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及利用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及利用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及利用 引言 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地域性,同时又具有使用价值的文献。地方文献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基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及利用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及利用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藏书资源及利用
引言
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具有地域性,同时又具有使用价值的文献。地方文献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基础和文献核心。它的产生是与某地域当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当它被研究、利用时又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北京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都,它的形成与中国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密切相关。无论是先秦时代的蓟和燕国,还是秦汉时的广阳国、魏晋的燕郡;无论是隋唐时幽州的涿郡、范阳郡,还是辽时的陪都南京,直至元代的大都城,明清的皇城。总之,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大体上沿着部落、方国、诸侯领地中心,进而成为统一的封建国家北部地区的重镇,后来逐步发展,才上升到全国首都的显赫位置而进入世界著名大城市的行列。 在北京三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对于北京这个特定区域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进行翔实的记录,从而积累了大量的史料及文化现象,这些珍贵的北京地方文献无疑成为研究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领域的重要依据。
一、北京地方文献形成的地理和人文环境
北京位于古代华北平原的北部,西、北和东北三面有群山环抱,成为天然屏障,南口和古北口的狭谷沟通燕山南北,是华北通向东北和塞北地区的重要孔道和经济枢纽,在战乱时。成为军事割据势力的中心,往往是北方游牧南下的据点之一。北京是民族杂居的地区,习俗和文化即受北方民族的影响又受中原地区的影响。在和平时期,更成为各民族民间文化、商业贸易往来的中心。据甲骨文记载,早在商代就有关于蓟城(今广安门)和燕城(今硫璃河)的记载。公元前周武王封召公之后于燕。自此分封后,北京一直是中国华北的重镇。辽代以前,北京作为南北方的交汇处,其文化自然融合了南北文化的特点。到了辽金时期,北京作为封建政府的国都之一,更显示了其政治、文化、商贸中心的特点。元、明、清时期作为国家的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元政府疆域辽阔,各民族在国家军事征服过程中,被结合在一起。他们带来了本国及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并和中原地区原有的汉文化相融合。因此,元大都北京更是中外文化融合的中心。元代的科学文化、戏剧、音乐、宗教文化以及修辽金宋史等都很兴盛。到了明代,正式称为北京,统治者似乎更重视文化的建设,设国子监,编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清代北京作为京师,它即是著名学者的汇聚地。也是古籍整理、文献编纂的中心,还有全国最大的图书集散地和文化市场的所在他。就文化中心的功能而言,此前历代都城都无法与清代北京相比,当时的北京城著述事业的发达,修书蔚然成风,出现了专门收集、编纂文献的文化团体、机构和个人,从而进行史学、地理学的编纂研究。修书的类型包括前朝正史、政书、类书等,特别是《四库全书》的修订为我们保存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民间书肆也随处可见。北京作为文化古都和现代城市,它的地位与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上,有一个由低到高、从大到小的演进过程。
在北京城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这些珍贵的史料对于研究北京历史、政治、经济、宗教、文化、风俗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北京地方文献藏书体系的形成
1、北京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及内容
北京地方文献是指以现行北京市行政区划为主,同时也包括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行政区域的变化。凡内容涉及北京地区历史及现状的一切资料均属北京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因此,北京地方文献专藏中不但有书籍、报刊、学术论文和科技报告、舆图、会议录和文件汇编,还包括统计图表、谱录、文契、票据、商标、戏剧说明书及北京地方文献专用工具书等。载体形式有纸本、缩微资料、声像资料、拓片等。
作为北京地区唯一一家系统收集北京地区文献资料的机构,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从1958年创立起,根据“本省(自治区、市)的正式出版物和有关本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应尽全收集”这一规定,一直致力于北京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由于首都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相当子省市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职能,因此,北京地方文献部系统地收集北京地区的历史和现今的文献信息资料,其目的和作用是为首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生产等领域服务,为积累和保存北京地方史料,建立地方的基础资料库,为首都各类事业提供文献情报服务、为科学研究和文艺创作提供资料。
2.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结构与资源分布
北京地方文献库各种文献资源总计14851种,33434件、册。
表1:北京地方文献库藏类型分布(1997)
文献类型 种 数 册 数 占文献总量比例%
图书
7523 18041 50.7
期刊
271报纸缩微资料
206
1279
1.4
照片
3875 3875 26.1
特种文献拓片
2090 3676 14.1
线装书
330 2306 2.2
表2:北京地方文献库藏文献学科分布状况(1995)
类 别 种 数 册 数 占文献总量比例%
方志历史、考古、文物
603 2543 8.1
地理、名胜古迹
1095 3156 14.8
人物传记地质地理、自然资源 1.5
经济
492 853 6.6
农业
341 717 4.6
工业
261 686 3.5
市政建设、交通、公用事业
417 770 5.6
政治
405 1060 5.5
社会生活
416 955 5.6
文化、教育体育、卫生事业
257
498 3.5
文学艺术工具书
47 901
0 .6
