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文学欣赏的心理结构分析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人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应具备多种心理因素,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欣赏心理能力和多种欣赏心理动力。只有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欣赏心理结构,才能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审美效果以及心灵愉悦。 关键词:文学欣赏;心理元素;心理能力;动力系统 文学欣赏

摘要:人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应具备多种心理因素,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欣赏心理能力和多种欣赏心理动力。只有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欣赏心理结构,才能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审美效果以及心灵愉悦。
关键词:文学欣赏;心理元素;心理能力;动力系统

文学欣赏的心理分析属于文艺心理学范畴,它是将人们在进行文学鉴赏时的心理现象加以分析,从而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心理结论的一种活动。文学鉴赏是人的一种思维过程,是一种在阅读中与作品进行情感与美感的交融行为,以期达到审美的目的。因此,文学欣赏离不开作品本身,无法脱离人的思想意识而单独存在。故而文学欣赏中的心理分析是以文学作品本身为基础,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心理素质,对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以及作者本身的心灵历程进行探索的过程,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那么,人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具有哪些心理因素呢?怎样的人才具备进行文学欣赏的综合心理素质,从而完成文学欣赏的全部过程呢?本文试图通过对文学欣赏心理结构的分析,揭示人类在进行文学鉴赏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 欣赏心理结构的元素系统

1.1 知觉映像元素
外在物象在感官中的倒映,称为知觉映像,分为视觉映像、听觉映像、触觉映像、味觉映像、嗅觉映像等。
文学与其他类型艺术相比较,具有形象的间接性特征,只有在大脑中具有知觉映像储存的人,才能具备欣赏文学作品的起码能力。鲁迅在小说《阿Q正传》中,对人物形象的许多描写都能引起读者心目中的知觉映像,例如视觉映像,“未庄本不是大村镇,不多时便走尽了。村外多是水田,满眼是新秧的嫩绿,夹着几个圆形的活动的黑点,便是耕田的农夫”;听觉映像,“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自己要挨打了,……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拍,拍拍”;触觉映像,“他觉得自己的大拇指和第二指有点古怪,仿佛比平常滑腻些,不知道是小尼姑的脸上有一点滑腻的东西留在他指上,还是他的指头在小尼姑脸上磨的滑腻了”等等。 文学本身就是文化产品,作品涉及的文化知识十分广泛,例如莫言的《丰乳肥臀》中有一个关键细节,即第十一章写到母亲和玛洛亚牧师在给“我”施洗时的遭遇,就需要具备较广博的宗教知识才能看懂,否则就无从欣赏这部小说;同样,读叶兆言的《花煞》,不懂“梅村教案”这一著名历史事件也不行,就连读金庸的武侠小说,没有丰富的历史、哲学、中医、宗教知识,也无从谈起欣赏。因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涵养,涉及的文化知识越多,对作品的欣赏能力也就越高。
1.3 价值观念元素
文化知识可被视为一种中性的、无倾向性的东西,观念则不然。欣赏者的价值观念不同,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见解也不一样,例如鲁迅在《绛花洞主》小引中谈到对小说《红楼梦》的不同观感:“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说明观念代表了人的趣味、情感等方面的倾向性,是帮助人们判断作品善恶、格调、情趣、价值的一把重要标尺。

2 欣赏心理结构的能力系统

2.1 知觉分辨力和整体统摄力
所谓能力,就是诸心理元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作方式。它不是表现在知识本身上,而是表现在知识运用的动态上,即心理操作的速度、精度、难度、深度、广度以及巩固程度上,正如孔子在《论语·学而》中所告诫的:“学而不知则罔”,只知道知识的储存,而不会活学活用,终究无法获得驾驭知识的能力。
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形象是十分复杂的,欣赏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觉分辨能力,才能正确细致地感知作品中所描述的各种意象,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漂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整个画面具有了流动感和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灰暗阴冷,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时浓烈的羁旅愁怀。在这里,假如读者不理解这些景物所代表的情感象征意义,以及对这种苍凉意境所蕴涵的深邃思想的充分把握,则很难欣赏到“断肠人”心中的那份孤独与寂寞。

