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金山寺 苏轼
时间:2015-04-02 来源:谜语大全|脑筋急转弯 作者:诗句大全 点击:
游金山寺 苏轼,是一首七言古诗,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轼的作品,这首诗主要反映了作者对现实政治和官场生涯的厌倦,希望买田归隐的心情,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游金山寺
作者: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游金山寺注音:
wǒ jiā jiāng shuǐ chū fā yuán ,huàn yóu zhí sòng jiāng rù hǎi 。
wén dào cháo tóu yī zhàng gāo ,tiān hán shàng yǒu shā hén zài 。
zhōng líng nán pàn shí pán tuó ,gǔ lái chū méi suí tāo bō 。
shì dēng jué dǐng wàng xiāng guó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qīng shān duō 。
jī chóu wèi wǎn xún guī jí ,shān sēng kǔ liú kàn luò rì 。
wēi fēng wàn qǐng xuē wén xì ,duàn xiá bàn kōng yú wěi chì 。
shì shí jiāng yuè chū shēng pò ,èr gèng yuè luò tiān shēn hēi 。
jiāng xīn sì yǒu jù huǒ míng ,fēi yàn zhào shān qī wū jīng 。
chàng rán guī wò xīn mò shí ,fēi guǐ fēi rén jìng hé wù ?
jiāng shān rú cǐ bú guī shān ,jiāng shén jiàn guài jīng wǒ wán 。
wǒ xiè jiāng shén qǐ dé yǐ ,yǒu tián bú guī rú jiāng shuǐ 。
游金山寺翻译: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
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
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
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
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
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
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游金山寺字词解释:
⑴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⑵我家二句: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⑶闻道二句: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⑷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⑸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⑹微风二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⑺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⑻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不明飞行物,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
⑼谢:道歉。
⑽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游金山寺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拭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游金山寺赏析:
这首诗分为三段:
头八句我家江水初发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写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勾起乡思,中间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绘傍晚和夜间江上的景色,末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如江水,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这三段分别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仕途奔波的厌倦和立意辞官归隐的决心。
该诗以江水贯穿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诗人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
