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对话】疾控人张颖:职业带来的荣誉感是无法替代的

时间: 2020-07-28 09:40:06 来源:【对话】疾控人张 作者: 【对话】疾控

今年2月,由于在天津新冠肺炎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对宝坻区某百货大楼确诊病例进行抽丝剥茧般地调查分析,让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颖突然成了“网红”。张颖的 出色表现让公众看到了疾控人的专业素养。对于公共卫生专业究竟是“ 冷” 还是“ 热” ?疾病预防控制这份职业有什么魅力?张颖给出了她的答案。

我曾经受邀为南开大学医学院做讲座,给我的任务就是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介绍疾控工作。在讲座中,我没有过多的讲专业知识,而是用工作中的小实例,来介绍怎么在疾控中心工作。

我把演讲题目定为:我如何在疾控中心“role play”(角色扮演),我把我的工作分成了7个角色,医学侦探,疫情分析员、疾控宣传员,大数据分析员,政府参谋、实验室检测人员和科研人员。我告诉他们,我也是疾控宣传员,经常在抖音上宣传疾控工作。随着我的讲解,孩子们从低头玩手机都变成了瞪大眼睛听我讲。讲座结束的时候,我说:“我特别希望你们能来,你们想来吗?”很多孩子都点头了。

追究原因才能杜绝风险

《中国卫生》:你在疫情期间针对天津宝坻区百货大楼聚集性疫情所做的讲解被很多人称为“抽丝剥茧”,这背后,你和你的团队是如何发挥公共卫生专业能力对病例进行追根溯源的?

张颖:所谓的“抽丝剥茧”“破案”,其实就是最基本的流行病学调查过程。在对天津的病例调查过程中,我们秉持着流行病学的基础和本质进行调查、梳理和分析,得出结论,然后依据结论采取针对性措施。这些是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功,也是我们最基本的工作内容。所以,不能说是超水平发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也都是这么做的。

《中国卫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我们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和人员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暴露出哪些短板?

张颖:我所从事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只是公共卫生体系的一个层面。从我的角度来看,在这次疫情防控中,疾控机构和疾控人员在阻击疫情、查找来源、排查密接、控制增量等方面还是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张颖(左)

在一级响应状态下,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把公共卫生相关的部门、机构、社会群体和个人全部发动起来,进行了群防群控,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日常状态下,不管是个人还是政府,往往对公共卫生问题没有投入应有的重视。这不单是在中国,在全球都面临和暴露出同样的问题。关键是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如何改进,如果只谈问题不谈解决方案的话,周而复始还会出现类似的新问题。

《中国卫生》:这些问题和短板的根源在哪里?应该如何应对?

张颖:更直接的原因是日常工作没有抓细,前端的流行病学调查不够清晰,没有形成假设,不围绕假设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然后就得出了结论,给人的感觉是流行病学调查非常粗糙不够精细,就像个“大处方”,放之四海而皆准。

当传染病出现爆发和流行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把重点放在传染病的控制上面,出现10例的时候要求不要出现15例,反而不去追究疫情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针对这样的原因是不是以后还会存在同样的风险,这样的风险点如果持续存在,如何避免其他类似情况的发生。

对于疾控工作来说,要逐渐转变日常的工作理念和防控思维,不能只针对眼前,而是应该以问题为导向,着眼于更深的层次,要做长远的考虑,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有些作用经济效益无法衡量

《中国卫生》:近些年,疾控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人员流失问题,你身边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张颖:我的身边确实有一些同行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离开,他们有的是为了生存需要,毕竟只有保证了生存才能保证发展,所以不得不选择离开。也有一些年轻人不甘于在事业单位,想要去做更富挑战性的工作,拥有更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每个人离开的理由都很充分。在与这些年轻人的谈话中,我都会跟他们说,虽然现在你有充分的理由离开,但是有一天,也许你会因为离开了这样一个平台和事业而感到惋惜。

【对话】疾控人张颖:职业带来的荣誉感是无法替代的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