注:表2的统计内容只包括图书资料
3.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组织的基本原则
地方文献藏书的类型和内容应兼有地方性、科学性与公共性等多项特性。藏书建设要具备各类主题的基本文献,并能及时反映其最新动态。同时根据主要读者或重点用户特殊需求建设重点藏书,从而为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服务;而一般藏书是从保存地方史料、开展乡土教育的目的出发而设置的。
北京地方文献藏书建设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主要体现在文献内容的广泛性和连续性上。藏书建设应全面反映北京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层次,例如北京地区的天文现象、地质地理、气候、气象、自然资源、人文地理、历史、人物、经济、工业、农业政治、社会、民俗、宗教、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
北京地方文献专藏最初来源于首图藏书体系中各库的藏品。按库本一册,复本两册从馆基藏库和各辅助库中划拨地方文献专藏库。三册以下的地方文献品种全部划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京地方文献的基本库藏。以后逐步通过采访人员的努力,形成了一个有一定规模,藏书布局较为合理的地方文献藏书系统资源。在藏书组织上为突出地方文献的特点,依据《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共设置了十七个大类以全面反映北京地方文献的藏书。
4.北京地方文献的采访工作
地方文献的采集与一般的采访工作相比较,有其明显的特点,地方文献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如载体形式多样,出版源分散等决定了地方文献文献的采访工作存在着相当的难度。首先是要全面掌握北京地方文献的出版源及分布规律,控制好北京地方文献产生的几大文献生产系统:
a.党政机关: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及所属职能部门,还有北京地方人大、政协等及民主党派的分支机构,收集这些机构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大量北京地区的法律、法规条例、指示、报告、会议录、统计数据。
b.科研、教学机构:北京市各类社会科学研究所,自然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央驻京的各类研究机构。这些机构所产生的科技报告、学术论文具有根强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同时这些科技成果直接服务于北京地区的各项事业,所以在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系统中,大部分学术文献产生于这些机构,因此,这部分文献是采访工作的重点。北京市高教系统和中央在京的高等院校直接承担北京地区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些资料,包括学位论文、科研报告等,也是较为重要的地方文献资源。
c.北京的企事业单位:北京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较多,要想获得有关文献系统,必须以整个单位系统为整体进行宏观控制,争取准确掌握信息源,从这些单位的上级系统进行控制,以便把握全局。
d.北京市的方志、史志办:掌握和征集北京市的综合性方志及各行业、专业志的地方。这是北京地方文献藏书的重点和核心。
e.北京市的各个群众性团体:这也是获得北京地方文献信息的重要途径。例如:北京市总工会、市妇联、青年团。
f.市属各类学会、协会:这些机构主要从市民政系统把握文献的信息源。
g.个人:一些专家、学者及收藏家,对本地区某类事物进行研究、兴趣、爱好以致系统收集、掌握有关信息,采访人员可上门访求,获得北京地方文献信息。
掌握北京地方文献的产生和流传规律,除利用上述社会信息系统对文献进行控制外,还要利用各种书目信息系统来控制北京地方文献的信息源。各图书馆的馆藏目录及档案馆、博物馆等各类收藏单位的收藏目录、地方文献的书目索引信息、各类出版社的征订书目,特别是北京的各类地方出版社以及新华书店出版的《新华书目报》、中国书店、各种书市书摊等也是获取地方文献的重要渠道。
通过以上的信息网络系统来控制北京地方文献的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出版物。
具体的采集方法主要有购买、征集与交换、编辑与制作等几种。
①文献购买包括订购与采购方式:通过征订、预订公开出版的全部北京地方文献品种;采购人员直接在各类书店、出版机构及书市、书摊上获得北京地方文献资料。
②文献征集是从北京地方文献持有者手中通过非贸易手段获得。这种方法大多用在非正式出版物的采集上。
③文献的编辑与制作是指采访人员将分散在各种形式文献中的北京地方文献信息按一定专题进行选择、复制、编辑、加工形成新的地方文献资料。
5.影响藏书布局的因素
藏书结构的合理布局是影响北京地方文献为各类信息用户服务,发挥职能作用的关键。北京地方文献藏书在地方文献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下,正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北京地方文献的核心文献(专门记述地方事物的文献)、辅助文献(内容在某种程度上涉及到地方事物的文献)及背景文献(研究地方事物不可缺少的基础文献)的配置基本合理。同时,在近几年的采访工作中,工作人员的采购方针、计划、原则的重点一直是放在藏书系统合理配置上。
但尽管各方面做出了较大努力,藏书建设,特别是北京地方文献的专藏体系是需要长久地建设和维护的,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到的。有时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期累积而成。所以至今,北京地方文献的藏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采访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及对问题的认识影响着采访的质量;其次,采访原则和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与否也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第三,针对某些概念问题,还需要统一认识。
三、北京地方文献信息的揭示与利用
如何充分揭示和利用馆藏文献是图书馆工作者最永久性的话题,地方文献工作者也不例外。为研究、开发、利用北京地方文献,首都图书馆的北京地方文献书目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目录体系和书目索引为读者和信息用户提供了使用、研究开发北京地方文献的工具和手段。
北京地方文献的藏书建设的目录组织分为读者目录和公务目录。每套目录又分书名目录、分类目录、著者目录三种。以载体形式分为图书资料目录、报刊目录、缩微胶卷目录、照片目录、拓片目录。
为了满足信息用户的特殊需要,北京地方文献从1958年起就着手编制各种书目索引,全面、多角度地揭示北京地方文献:
1.综合性书目、索引
在卡片式《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的基础上,编辑了书本式的《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地理名胜古迹》、《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解放前北京工矿业专辑》、 《北京地方文献报刊资料索引·历史部分(清末—1949)》等。
2.专题信息服务
专题文献信息服务工作是针对用户特定需求所作大规模专题情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