先看头二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这一开头充满了磅礴气势。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苏轼对源于家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江水感到非常亲切,并且引以为自豪。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所以诗中的江水,说的就是长江水,不同于今天的泛称江水。一个人失意的时候,心情忧郁的时候,最容易想家。亲眷眷而怀归兮,苏轼也是如此。所以当他登高远眺的时候,他的目光一接触到浩荡东流的江水,就会设想逆流而上直到大江的源头,设想天际遥远的可爱家乡,也同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当他在嘉佑元年(1056年)与父亲、弟弟一起出四川,过秦汉之故都,纵观嵩、华、终南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那时他丰华正茂,意志昂扬。到京都后他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名列进士榜上的第二名,更是踌躇满志,可以说前程如花似锦,然而后来的仕宦生涯却不顺心,由于他为人耿直,不肯与世俗相附炎,而屡遭挫折。他面对眼前波涛起伏的江水,不由得想到自己在宦海中的沉浮。漫长的岁月,竟然把他从江水发源的故乡引到了江水入海的地方,这简直难以思忆。,他感叹自己仕宦不归,就像江水入海不回一样。宦,作官。宦游,因作官而游历四方。苏轼一反李白江水送人的写法,而说宦游直送江入海,变成了人送江水。笔调新奇,耐人寻味。江水不平,波浪迭起,这正是诗人经历的形象写照。诗人已送走了多少充满风浪的日子,送走了心中多少不平和感慨,而未来就不知如何了。
接下来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四句,以丰富的想象描述登临所见的壮丽景色。闻道说明是听来的,这样潮头一丈高乃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枚乘在七发中有这样的描写江水逆流,海水上潮,而这里,苏轼以一丈高画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壮观,给人留下了更加鲜明的印象。由于天冷水涸,往时汹涌的潮头如今已经销声,但却并未匿迹,即沙痕在。苏轼游金山寺时,已是十一月初,季节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尚有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变化。正是由于诗人驰骋笔墨,不局限于眼前之所见,因而诗中景象扩大,意境雄奇。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两句,跟前两句倒一下,是前实后虚。作者谈到山水名盛,意在增强诗篇的艺术感染力。石盘陀是堆垛在一起的巨大石头,只有在江面上才能看到的奇景。它又引起了作者古来出没随涛波的遐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这一堆堆的巨石,水涨而没,水落而出,依然故我,岂不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心潮起伏,想到自己的仕宦生涯,就像潮涨潮落那样浮沉不定。那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那巍然不动的石盘陀正是象征着历尽磨难的诗人不愿顺乎上下而变其操守、变其品德一样。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这里鲜明展现了诗人登上金山之巅,向远处家乡深情眺望的生动画面。试字见作者思乡心切,明知故土远在天边难以望及,却偏要一试。这种执着的想念,是作者厌倦仕宦生活的表现。他满腹的愁怨与不平,希望在登高时泄发,在怀归中忘却。正如王粲《登楼赋》中所写: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一样,苏轼的远眺,只能是愁上加愁。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苦多也。与《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的描写十分相似。到这里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有力地抒发。以上八句写的是白天所见的景象,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所思上极费琢磨,下了功夫。
羁愁畏晚寻归楫开始,转入暮景和夜景的刻画,更为奇丽壮观。羁愁乃羁旅之愁。作者心怀乡国,到了傍晚旅愁更深,思念更苦。畏晚二字传神地表露出诗人的心理,这种心理颇具普遍性。在苏轼之前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不是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千秋浩渺的慨叹。在苏轼之后,元代马致远的《秋思》道出了飘泊者无尽的愁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见畏晚的心情是羁旅之人常有的,只不过对失意的人来说,畏更厉害,愁更深罢了。归楫指归舟,这是一种借代的手法,用个别借代整体,楫是船桨,以之指代船。作者寻归楫未成,因为山僧苦留看落日。一个苦道出了宝觉、圆通二僧的情意,也预示着落日的景象一定十分迷人。果然,江中落日景色美不胜收,诗人用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这一联对偶刻意描摹。看,微风轻拂,辽阔的江面上泛起了细密的波纹,片片晚霞,在半空中燃烧,那鱼尾般的颜色,火红而艳丽。诗人对风景的观察极为细致,而表达又是那样的生动贴切,上下对仗十分工整,语言锤炼很好。因为风微所以水波才像靴纹那样细微,而霞是断成一片一片的,就像层层叠叠的鱼尾麟,从中放出鲜红的颜色。波之美在水中,是近景;霞之美在天上,是远景,上下相映,水天交融,这是一幅迷人的色彩绚丽图画。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这是入夜以后不同时间的两种景色:一是新月高挂,洒下淡淡的光辉;是二更时分,月亮消失,一片漆黑。