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扒着苞米唠着嗑 一年一年往下说——听村民讲述马鞍村40年的时代变迁

时间: 2020-08-18 12:53:42 来源:扒着苞米唠着嗑 作者: 扒着苞米唠着

马鞍村村民在水稻田里撒化肥 关君秋摄

□本报记者姚致远

忆昔茅草土坯房,上街赶集走路忙。三餐难就腹中饿,多有贫民卧荒岗。自从改革开放后,农村发展奔康庄。百亩大棚泛银光,绿色食品满园香。

水电路网齐配套,新鲜蔬菜销四方。

农村建设新规划,脱贫致富奔小康。

昔日偏僻贫穷地,今朝迎来好时光。

“上面这些都是我亲身经历过的。”70多岁的新兴区马鞍村村民李柏和一边扒着苞米一边感概地说,“这日子过得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1978年以前,全村30多户是一家比一家穷,大家住的是土坯房,吃的是高粱米,穿的是补丁裤,日子过得很苦。等到1982年分产到户后,日子才有了改善,大家才真正地吃上了饱饭,那米饭的香味儿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李柏和陶醉的表情,仿佛现在都能闻到米饭的香味儿。

“80年代结婚流行购置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村民邱显春介绍说,“我结婚时花了120元买的上海牌手表,花170元买的凤凰牌自行车,花150元买的上海牌缝纫机,算是当时村里结婚的高配了。”“到了90年代,结婚就得买冰箱、彩电、洗衣机、摩托车了,这些要上万元。”于俊林接着说。

进入新世纪以后,马鞍村村民印象最深的就是2006年。那年国家免除了农业税,全村人都高兴得合不拢嘴。“以前是交够国家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现在土地生产出的所有东西都是自己的了,而且国家还给粮食补贴,农民的收入明显提高了。这才几年啊,一眨眼的工夫,好日子就来了。”于俊林笑着说。

除种地外,马鞍村的养殖业也在2004年发生了巨大改变。高海波是马鞍村第一个大规模养猪户,高中学历,曾在哈尔滨、北京、扶余做生意。2004年外出考察后,他决定回村大规模养猪。为实现半自动化养殖,他在购入产床、保育床、自动饮水等设备的同时,进行料水分离,修建化粪池,养殖规模和养殖方式都发生了巨大改变。靠着养猪,高海波实现了致富奔小康。2010年,马鞍村养猪业达到最高峰,全村年出栏量上万头,养猪户近200户,带动了大批村民致富。

近几年,随着“五大革命”的有序开展,马鞍村的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走在村里,村道通畅、屋舍整齐、沟渠清澈,新修建的公厕宽敞明亮。70多岁的郭大娘说:“村里不仅每家每户都有卫生间,还盖了公厕,对我们老人来说,真是太方便了,冬天再也不用挨冻去室外上厕所了。”

“弯弯直直水泥路,方方圆圆小广场。红红绿绿花果园,高高低低新瓦房。来来往往汽车跑,早早晚晚路灯亮。如今的马鞍村和城里一起奔小康。”李柏和边说边笑着把扒好的苞米装起来,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扒着苞米唠着嗑 一年一年往下说——听村民讲述马鞍村40年的时代变迁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