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集体辞职”风波:为何离开体制?但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时间: 2020-07-22 23:08:42 来源:大数据热点 作者: 中科院“集体简言之,事业编制职工可以调入行政机关成为行政官员。
而财政供养这些机构,就必须确立拨款标准,编制应运而生。编制的直接目的本是用来计划和确定工作岗位数和员工人数,以此作为财政预算和拨款依据,但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逻辑,本来是作为计划和预算单位的编制数目,自发自然地演变成了和具体员工捆绑在一起的一个身份,即编制指标最终落到了具体的人身上,有编制的职工,也就有了事业单位编制内职工身份,就享受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养老、医疗待遇,这个身份成了“铁饭碗”,计划经济时代,这个铁饭碗甚至可以传承给子女。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走向了市场经济,大部分事业单位的财政拨款,尽管绝对额有所增加,但占单位总支出的比重一般明显下降,编制原本作为财政预算单位的作用也日趋弱化。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在公立机构扩张的过程中,编制调整非常缓慢,编外人员迅速增加,体制内外收入水平差异和社会保障差异日益扩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编制内外人员养老金的差异,更准确地讲,是拥有机关事业单位编制身份的退休人员和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差异明显扩大。即便考虑人力资本差异,机关事业编制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也明显高于企业职工。
这与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退休金制度有关。企业职工按照工资收入的28%来缴纳养老保险,个人缴纳8%,单位缴纳20%,退休后的养老金根据缴纳的水平,按标准的计算公式发放。但大部分地区,在2015年《国务院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出台之前,事业单位职工并不缴纳养老保险,其退休金由单位和财政共同承担,按照退休前一个月的工资水平的一定比例确定,比如工作年限满35年的,这一比例是90%;这一制度使得事业单位退休职工的退休金完全和退休时的行政级别或职称挂钩,正是这一制度安排使得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前突击提拔和提升职称的现象泛滥,这种职务提拔和职称评聘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其本意,不再是对工作能力、岗位和贡献的认可,而成了事业单位职工“论资排辈、人人有份”套取更高退休金的工具,这正是导致事业编制退休职工退休金明显高于同资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的一个原因,也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的弊端之一。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