李纪香《饮酒》一说:月之三日而成魄,这里是指每月从初三开始,月缺的部位开始明亮起来。是写江面上空为一弯明月所笼罩,使人陶醉在一种迷离恍惚的朦胧美之中,富有诗意。到了二更时分新月消失,天空、江面和金山都是一片漆黑。这漆黑的深夜会使人兴致索然,增添倦意。看来夜景已没吸引人的地方了,这观察即将结束。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突然又出现了奇怪的景象,柳岸花明又一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这一奇观使诗人惊呆了。那团从江心冒出的光焰,似通红的火把熊熊燃烧,在夜幕下分外耀眼,它照射着金山,惊动了栖息在巢中乌鸦。作者躭心人家说他虚构,特意在诗句下加注是夜所见如此。《林无表志》里写到:海中遇阴晦,波如燃火满海。这是古人称谓荧火的特异现象。苏轼偶来金山见到了,这叫他惊讶万分。巧妙的是诗人这种心情是通过栖鸟惊的描写间接表现出来的。栖住在金山树上的乌鸦都给惊动了,何况感情极其丰富的诗人。
以上八句,先是描绘落日奇观,继而渲染夜幕笼罩的宁静气氛,然后叙述江火燃烧的怪异景象,色彩由明入暗再变亮,场景由动转静复归于动,真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当然,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江心的火光惊动了他的心灵,引起了他的幻觉: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怅然,亦即怅惘,失意、懊恼的意思。这是诗人是目睹奇观,百思不得其解的情绪,也是诗人娱意于山水,仍消除不了苦闷和不平的心理写照。归卧,说结束观赏回居室,虽卧在床,但心中难以平静。这团火光,不是鬼也不是人弄出来的,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说在墨漆的黑暗中突然出现了熊熊的烈焰,是一种从无生有的景象,因火光的出没而惊心,借助想象,那诗境就由奇转为幻了。这与《后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归来梦见羽衣道士问赤壁游乐乎的描写,具有一曲同工之妙。说明这首诗的由此入幻更妙。面对如此壮美奇异的江山,饱经忧患的诗人自然萌发了辞官归隐的愿望。他用风趣的笔调写道: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明明是自己斩不断思念故乡的愁绪,却反说江神为自己的恋俗不归感到吃惊。一个顽字,似乎写自己甘与世俗浮沉,态度实在顽固,实际极力道出了作者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苦衷。前面借栖鸟写自己为江火所惊,这里反过来写江神惊我顽为作者的顽固所惊讶。作者就是以自己怪怪奇奇,出人意料的诗句泄发了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和牢骚。刘西载在《艺概》中说苏轼长于趣,确实是这样。在假设了江神惊怪之后,诗人当即辩解,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这里谢不是感谢,而是道歉,表示深深的歉意。岂得已也就是不得已,它道出了诗人宦海浮沉,仕途挣扎,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困难处境。末句指江水为誓,说自己置田后一定归隐家园,以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结束全篇。我们看这最后两句说,江神见怪诗人:你为什么还迷恋仕途而不辞官归田?诗人向江神解释:家中实在是没有田产而不能归隐啊!
《游金山寺》以望乡怀归为主旨,写景也好,抒情也好,想象也好,用典也好,都为阐发这一主旨服务,因而韵味深长,颇有特色。这是一首以文为诗,雄健非凡的作品。全诗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两句一联是对偶句外,其余全是散文句式。故他人抄袭不得。
后世评价:2,高步瀛:既之与《后赤壁赋》同,而意境甚彼。(注:引清人评非鬼非人竟何物之语)
3,纪昀:首尾谨严,笔笔矫健,皆短而波澜浑阔。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原文:
游金山寺
作者: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
羁愁畏晚寻归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
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
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
游金山寺注音:
wǒ jiā jiāng shuǐ chū fā yuán ,huàn yóu zhí sòng jiāng rù hǎi 。
wén dào cháo tóu yī zhàng gāo ,tiān hán shàng yǒu shā hén zài 。
zhōng líng nán pàn shí pán tuó ,gǔ lái chū méi suí tāo bō 。
shì dēng jué dǐng wàng xiāng guó ,jiāng nán jiāng běi qīng shān duō 。
jī chóu wèi wǎn xún guī jí ,shān sēng kǔ liú kàn luò rì 。
wēi fēng wàn qǐng xuē wén xì ,duàn xiá bàn kōng yú wěi chì 。
shì shí jiāng yuè chū shēng pò ,èr gèng yuè luò tiān shēn hēi 。
jiāng xīn sì yǒu jù huǒ míng ,fēi yàn zhào shān qī wū jīng 。
chàng rán guī wò xīn mò shí ,fēi guǐ fēi rén jìng hé wù ?
