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尖端为三角刺,形状类似戈的一种青铜兵器。这种兵器异常锋利,可以毫不费力地刺透铠甲。《说文解字》中说:“我,古杀字”。多部典籍中可以看到,“我”是在当时征伐过程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兵器,主要的使用击法有“勾、挂、
商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一种尖端为三角刺,形状类似戈的一种青铜兵器。这种兵器异常锋利,可以毫不费力地刺透铠甲。《说文解字》中说:“我,古杀字”。多部典籍中可以看到,“我”是在当时征伐过程中使用率较高的一种兵器,主要的使用击法有“勾、挂、扎、挑”四种:它既可以横击,又可以勾杀,还可以扫、劈,而且分长、中、短三种,使用起来非常“顺手”。
早期的甲骨文中,“我”字就颇似一种有许多利齿的武器,它实际上是“戎”的变形,翻译成今天的语言便是“无人可敌的威猛战器”。后来“我”字又逐渐变化成“禾”与“戈”的合字,意为“以手持戈”,也即手持战戈的勇士。
“我”是如何由兵器而变脸为第一人称的呢?
古代的王室一年当中有两件最重要的事:祭祀与戎战。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所以,古代的王室贵族都习惯将自己的部落、宗族统称为“手持战戈的人”,即“我方的战士”,于是,作为第一人称的“我”便出现了。《说文》中说:“我,施身自谓也。”《诗经》中也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记载。从那时起,“我”作为第一人称代称便沿用至今。
[CHAZID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