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2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 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 这个时代给了图书馆人以太多的启示,中国图书馆界正在思考应该如何把握住方向,把握住自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推进事业

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 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


这个时代给了图书馆人以太多的启示,中国图书馆界正在思考应该如何把握住方向,把握住自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推进事业。笔者作为其中一员,也想根据这几年思考的结果就中国公共图书馆最具特色的工作地方文献的当代体系的构建发表一些看法。

1 地方文献工作要关注“正在发生的历史”

1.1 地方文献的定义

自20世纪40年代杜定友、刘国钧先生根据中国文献工作传统和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明确规范地方文献工作为图书馆之要务后,已经有许多人根据准备和工作实践的需要为地方文献下过多个定义。这些定义的表述从纵向看,已经从形式走向本质,从零散走向完整,较好地勾勒出地方文献的状貌。但是,大多数的论者对地方文献只分解到它的“地情”这一层次,而没有深入到它的本质属性。笔者认为,地方文献的特征是“地情”,而其本质却还是属于“史”的范畴。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有发展史,而一个地域的地方文献从理论上讲,应该具备各时代的、尽可能完整反映多种地情的文献,它对应图书馆的其他文献来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而这个体系的全部,就是这个地域的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史。这个“史”具备两大特点:A.由史料组成,而没有科学体系。它不是纯粹历史意义上的“史”,而是自然构成的反映历史的细胞集合体,地方志是其中的骨骼。B.这个体系的纵断面是事物不加雕琢的客观发展过程的记录,而其横断面为阶段性“地情”。杜定友先生早期提出的“史料·人物·出版”的定义,就其本质意义来讲,后二者与前者虽有形式的区别,但它们都应该属于史料的范畴。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地方文献的确切含义应该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包含历史信息的一切文献。此定义中的“历史信息”的含义基本等同于“历史意义”。这个定义除了将前面阐述的内容包含进去之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更进一步地确定文献范围。我们要收集的是后人能借鉴的,在历史长河里有其生存意义的文献。只有地域特征,而无几许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文献,我们没有必要给予关注。而且,这里是讲的具备两个必要条件的“一切文献,”笔者认为,即使是在国外发表的外国人写的文字,只要具备上述两个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应该征集的范围,而且还是一份很好的地方文献比较学研究资料。

1.2 关注现在,关注当代

我们要关注的现在,指的是当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我们看到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过去用直线标示的速度已经变成了二维乃至三维空间的扩展;社会生活的外延不断扩大,内含不断加深;人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新事物和目不暇接的大量信息;整个经济总体上呈现质和量的齐头并进。在这种状态下,图书馆所面对的社会是高速海量产生文献的社会,这些文献中,具备地方文献性质的占着相当大的部分。它们都是各行各业在自己的生产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这些文献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很多。首先,它们的生存周期普遍缩短。文献的生存周期与社会产生的文献量成反比,量越大,周期越短,自然效应的范围也越小,俗语说“来得快也去得快”。其次,这些文献所表现的形式和具备功能的多样性远远超过了传统意义上的地方文献,他们对于社会的作用更具体、更直接、更有针对性,但同时也更繁杂。如一种文献,它既做的是广告,但又是某一地区在某个历史阶段支柱产业中当家产品的公开的详细介绍,是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其三,经济发展的现代速度和社会本身现代化转型相对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体现在文献的社会性方面,条条块块的部门所有制使得大批文献产生的目的就是为本部门服务,因而不愿走向社会或者成为文献的“窗口”。杭州市的餐饮业近年“杭菜”崛起,在全国有很大知名度,但是这些菜谱都是内部资料,没有公开出版,征集有一定难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文献服务需求的增长十分迅速,只有公共图书馆,它的公益性,它的知识中心的职能无疑地要求它承担起这个义务。

