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地方文献之新观念与新分析 地方文献之新观念与新分析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文献之新观念与新分析 摘 要 阐述文献与文献学的发展;论述地方文献的新观念,提出应确立一定的研究范围与研究重点。 关键词 文献学 地方文献研究 一、文献是史料,
地方文献之新观念与新分析 地方文献之新观念与新分析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文献之新观念与新分析
摘 要 阐述文献与文献学的发展;论述地方文献的新观念,提出应确立一定的研究范围与研究重点。
关键词 文献学 地方文献研究
一、文献是史料,其发展有校勘学、目录学
孔子观“夏殷之道”知杞、宋之文献不足道也。是时“六经皆史料”,后之学者将史料加以鉴别、增删;即所谓“删诗书,定礼乐”,使客观之史料加上主观的批判,即后之所谓“史法”,始是“史学”。
文献根本是史料之异名,以其出于“文字记录”之意,亦即“六经皆史”、“六经皆文献”之谓。将最原始之史料分类、整理、鉴别、校勘、辑录,至汉代而产生刘向的《别录》、刘歆的《七略》,以至班固的《艺文志》,乃是文献学之起源③,故文献学其发展而成校勘学、目录学,彼此间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二、中央文献学与地方文献学之分流
文献是“史料”在“六经皆史”或“六经皆文献”的时代,所有“经”主要是“文学”(经史不分的时代),故早期的文献学,重点是在“文学”,即所谓“中央文献学”(是时经史同类),至汉代经学分流有“校勘”、“目录”,及魏晋时代之“类书”,及至隋唐时代,政治上大一统,在庞大版图之中,各地的文化、风习均不相同,于是中央“职方郎中”搜集各地不同的地理资料,文化、风习、交通等状况,促进对地方之了解,产生《元和郡县图志》,注重地方特点,至宋代产生“方志学”。另外由于家族之迁徙,“大宗”之法难以实行,加以唐之《氏族志》产生地方的新氏族(小宗之法),因而产生地方性的新氏族。这种重视地方特点的研究,遂产生了“地方文献学”或“地方史志”、“地方史料”等不同的名称。
地方文献与地方史同类,前者只叙地方,是横述,以客观的史料为主,未加整理,介绍不重“批判”(史论);后者是纵述,应加“史评”,亦即章学诚所谓“一国(邦国)之(地方史)与‘天下之史’不同”,而文献,则是共同所需之原始资料。
三、地方文献、地方自治、地方分裂之误解
文献,不论是“历史文献”(中央)或“地方文献”都是史料,只是“纵述”(中央)或“横剖”(地方)而已。凡是“历史”都是“爱国教育”,清儒龚自珍的《定?文集续之卷二,古史钩寻》曾强调: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另一方面,深爱一省、一区之历史,自然会产生“本省、本区的优越感”,由要求保持地方的特性,而要求“地方自治”往往引起“排他”的族群,而引起“地方的分裂”。
在五十年代的台湾,由于方豪教授倡导研究地方史,即有一小撮的顽固守旧份子危言耸听,谓会引起“地方分裂”②。其实“历史之爱”是“一贯性”,由修齐而至治平,即由爱本身(修身)推广而至爱家(家庭)、族(宗族)邦国(地方)、而至天下(全国),最终是爱国儒家认为“忠孝不能两存时”,“移孝作忠”是其结论,故研究地方史,引用地方文献作研究会引起“地方分裂”,那是野心家利用作工具而已,殊非自然发展的史实。
四、地方文献的新观念:应树立一定的范围及研究的重点
历史史料是人类在社会上各种活动的记录,故史料与文献的范畴相当广泛,不论是中央的“历史文献”抑或是“地方文献”,其内涵应包括多种。当然“历史文献”(中央)与“地方文献学”亦有异同,略言之:
A.地方文献(地方史)应以地区为研究中心,如对地方史事、地方人物、地方掌故作重点的介绍及考证,论其对当地之贡献,至影响全国性者,则属中央(国)的范围。
B.地方文献应以重视地方的特点为主,应重视古今的图片(风貌),历史的沿革(变迁),当地人的著作,加以摘录或加以评论,以彰显一代的文风。
C.古迹、古物(今之文物志可作代表),气候的变迁,经济的发展与转型,物价的变动,工商业与贸易的概况与时代的关系……应一一详述(若资料不足,可以“表”列)。
D.本地人物,应详述其事迹,加以月旦,而宦迹、流寓人物,对本地有贡献者,也应重视,但应客观,惟应删溢美之词。
E.风景名胜,除以文字介绍外,应附照片、图像,甚至可古今对照,即使雪泥鸿爪,供人凭吊,也可憧憬某一时段之风光。
G.尽量利用图表。应增加人口表、寿命表、国民年收入表、赋税表、宗族分布图、军事要塞图、气温变迁图表、物价升降图表、教育统计表、婚姻(包括结婚年龄,离婚率)统计表、关卡表等。
五、张舜徽提出“文献研究”之三重点
所谓文献研究,应注意三点,那是:要博,忌狭隘,忌迂腐。
博是指史之范围。古代史事,由王官掌管,不论记言记事,均属于史。所谓“六经皆史”(料),当然要博。
笔者按:文献研究虽要博,但要与类书不同,类书虽是文献来源之一,但类书以事为中心,分门别类,排比序事,地方文献则以地为中心,不叙该地以外之事类。当然,若无地之限制,全以类叙事,则是类书。
另一方面,博之中应附考证,因历史是求真,例如历史名人有若干地方文献,强调是该地人或一事两载需要辨伪。至若忌狭隘,那是指戒除狭隘之地方观念。某些地方文献常夸天下第一、冠于全国、享誉全球,这些溢美之词,宁让第三者称誉,胜于自褒,否则有失史德。至若忌迂腐,那是指忌守旧,忌不合潮流之叙事,如地方文献中“节妇碑”、“仙释”、“贞节坊”等及“外志”、“杂录”中的怪诞故事等。
六、文献之分类与文献学之建立
文献与史料是同一涵义,史料是最早的文献资料,文献亦是最原始之史料,严格而言,史料除有文字记录的资料外,尚有贝壳、图像、甲骨、金石等“形象”的史料。但文献则指以文字记录的公私史料为主,后来,文献的资料丰富,因研究方法、分类的标准不同,分流成为校勘学、目录学。及至隋唐以后,始发展成“地方性”的研究,如方志学、族谱学,遂产生了“地方文献”。另外就类别的研究,近代更产生了档案学、图书馆学、掌故学、文书契约学、博物馆学……本人特向大会各专家学者提出:
A.文献学之具体内容应如何鉴定?
B.建立文献学应否有一定的法则?如章学诚树立方志时所提出“五种方法”。
本人浅薄,谨此提出,请教于大会之专家学者及博雅君子。
(林天蔚 教授 香港大学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