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瑶乡对话贫困生:每个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她)去挖掘的宝藏
时间: 2020-08-30 21:46:22 来源:在广西瑶乡对话贫 作者: 在广西瑶乡对中新网北京8月30电 题:在广西瑶乡对话贫困生:每个人都有一份等待他(她)去挖掘的宝藏
中新网记者 王祖敏
他是大学毕业后返乡的扶贫主管,他是刚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阳光少年,她是即将进入初三学习的花季少女。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广西北部大山里的孩子,曾经或现在的贫困生。
在暑假即将结束之际,中新网记者随国强公益基金会和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心愿100”助学项目组,前往目前广西4个极度贫困县之一的大化瑶族自治县,见证了一次为了“告别贫困”的相聚。
通往板升乡小海家的石质山路。那辛 摄
她的现在,叠印着他们的过去
都说对于贫困地区的学子而言,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一张单程车票,从此将引领游子与家乡渐行渐远。但对于来自广西另一个极度贫困县、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县的何连班而言,大学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加油站。4年之后,他又回到了广西。所不同的是,他从一个被资助的贫困生,变成了寻找贫困生的扶贫专员。
作为“心愿100”助学项目在大化县的执行人之一,他成为一条纽带,串联起了那些像他以前一样的贫困学生。
他叫小海,大化县板升乡人。当他还在母亲腹中时,父亲去世,母亲在他两岁时改嫁后杳无音信,从此他被叔叔收养,成为后来8个堂弟堂妹的大哥。8月26日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他收到了来自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大化县山坳里的村庄。那辛 摄
在何连班的引导下,我们和小海一起前往雅龙乡,探访一个叫花语的16岁瑶族女孩。
在山区的雨雾中艰难前行,车窗外的雅龙乡呈现出典型的喀斯特地容地貌,当地人称“910”——9分山石1分地0水源。域内唯一能种植的作物就是玉米,这一被城里人当成养生杂粮的辅食,是雅龙乡绝大多数农户全年的主食,“白米饭”成为当地孩子眼中的奢侈品。
花语有3个姐姐。父亲因病去世,也意味着这个“女儿国”家庭在主要靠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的山村里,失去了生活的支柱。
因瑶族住宅大多是人畜同居,下层养家畜,上层住人,房子显得窄高突兀。刚进屯里,远远就见花语站在高高的门前,那件明黄色上衣在阴雨天里显得分外耀眼。
花语在雅龙乡的家。王祖敏 摄
“今天正好有雨,你们才能在家里找到我。”这是个口齿伶俐、爱说爱笑的姑娘,如她的名字一样,传递出让人愉悦的“花语”。她说着将我们领进堆放着几大框玉米的逼仄房间里,“不然我要么去田里收玉米,要么去放羊了。”
花语的假期生活,引起了何连班和小海的共鸣。何连班说,贫困山区孩子的暑假就是农忙假。村里的青壮年基本出去打工了,大点的孩子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小海称,叔叔家的孩子多,他们在家都是以大带小、分工协作,他从7、8岁时开始做饭,到现在已练就不俗的厨艺。
因为乡里没有初中,花语在县城读书。山路难行,往返50元公交车费是不小的开支,因此每年她只有寒暑假才回到雅龙乡。
花语说,在学校,她享受贫困生补助,每个学期有600元生活费直接打进饭卡里,每天大概4-5元。为了能让这些钱满足一学期的生活所需,她会定期做“生活规划”,每天吃多少、吃什么都有严格标准和计划。为了“保证”营养,每周会“安排”吃一顿肉菜。
在记者听得目瞪口呆时,何连班和小海却频频点头——花语的叙说也叠印着他们的过往。
小海称,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和祝著节(瑶族民族节日),只有在这几天才能放开吃肉和白米饭,偶尔还会有新衣服穿。何连班初中时学校离家11公里,每周都得背上一周的米、菜、换洗衣物,步行几小时山路到学校。那时他的最大心愿是有一辆自行车,但这个愿望在他学生时期却未能实现。进高中后,他也是靠着国家助学金精打细算才完成学业。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