1.3 明确社会分工和职能

就地方文献的大框架来说,社会有三个部门可以涉足于它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从定义的字面上看,它似乎囊括了所有的文献,范围很宽泛,但我们从《档案法》的整体表述和其他有关档案工作的文件来看,并不是如此。首先,它强调的是保存和管理,对于利用,也严格规定了它的开放期限,而且法定了对失职人员的法律责任的追究。这样看来,定义中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含义,应该是那些关键的、不可再生的、有密级或相当的重要程度的、基本带有唯一性的文献资料;定义中的“历史记录”,应该指的是第一手资料或原始记录,因为只有第一手资料,才具备上述性质。而地方文献的范围要比档案宽泛得多,它是两个前提(“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和“包含历史信息”)下的“一切文献”,也包含了档案性质的文献和文物性质的文献。可历史上的一些珍贵典籍,凡具备文物性质的又大都成为了博物馆的藏品(档案法据此作了规定,因为概念中大家互有交叉,因此现在这三家单位的历史藏品并不需要强行归总于档案馆,而可以由各家保存,这是一种尊重历史的明智之举)。时代在发展,文献的形式、内容、载体和流通方式也都在发生相应的变化。时至今日,我们可以作出结论,三方收集文献的根本着眼点是不同的。博物馆涉及的是年代久远的稀见文献,对当代文献极少关注。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和档案馆的档案,在当代社会的观照下,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档案馆收集原始记录和第一手材料,而图书馆收集的主体是出版物或原始记录的复制品,两者都应在自己的文献本体上形成体系。档案馆的工作以“藏”为主,开发利用为辅,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却“藏”“用”并重,以“用”为主,而且利用越快,范围越广,价值就越大。按当前的实际状况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绘它们的社会分工的话,档案馆的工作任务是形成地方历史的“骨架”(或者叫史料的骨架),而地方文献的工作任务是生长地方历史的“血肉”。笔者认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分工更细,工作指向更明确,地方文献工作不能再稀里糊涂地熬成一锅粥,闭门杜撰自己的“天方夜谭”了。

1.4 争取法律保障

明确我们的职责是为了履行它。笔者认为,必须创造一个履行职责的良好环境,必须争取在地域权力机构通过法律程序制定地方法规或条例。长期以来,地方文献工作在图书馆界处于弱势,除了自身的原因之外,也是因为社会职能不明确,社会不予配合所致,尽管许多省市的领导机关给予专文下发的支持,但是如前所述,“千条江河各行其道”,部门、系统互不买账,一纸文件很难有震慑全局的作用。从本质上说,下文件是计划经济时代党和政府的管理方法,它已经不适合时代了,正如图书馆界大家所盼望的,只有法律,才是在“以法治国”的开放社会里的真正的武器。国家已经把档案工作放在法定地位上了,可是图书馆工作的法律保障至今也未建立。在国家法律保障确立之前,我们应该发扬我们过去争取下文件支持地方文献工作的劲头,做好对本地域权力机构的游说,晓以利害,尽力争取地方领导的全面支持。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对社会的强制要求,我们是无法应对这个海量文献汹涌而来的形势的。社会生活是如此浩大而繁复,几乎社会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更新和变化、强化自己,这样大的历史巨变难道不应该留下它的详细的丰富的记录吗?能够作为档案的文献资料在社会上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很丰富、很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文献还是生存在“自在”的状态中,至今也没有一个社会机构能够让这些文献集中和集成起来为公众利用,况且我们还了解到这些文献中因为有相当部分处于内部流通状态而促使它们会转瞬即逝,从而削弱对本地社会生活反映的多角度性。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向社会大声要求承担起这个社会职能来,同时,要求社会给予这个社会职能以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最近已传来一些地方刚建立的地方图书馆法规中纳入了这方面的内容的消息,令人振奋。笔者相信,各地都在加强文化建设,现代意识的迅速强化会使许多领导者重视这一点,只要我们方法得当,途径正确,坚韧不拔,良好的文献征集环境是会出现的。

2 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

2.1 关于文献资源的征集

社会的海量文献带给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搞清楚了我们应该征集的资源没有?这是要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首要问题。前面谈到了资源因为社会发展的关系而变得极为丰厚和多样性,大量的资源是我们历来所不熟悉的,而且许多领域我们从未涉足。因此必须要进行社会调查,要深入各领域熟悉我们所不熟悉的东西,探求各领域中符合要求的文献形式和文献种类,然后归纳、汇总,形成一个序列。比如笔者曾到杭州的银行界调查,从综合情况来看,它有《浙江金融年鉴》,汇总全省金融各方面情况;从个别情况反映的角度看,他们有一个银行同业公会,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信息类刊物和行业性的出版物,反映各家银行状态。因此,凡是其性质不保密的资料文献,都是我们的调查对象。这样日积月累,我们就对各个领域在常态下生产什么文献的状况有所把握,对文献的源和流、文献的甄别、文献与所在领域联系的紧密度有了一个十分明确的定位,从而逐步完善文献征集的序列。

