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史学,一门吃灰尘的学问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何谓史学?从学理上讲,自古迄今,由于各人认知的不同或视角的差异,答案众说纷纭,见解歧出,莫衷一是。按我的朴素理解,所谓的史学,不过是一门吃灰尘的学问而已。 学问之事,或广或狭,或深或浅,其中的甘苦自然是冷暖自知,非他人所能知,亦非足为他人道

何谓史学?从学理上讲,自古迄今,由于各人认知的不同或视角的差异,答案众说纷纭,见解歧出,莫衷一是。按我的朴素理解,所谓的史学,不过是一门吃灰尘的学问而已。

学问之事,或广或狭,或深或浅,其中的甘苦自然是冷暖自知,非他人所能知,亦非足为他人道。学科分类不同,治学抑或稍异:研治文学,温柔敦厚,虽说以“思无邪”“文以载道”为终极归趋,但有时不免会激发出一些浪漫的情怀;探究哲学,玄思冥想,虽说以“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为宗旨,但在与古人或自然的对话中,自会产生一种“逝者如斯夫”的观感;唯有考索历史,为了臻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目标,以钻进故纸堆为始,以通古鉴今为终,上下求索,左右考辨,难免会沾染一身尘土,吃下许多灰尘。

何出此言?这可以从下面三点观之:

其一,人们一说到历史,多喜用“尘封已久”加以形容。既然久已尘封,当研究者前去揭示史事真相时,就难免遭受吃灰尘之苦。事实确实如此。历史上留存下来的浩如烟海且形形色色的史料,无论是官方记录、私家记载,还是那些一直被正统目录学家视为“烂纸头”的民间文书;无论资料是庋藏于皇家的金匮石室、地方学校的藏书阁,还是私家的藏书楼,或因年代久远,或因无人整饬,无不厚积灰尘。历史学者踏进藏书楼阁,虽有目不暇接之感,徜徉书海之乐,但一等从架子上取下一函古籍,稍加抖落,空气中随即飞尘弥漫,让人呼吸不畅;随后小心翼翼地打开书籍函套,揭开书页,又会满手沾染灰尘。真正的历史研究者,无不有此亲身经历。

其二,历史研究的资料显然并不仅仅限于传世文献,尚需拓展史料L集的范围,将视野落实到出土文献。历史学家傅孟真先生有句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就目下科技条件而言,“上穷碧落”去找资料,尚未能付诸实施;然随着考古发掘的展开,“下黄泉”去找印证历史的资料,则久已成为史学界的共识。身负历史研究之责的考古工作者,整年吃住在发掘工地上,脸庞黝黑,一如老农,满身泥浆可谓家常便饭,实在称得上是吃灰尘的典型例证。而目下社会史研究热潮的兴起,更使田野调查之法方兴未艾。学者们或在田间地头、荒山野岭抄录碑碣,或走街入户征集家传的族谱、家谱乃至各类地方文书,整日风尘仆仆,显然已不再满足于“读万卷书”,而是在实践“行万里路”的史家良风。

其三,即使历史研究者足不出户,利用家藏典籍治史,也同样难免吃灰尘之苦。宽敞的书斋,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书架上多插庋大套精装的丛书,明眼人一看,很快就能断定,这是暴富者附庸风雅的书房。其实他们并不看书,不过是装点门面而已。对于真正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如此舒适的书斋,仅仅存在于理想世界中。实际的境遇则是,历史学家大多坐拥书城,然因条件所限,书室陋隘,书籍只能“叠床架屋”地放置,甚或薄积灰尘。这当然是治史者的现实窘况,却并不因此而影响他们探究史学奥秘的热忱。

古人有云:“吃得三斗酽醋,方做得宰相。”其言外之意,无非是为了道出“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一层意思。在此不妨效法其言,将其改为:吃得三斗灰尘,方做得治史学问。窃以为立志研究历史者,必须有此肚量,有此襟怀,甚至有此心理准备。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yanyu/161554.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