jiāng shān rú cǐ bú guī shān ,jiāng shén jiàn guài jīng wǒ wán 。
wǒ xiè jiāng shén qǐ dé yǐ ,yǒu tián bú guī rú jiāng shuǐ 。
游金山寺翻译:
我的家乡地处长江初始发生之源头,
为官出游却随江水滚滚飘然东入海。
听说此地大潮打起浪头足足一丈高,
即使天寒地冻还有沙痕印迹之存在。
中泠泉畔南面巨大石山名号称盘陀,
自古以来出没水中追随浪涛和江波。
尝试登上绝高山顶遥望万里外家园,
无论江南江北看看都是青山格外多。
羁旅在外乡愁只恐难寻回家之归舟,
山上圣僧苦苦挽留欣赏山中之落日。
微微风里波涛万顷阵阵荡漾起细鳞,
半天晚霞空中恰似排排鱼尾血样红。
正当此时江中月亮刚刚还在初升起,
二更时辰月儿下山天空一片深漆黑。
静静长江江心好似有着一炬火大明,
飞腾火焰照得山中栖息鸟儿纷纷惊。
惆怅失然归卧僧舍心中也莫能辨识,
不是鬼魂不是生人究竟何处之事物。
江山弥幻而今如此为何还不回家园,
江神莫非责怪我的脾性警示太顽固。
感谢江神我得提醒但是实在不得已,
家中如有田地不回宁如奔逝之江水。
游金山寺字词解释:
⑴金山寺:在今江苏镇江西北的长江边的金山上,宋时山在江心。
⑵我家二句:古人认为长江的源头是岷山,苏轼的家乡眉山正在岷江边。镇江一带的江面较宽,古称海门,所以说直送江入海。
⑶闻道二句:苏轼登寺在冬天,水位下降,所以他写曾听人说长江涨潮时潮头有一丈多高,而岸边沙滩上的浪痕,也令人想见那种情形。
⑷中泠:泉名,在金山西。石盘陀:形容石块巨大。
⑸归楫:从金山回去的船。楫原是船桨,这里以部分代整体。
⑹微风二句:这两句的意思是:微风吹皱水面,泛起的波纹像靴子上的细纹,落霞映在水里,如金鱼重叠的红鳞。
⑺初生魄:新月初生。苏轼游金山在农历十一月初三,所以这么说。
⑻江心一句:或指江中能发光的某些水生动物(古人亦曾有记载,如木华《海赋》:阴火潜然。曹唐《南游》:涨海潮生阴火灭。)或只是月光下诗人看到的幻象。原注:是夜所见如此。 另有一说江中炬火是一不明飞行物,后一句飞焰照山才能够解释。
⑼谢:道歉。
⑽如江水:古人发誓的一种方式。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公子重耳对子犯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游金山寺背景: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苏轼在京城任殿中丞直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判官。当时王安石秉政,大力推行新法。苏拭写了《上神宗皇帝书》、《拟进士对御试策》等文,直言不讳批评新法,自然引起当道的不满。苏轼深感仕途险恶,主动清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乃有通判杭州的任命,苏轼当时三十六岁。途经镇江,他曾到城外长江中的金山寺,拜访了宝觉、圆通二位长老,二者盛情款待,盛情难怯,苏轼宿在寺中,半夜得以观赏江上夜景,不由得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七言古诗。
游金山寺赏析:
这首诗分为三段:
头八句我家江水初发源至江南江北青山多,写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勾起乡思,中间八句羁愁畏晚寻归楫至飞焰照山栖鸟惊,描绘傍晚和夜间江上的景色,末六句怅然归卧心莫识至有田不归如江水,阐发辞官归田的意愿。这三段分别写游金山寺的所思、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于故乡的思念,对于仕途奔波的厌倦和立意辞官归隐的决心。
该诗以江水贯穿首尾作为线索,乡思是极力渲染的内容。诗人笔势矫健,全篇舒展自如,写景咏怀,融为一体,波澜浩大,才情横溢。
先看头二句: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这一开头充满了磅礴气势。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古书称长江之水发源于四川岷山。苏轼对源于家乡,哺育着中华民族的江水感到非常亲切,并且引以为自豪。在古代,江指长江,河指黄河。所以诗中的江水,说的就是长江水,不同于今天的泛称江水。一个人失意的时候,心情忧郁的时候,最容易想家。亲眷眷而怀归兮,苏轼也是如此。所以当他登高远眺的时候,他的目光一接触到浩荡东流的江水,就会设想逆流而上直到大江的源头,设想天际遥远的可爱家乡,也同时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当他在嘉佑元年(1056年)与父亲、弟弟一起出四川,过秦汉之故都,纵观嵩、华、终南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那时他丰华正茂,意志昂扬。