建立文献征集的序列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文献工作要走上规范化,征集工作既是首要的,又是最为关键的。长期以来,大多数图书馆因经费、政策、人力和组织等等因素而导致对地方文献的征集不但无序, 而且零敲碎打,因此利用率不高,始终无法真正体现地方文献潜在的巨大作用。现在要突破地方文献的瓶颈,使文献征集工作规范化,就要建立一个十分清晰,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的序列。这个序列要从目前我们所征集的各个品种开始向周围扩展(与资源调查可以同步),逐渐形成包含各行各业各领域各自然区域之应收集的常态文献或半常态文献的形式名或品种名的集合,就如笔者所举的银行系统,它的综合年鉴和同业公会的出版物是可以列入我们征集的两种出版物,那么以同样方法去了解保险业,其他融资业等等,我们对金融系统的征集范围就可以清楚无误的排列出来了,在对每一个领域进行排序的时候,我们在主要关注当代文献的同时,还必须要关注与它的现在有关的时间和空间。时间是指它的发展过程,即从它的发展历史着眼去全面搜索;空间是指它现在所处的动态环境和它辐射影响所涉及的范围,如官方的政策文件(公开的),业者的执行状态反映和民间动态及民间对策等等。征集的序列中我们还应该从文献本身来确定重点与非重点。骨干的特色的文献资料我们应该重点关注,重点关注的部分还可以点带面,形成大序列中的小序列。

征集工作要建立网络,也就是说要相对固定征集的途径。当我们基本查清文献源后,我们已经比较了解大量的文献产生在什么地方,因此与文献源所在之处就能够建立长期的友好的关系,如果对方也有所需求,双方可以建立更进一步的互动关系。这些友好关系纵横相连后就成为了网络。只要我们认真巩固这个网络,政策适当,它就会自动扩大,延展生发,产生“多米诺”骨牌的效应。图书馆应该对这方面有所投入,这是图书馆走向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网络的形成,也是图书馆融于社会,与社会建立一种真正的知识互动关系的发端。

所有上列工作,人是第一位的。按照当代地方文献工作的要求,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图书馆从根本上说有两大任务,一是向民众传播知识;二是收藏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地方文献工作实施的是第二项任务,同时具备第一项职能,只有建立强有力的工作部门才能做好工作。如同各图书馆面临的对参考咨询人才的迫切需求一样,地方文献工作的人员同样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尤其需要“通才”。“通才”知识面宽,经历丰富,炼就了一双鉴别文献的眼睛和一个灵敏的嗅觉。一个部门如果有两三个这样的人才,再配备一些肯吃苦负责的工作人员,就具备了做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前提条件。

2.2 关于文献资源的内容和载体

地方文献的内容过去比较狭隘,“史料、出版、人物”的内容概括,使其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地方志为核心的文史资料为主,兼顾自然环境和其他人文现象的状态;在文献内容上征收慎重,时效滞后,门类不全,内容零散,不能适应时代,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后今天的需要。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就要直面现存的文献状态,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审视文献的生产,用各种办法和手段保证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文献的集合。我们不但还要象过去那样关注社会的人文状态,而且要涉足地域经济、国际交往、社会服务、生态环境、秩序建设等等不尽枚举的方面去集取文献,尤其是地域经济,这个“主旋律”急待我们去学习、探索而参与“演奏”,要熟悉它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别无他途。今天的中国,以经济建设为纲,经济的发展呈跳跃式,而且各地呈现出许多不同的特点,这一个历史进程的文献体现是极其丰富的。这是一个机遇,图书馆人能否抓住,是决定地方文献工作乃至图书馆本身今后受不受社会关注的试金石。当然,要想地方文献内容达到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就如达到真理一样不可思议,我们只有不断进取,尽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社会生活。笔者所在浙江省的义乌小商品市场,是浙江经济发展中的特色———专业市场群的代表,如果我们从一开始就进入它的发展进程,全方位收集它的信息和资料,这些资料到现在就可能是中国经济学家案头上不可或缺的一本参考书,同时也是分析“浙江现象”由来的珍贵史料,这种遗憾只有后补了。这种地域特色不但在地域内有意义,很可能在全国,在国际上都有它的强大生命力,因此,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应该毫不犹豫地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打磨自己的敏锐触角,从而紧紧抓住本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特点、亮点积累素材,建立有效馆藏。但有一点是需要强调的,重点与特色要建立在全面的基础上,全面性是重点和特色的归宿。

