着机遇。比如,我国审计技术手段比较落后,可以创造条件,用较短时间普及先进电子计算机技术。这种后发优势就是机遇。
权衡利弊、趋利避害、发挥优势 ,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是我们在纷繁复杂的挑战面前取得成功的法宝。
2.审计现代化的战略步骤。
可分三步走:
首先,从现在起到2015年,用两个五年规划的时间,建设起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审计制度。通过财务审计使政府收支合法、控制风险、规范责任,促使国民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经济犯罪率有所下降,进而使经济秩序有所好转;通过效益审计使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低效益且轻 效益问题,得到扭转,从而在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方面显示出审计功能。
其三,从2030年至2050年。审计制度严格完善,审计工作完成了传统财务审计向现代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的过渡。这样,效益审计成为主旋律,现代财务审计仍是基本审计形态。从而基本实现审计现代化。
当然,由于我们国家大,各地审计工作发展不平衡,因而,不可能机械的按一个模式发展,也不可能同步发展。那些审计工作环境比较好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审计机关,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争取率先基本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
3.实现审计现代化的保证条件。
(1)国际环境。
这里包括国际的政治、经济、军事及审计环境。尤其若和平发展继续成为主旋律,无论对中国整个国家还是对一个部门包括审计发展,无疑都是有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和平越发展,审计的国际环境越宽松。国际审计越发展,对中国审计的催化剂作用越大。
(2)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
审计制度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审计现代化实现快慢,从根据上取决于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状况。经济越发展,审计的经济环境越宽松,对审计的需求越旺盛。
(3)政治体制改革状况。
政治体制改革快而彻底,中国的民主政治进步就快,民主政治越发展, 审计的政治环境越宽松。
(4)法律地位和独立性。
《宪法》应赋予审计更高的法律地位,使它只对宪法和法律负责,同时宪法应根据管理权和监督权相分离的制衡原则,赋予审计垂直的单一的管理体制,从而使其保持较强独立性。审计法律地位越高,独立性越强,其权威性越高,其监督的力度越大。
(5)社会进步程度。
这是个综合指标,从民众开化程度这个视角来说明它对审计发展的影响。民众现代化的新理念、文化、精神文明程度越高,审计的社会环境越宽松,社会对审计的认可度越高。
(6)审计职业界自身状况。
从根本上说,应在审计战线建设一种理性审计文化,变“权力即知识” 为“知识即权力”,营造一个包括对宪法和法律及专 业的诚信和尊重、对人的尊重和个人的尊严等文明的人文氛围。从而实现审计人的全面发展。审计人发展越全面,整体素质越高,审计效能越高,社会对审计认可度越高。
20年实践表明,中国审计一直航行在现代审计航线上。只要它一直航行在航线上,没有站、没有慢,也就是没有触礁,没有内哄,没有战争,中国审计现代化的进步,定会超过我们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