到京都后他得到了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名列进士榜上的第二名,更是踌躇满志,可以说前程如花似锦,然而后来的仕宦生涯却不顺心,由于他为人耿直,不肯与世俗相附炎,而屡遭挫折。他面对眼前波涛起伏的江水,不由得想到自己在宦海中的沉浮。漫长的岁月,竟然把他从江水发源的故乡引到了江水入海的地方,这简直难以思忆。,他感叹自己仕宦不归,就像江水入海不回一样。宦,作官。宦游,因作官而游历四方。苏轼一反李白江水送人的写法,而说宦游直送江入海,变成了人送江水。笔调新奇,耐人寻味。江水不平,波浪迭起,这正是诗人经历的形象写照。诗人已送走了多少充满风浪的日子,送走了心中多少不平和感慨,而未来就不知如何了。
接下来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四句,以丰富的想象描述登临所见的壮丽景色。闻道说明是听来的,这样潮头一丈高乃是作者意念中的形象。枚乘在七发中有这样的描写江水逆流,海水上潮,而这里,苏轼以一丈高画出江浪排空的奇景,巍巍壮观,给人留下了更加鲜明的印象。由于天冷水涸,往时汹涌的潮头如今已经销声,但却并未匿迹,即沙痕在。苏轼游金山寺时,已是十一月初,季节入冬,故曰天寒。天寒尚有沙痕在,尽管时令变迁,可是巨浪卷起的沙痕依然历历可见。这两句是前虚后实,极写江水之气势。妙在从沙痕引起联想,感叹大自然的无穷威力和变化。正是由于诗人驰骋笔墨,不局限于眼前之所见,因而诗中景象扩大,意境雄奇。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两句,跟前两句倒一下,是前实后虚。作者谈到山水名盛,意在增强诗篇的艺术感染力。石盘陀是堆垛在一起的巨大石头,只有在江面上才能看到的奇景。它又引起了作者古来出没随涛波的遐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这一堆堆的巨石,水涨而没,水落而出,依然故我,岂不是历史的见证。诗人心潮起伏,想到自己的仕宦生涯,就像潮涨潮落那样浮沉不定。那在惊涛骇浪的冲击下,那巍然不动的石盘陀正是象征着历尽磨难的诗人不愿顺乎上下而变其操守、变其品德一样。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江北青山多。这里鲜明展现了诗人登上金山之巅,向远处家乡深情眺望的生动画面。试字见作者思乡心切,明知故土远在天边难以望及,却偏要一试。这种执着的想念,是作者厌倦仕宦生活的表现。他满腹的愁怨与不平,希望在登高时泄发,在怀归中忘却。正如王粲《登楼赋》中所写: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一样,苏轼的远眺,只能是愁上加愁。江南江北一句写青山密布,并非泛言景色之美,而是哀叹望乡不见。青山挡住了诗人的视线,山多即愁多,苦多也。与《登楼赋》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的描写十分相似。到这里作者的情感得到了有力地抒发。以上八句写的是白天所见的景象,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诗人在所思上极费琢磨,下了功夫。
羁愁畏晚寻归楫开始,转入暮景和夜景的刻画,更为奇丽壮观。羁愁乃羁旅之愁。作者心怀乡国,到了傍晚旅愁更深,思念更苦。畏晚二字传神地表露出诗人的心理,这种心理颇具普遍性。在苏轼之前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不是发出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千秋浩渺的慨叹。在苏轼之后,元代马致远的《秋思》道出了飘泊者无尽的愁绪,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见畏晚的心情是羁旅之人常有的,只不过对失意的人来说,畏更厉害,愁更深罢了。归楫指归舟,这是一种借代的手法,用个别借代整体,楫是船桨,以之指代船。作者寻归楫未成,因为山僧苦留看落日。一个苦道出了宝觉、圆通二僧的情意,也预示着落日的景象一定十分迷人。果然,江中落日景色美不胜收,诗人用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这一联对偶刻意描摹。看,微风轻拂,辽阔的江面上泛起了细密的波纹,片片晚霞,在半空中燃烧,那鱼尾般的颜色,火红而艳丽。诗人对风景的观察极为细致,而表达又是那样的生动贴切,上下对仗十分工整,语言锤炼很好。因为风微所以水波才像靴纹那样细微,而霞是断成一片一片的,就像层层叠叠的鱼尾麟,从中放出鲜红的颜色。