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习近平民主观研究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 本文认为,习近平的民主观从特点上看表现为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既传承历史又立足当前、既掷地有声同时又平实质朴;从内容上看,则主要包涵“权为民所赋,为民用好权”的权力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民生观以及寻求最大公约数,构建

【摘 要】 本文认为,习近平的民主观从特点上看表现为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既传承历史又立足当前、既掷地有声同时又平实质朴;从内容上看,则主要包涵“权为民所赋,为民用好权”的权力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民生观以及寻求最大公约数,构建和谐社会的治理观三部分。

【关键词】 习近平;民主观;权力观;民生观;治理观

一、习近平民主观的特点

1、一脉相承、发展创新的民主观

习近平民主观是与建国以来党的历代领导人的“民主观”一脉相承的。毛泽东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和经验,核心即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它奠定了改革开放时期党的执政理念的思想建设基础。邓小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指导思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党的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与秩序的民主,绝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的论断,并在经济领域将“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作为最大的民主。江泽民的“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强调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对民主政治建设做了更为具体的说明:“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3]

可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班子所阐述的民主思想是与历届领导人民主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在此基础之上,一系列新的布署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将民主观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例如十八大以来所提出的:“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的总体要求,使国家各方面的建设都更加的具体化和明确化。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落实到完善一系列根本制度的建设上来,并指出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并要求在党的领导下,以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为内容,在全社会开展广泛协商。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的肯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共识,并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执政以来,以党代会的形式将国家民主政治的建设进一步制度化,最有力的推动了民主政治建设,也是对历届领导人民主思想最大的发展和创新。

2、传承历史、立足当前的民主观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民主观的形成基础。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等等。所以,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4]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终极关怀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例如《尚书》中包含了丰富的朴素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为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基础稳固了,国家才能够安宁。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的优秀思想成果,为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文化和思想理论素材。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习近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也是弘扬者。

中国特色的国情是习近平民主观的前提条件。在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典出魏源《默觚下?治篇五》,意指“鞋子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适合脚;治理的方法不必相同,期待的是它能有利于人民,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习近平关于协商民主的“鞋子论”本质上恰恰是继承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强调的“兼听独断,多其门户”的理念,继承了“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这种从长计议的传统。总书记强调:“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我们需要借鉴,我们必须在坚持在独立自主的立场上加以消化和吸收,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绝不能放弃。[5]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考虑到国情和人民的需求,这充分的反映了习近平的民主观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是最符合人民大众的实际利益的民主观。 3、掷地有声,平实质朴的民主观

二、习近平民主观的具体内容

我国学者杨光斌在他《政体理论的回归与超越――建构一种超越左、右的民主观》一文中,系统综合地分析了利普哈特、罗伯特?达尔以及萨托利等诸位学者的民主理论,提出了“参与―回应―责任”的民主政体类型,他认为民主作为一种工具理性,主要指公民行使权利的程序和方式,作为一种价值理论,主要指人民权力的终极价值意义即“人民主权”。 而作为一种目的理性,民主的“人民主权”价值也应该落实在人民利益的实现程度上。[7]因此,可以说,民主一词最核心的要义即为人民主权的权力观、以人为本的民生观和全体共治的治理观。而这三者本质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无论是作为价值理性还是目的理性意义上的民主,都必须放置到“参与――回应――责任”的动态过程中才能实现。这种分析实质上就是把民主政治的研究回归到“国家与社会”两种力量的关系上来,也就是说真正的民主政体,能将政府的责任转换成实现人民的共有、共享和共治。习近平的民主观,没有宏大的理论和华丽的语言,在他执政以来所发表了诸多讲话中,处处体现出他朴实的为民情怀,这构成了他民主观最核心的内容。习近平的民主观体现在实践领域即是一种“参与――回应――责任”的动态过程,最根本地符合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要求。

1、“权为民所赋,为民用好权”的权力观

“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一贯的根本宗旨。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的维度出发,总结了政党执政的规律和政权兴亡的重要规律,指出密切联系群众,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最终注定走向失败,丧失执政资格和执政党地位。总书记的论述深刻地剖析和解决了执政党权力的来源问题和为谁用权的问题,答案即是执政党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赋,为民用好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强调:“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 因此,“权为民所赋,为民用好权”的权力观便成为习近平“民主观”最主要的内容。

以顶层设计,推动法治中国建设。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法治作保障,即保障权力的制定和执行要依法进行,同时更要保障人民的监督权和参与权依法实现,也就是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依法治国,强调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习近平在关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9]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对人民群众的呼声和社会关切的回应,也只有法治才真正能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也才能真正地实现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贯主张和根本追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选择上的导向。 2、“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民生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于改革和发展的论述,可以说是习近平自执政以来论述最多、最频繁,也是最为全面和深入的。在总书记在论述中,在道路问题、方向问题、前提问题以及指导思想问题中,以一贯之的,始终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民生”思想。习近平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能使改革开放始终置于人民衷心拥护这一源头活水之中。”[10]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并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习近平同志在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也强调“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寻求最大公约数,构建和谐社会的治理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发表的讲话中提到,有效地运用国家治理能力,在于党的科学、民主和依法执政能力,与国家机构的履职能力,以及人民群众依法自我管理能力等若干方面的综合体现。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其目标之一,就是实现民主化,即各项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各项制度安排都应当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因此,治理即突出强调社会公共事务的多方合作治理,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也强调政府与社会关系要回归人民本位,让人民群众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实现自我治理,这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点。实现人民的参与,自民主理论诞生之日起,就成为各种民主理论和各类民主学派所共同主张的基本原则,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人民参与由于各种制度缺陷和民主精神的缺乏,往往只停留在理论阶段而无法真正付诸实施。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总要求的提出,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在深入阐释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历史背景、现实根据、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所探索到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必须解决好的制度模式选择、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道路。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集中体现了党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务实的民主观,充满着真挚的为民情怀和务实的思想作风。系列讲话反复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习近平的中国特色的民主观充分体现了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历史观、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价值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观。在新的时代下,还表现为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应对大考的忧患意识和强国富民的坚定决心。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表明了鲜明立场,回应了时代关切,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坚定捍卫和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经济网,2013.11.18.

[7] 杨光斌.政体理论的回归与超越――建构一种超越左、右的民主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4.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yanyu/163005.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