全面反映社会生活与来者照单全收不是一个意思,对文献的入藏依然要有选择。选择的原则有三:一、只有地方属性而无历史信息(指历史积淀或历史意义)的文献不收。二、实质内容重复的文献不收。三、经过比较,从时空判别,内容没有显著意义或前进发展意义的文献不收。三条原则首先是针对海量文献的负面性,也是针对图书馆的有限库容,当然更着眼于这个体系的质量。

地方文献的载体,如同图书馆的其他文献的载一样,已经是丰富多彩。书、报、刊、声像带、光盘片、绘画品等等,各种载体已经引起了同行们的极关注,但笔者强调的一点是还要从增强地方文献的面性和趣味性着眼。许多收藏家手中藏品启示我社会上有不少工具类的标示物品也可以列入地方献系列,但是它们必须象连续出版物一样,有相当量的连续的历史积累,才能形成文献意义和文献历意义。上海图书馆的香烟壳系列馆藏就独具特当代社会这类物品信手可以拈来,选其精彩的建立续性馆藏,真还能发挥其独特的效益。

2.3 关于地方文献的分类

当代地方文献工作应从服务和馆藏的需要出发建立它的分类体系。只有形成了文献的序,我们才能把握整体,追求规范和卓越,也才有条件向读者提供文献整合的成果。笔者欣闻,这个过去没有太多涉及的领域,同行们已经做了许多扎扎实实的工作。首都图书馆制订的《地方文献分类标准》以现代社会为观照,又囊括了传统地方文献概念中的各类文献,是一个既实用又清晰的体系,一个“与时俱进”的产物。

图书分类是图书馆的核心工作之一。“中图法”已经修订了四版,但是它还是在经受考验,因为大量的极富当代社会特征的文献是很难确定它的类别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正在交叉以至交融,许多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三维空间发展的社会其各种文献已经给非此即彼的分类法提出了挑战。同样,地方文献的分类也应早早适应这种发展了的社会形势。要能够容纳和正确标示文献信息的类别,首图的分类法则还是有待补充和修改的。如IT产业的文献,我们不能把它归类到“工业类”中的“电子、仪表”类,更不能归类到“城乡建设类”中的“邮电事业”里面,因为它的属性与这些传统工业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应赋予它一个恰当的身份。又如“科学研究事业”,把它放在大文化概念中,与“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并列在一起,实在是太贬损了它的地位。笔者知道编制者是惟恐将那些属于非地方文献的科学论著被当作地方文献收集进来,那可以采用子目中的限制,而不是委屈地将一个大科目放在一个小角落里。举出类似的这些例子目的是与同行进一步探讨如何适应变化,改进工作,但愿首图能在地方文献工作上再上一层楼。

2.4 关于地方文献的使用

地方文献重“用”,理论上讲大家都很重视,但从实际情况看,工作重点放在“用”字上的确也为数不多。当代文献还不具备民国和民国以前的文献资料所含有的文物性,因此,藏是手段,用是目的。用,实质上是使文献融汇于历史,从实践中进行提炼再指导实践的过程,同时也是使文献形成多层、多点保存的一种最有效手段。《渭南县志》1987年6月出版后很快就将5000册书卖完了,从市长到乡长,《渭南县志》成了每人案头必备之物,图书馆几本《渭南县志》已经被几百人翻破了,连中学生写作文都查县志,无论从经济建设,思想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jisuanji/15345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