波之美在水中,是近景;霞之美在天上,是远景,上下相映,水天交融,这是一幅迷人的色彩绚丽图画。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这是入夜以后不同时间的两种景色:一是新月高挂,洒下淡淡的光辉;是二更时分,月亮消失,一片漆黑。李纪香《饮酒》一说:月之三日而成魄,这里是指每月从初三开始,月缺的部位开始明亮起来。是写江面上空为一弯明月所笼罩,使人陶醉在一种迷离恍惚的朦胧美之中,富有诗意。到了二更时分新月消失,天空、江面和金山都是一片漆黑。这漆黑的深夜会使人兴致索然,增添倦意。看来夜景已没吸引人的地方了,这观察即将结束。正当山穷水尽疑无路之际,突然又出现了奇怪的景象,柳岸花明又一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山栖乌惊。这一奇观使诗人惊呆了。那团从江心冒出的光焰,似通红的火把熊熊燃烧,在夜幕下分外耀眼,它照射着金山,惊动了栖息在巢中乌鸦。作者躭心人家说他虚构,特意在诗句下加注是夜所见如此。《林无表志》里写到:海中遇阴晦,波如燃火满海。这是古人称谓荧火的特异现象。苏轼偶来金山见到了,这叫他惊讶万分。巧妙的是诗人这种心情是通过栖鸟惊的描写间接表现出来的。栖住在金山树上的乌鸦都给惊动了,何况感情极其丰富的诗人。
以上八句,先是描绘落日奇观,继而渲染夜幕笼罩的宁静气氛,然后叙述江火燃烧的怪异景象,色彩由明入暗再变亮,场景由动转静复归于动,真是一波三折,扣人心弦。
当然,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江心的火光惊动了他的心灵,引起了他的幻觉: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怅然,亦即怅惘,失意、懊恼的意思。这是诗人是目睹奇观,百思不得其解的情绪,也是诗人娱意于山水,仍消除不了苦闷和不平的心理写照。归卧,说结束观赏回居室,虽卧在床,但心中难以平静。这团火光,不是鬼也不是人弄出来的,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如果说在墨漆的黑暗中突然出现了熊熊的烈焰,是一种从无生有的景象,因火光的出没而惊心,借助想象,那诗境就由奇转为幻了。这与《后赤壁赋》中苏轼游赤壁归来梦见羽衣道士问赤壁游乐乎的描写,具有一曲同工之妙。说明这首诗的由此入幻更妙。面对如此壮美奇异的江山,饱经忧患的诗人自然萌发了辞官归隐的愿望。他用风趣的笔调写道: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明明是自己斩不断思念故乡的愁绪,却反说江神为自己的恋俗不归感到吃惊。一个顽字,似乎写自己甘与世俗浮沉,态度实在顽固,实际极力道出了作者身不由己,无可奈何的苦衷。前面借栖鸟写自己为江火所惊,这里反过来写江神惊我顽为作者的顽固所惊讶。作者就是以自己怪怪奇奇,出人意料的诗句泄发了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和牢骚。刘西载在《艺概》中说苏轼长于趣,确实是这样。在假设了江神惊怪之后,诗人当即辩解,表白了自己的心愿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这里谢不是感谢,而是道歉,表示深深的歉意。岂得已也就是不得已,它道出了诗人宦海浮沉,仕途挣扎,欲进不得,欲罢不能的困难处境。末句指江水为誓,说自己置田后一定归隐家园,以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强烈的思乡之情结束全篇。我们看这最后两句说,江神见怪诗人:你为什么还迷恋仕途而不辞官归田?诗人向江神解释:家中实在是没有田产而不能归隐啊!
《游金山寺》以望乡怀归为主旨,写景也好,抒情也好,想象也好,用典也好,都为阐发这一主旨服务,因而韵味深长,颇有特色。这是一首以文为诗,雄健非凡的作品。全诗除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两句一联是对偶句外,其余全是散文句式。故他人抄袭不得。
后世评价:2,高步瀛:既之与《后赤壁赋》同,而意境甚彼。(注:引清人评非鬼非人竟何物之语)
3,纪昀:首尾谨严,笔笔矫健,皆短而波澜浑阔。
个人资料: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 上一篇: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赏析
- 下一篇: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
游金山寺 苏轼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