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文学是—个个部分(人物、事件、情节等)呈现出来的,因而必须将之融会成一个有机整体,将这一个个部分统摄起来,所以必须具备整体统摄能力。洪峰的长篇小说《苦界》,讲述了男主人公在“姜万新——贝克尔——林育华”3个阶段中的人生历程,反映了他在这3个人生阶段中的大起大落、迥然相异的情感、生命经历。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时空变换交错,一会儿是20世纪70年代的非洲,一会儿是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一会儿又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际时期的北京;男主人公一会儿是中国援非医生,一会儿是充满浪漫冒险精神而又不失机智聪颖的情圣,一会儿又是南美某国驻京商务代表,一会儿又是恐怖组织的骨干成员。因此,要想读懂这部小说,没有将小说各片段、各时段、各空间进行整体统摄的能力是不行的,因而也就无法完成对作品的欣赏。
2.2 情绪体验力和情感体验力
所谓情绪体验力,是指对艺术形式的表现性能的感觉和发现能力。对小说等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等的欣赏,尤其需要情绪体验力。这时应驱逐理性,把脑袋放松,如此感性更为敏锐,用感受、感情等情绪体验作品的色彩与情调,例如孙犁小说《荷花淀》,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从作品所描绘的背景上,却看不到残垣断壁。硝烟烈火,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花……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如开头部分对月下小院子及自洋淀夜景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凉爽”、“干净”的小院子,“湿润润的”、“柔滑修长”、“又薄又细”的苇眉子,“一片银白世界”的淀里,“薄薄透明的雾”、“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把读者引到一个优美的境界。即使战斗已迫在眉睫,作者仍不忘描写荷花淀的美景,那“迎着阳光舒展开”的“大荷叶”,那“高高挺出来”的“粉色荷花箭”……不仅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而且还暗示着正在成长中的白洋淀妇女的未来——眼前的穿红着绿的青年妇女,也将成为保卫家乡的战士。这样的描写。情景相生,既展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又增添了小说的诗意。“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水生及水生嫂的眼里,家乡是这样的美!这样美的家乡,岂容强盗来侵犯?因此,他们在残酷的战争面前,不仅毫无惧色,相反,还随时随地感受到家乡的美、生活的美,并充满必胜的信念,洋溢着乐观主义精神。小说中之景,都是人物眼中的景,小说中的景,都充满了人物心中的情。这种情景相生的意境,使作品具有如诗如画般的美。假如在欣赏这篇作品的过程中,无法融入其所展现的美的意境,体会不出作者通过荷花淀优美风情所浓缩的对故乡深沉炽热的爱,感受不到作品所洋溢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浪漫情绪,这可真是读者的悲哀!
所谓情感体验力,是指设身处地地进入人物形象的内心。从而与之同歌哭共悲喜的能力。欧·亨利的著名短篇《麦琪的礼物》,小说的内容许多人都耳熟能详,在美国的一对贫穷小夫妻,在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时刻,彼此卖掉了自己最钟爱的东西,互相为对方购买了其最需要、最实用的圣诞礼物,然而,当他们展示自己的礼物时,却发现这样的礼物已毫无实用价值了。作者在结尾写道:“在这儿,我已经笨拙地给你们介绍了住公寓套间的两个傻孩子不足为奇的平淡故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可是,读者的反应却是那样的感人,不由自主地称赞主人公高尚无私的爱情,为什么?就是因为读者在欣赏这部作品时,随着作者一步步地深入了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德拉在决定卖头发之前,不是没有过忧郁,“踌躇了一分钟,一动不动地立在那儿,破旧的红地毯上溅落了一两滴眼泪。”卖掉头发之后,她也有过担心和惊恐,“求求上帝,让他觉得我还是漂亮的吧。”但是,如果不给丈夫买一件礼物,她“过不了圣诞节”!因此当夫妻俩见面时,并没有因为失去了最可爱的东西而沮丧,而是两人之间的真挚爱情的相互倾诉:“谁也数不清我对你的恩爱啊。”“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减低一点点对我妻子的爱情。”如此真挚动人的爱情故事,假如读者没能进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没有设身处地地与他们同歌哭共悲喜,自然无法体验到作品所蕴涵的审美力量。因此,文学评论应“入乎其内,出乎其外”。

2.3 再造想象力和感触联想力
再造想象力是指欣赏者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把握,把活跃在作家脑海里的审美意象,在自己的内心中再造出来的能力。再造想象能使读者“看到自然界的景象就觉得自己是书中所描写的事件的参与者”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远望天山,美丽多姿,那长年积雪高插云霄的群峰,像集体起舞时的维吾尔族少女的珠冠,银光闪闪,那富于色彩的不断的山峦,像孔雀正在开屏,艳丽迷人。”“天山不仅给人以一种稀有美丽的感觉,而且更给人一种无限温柔的感情。它有丰饶的水草,有绿发似的森林,当它披着薄薄云纱的时候,它像少女似的含羞;当它被阳光照耀的非常明朗的时候,又像年轻母亲饱满的胸膛。人们会同时用两种甜蜜的感情交织着去爱它,既像婴儿喜欢母亲的怀抱,又像男子依偎着自己的恋人……”如此抒情优美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动人的、饱含作者浓郁情致的天山远景图,如果没有充满丰富表象的再造想象能力,又怎能体会作者心中的天山之美?文学欣赏是对作品的艺术形象的体验过程,欣赏者对作品的认识程度,取决于由整个艺术形象所引起的再造想象的广度和深度;再造想象离作品越近,感情的波涛越汹涌,审美享受也就会得到越大的满足,也就能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富的启示。
感触联想力是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由此及彼联想到一些相关的情境、情节或人物,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的能力。例如,当我们阅读李白的“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张若虚的“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杜牧的“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李清照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愁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古诗词的时候,我们通过再造想象,把握了诗人们的内心情感,由此我们联想到的他们的离愁别绪,都是通过“落花”、“楚雨”、“自云”、“梧桐”、“杨柳”这些景物作为烘托情感的象征物,而当我们面对这一切,是否能体会到与诗人们同样的内心感受呢?
2.4 直觉理解力和悟性创造力
所谓直觉理解力,是指透过文学的表层形象,不假思索地直接把握其内在意蕴的能力。例如泰戈尔《飞鸟集》:“云儿愿为一只鸟,鸟儿愿为一朵云。”“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泪了,你又会错过群星的。”借“云儿”、“鸟儿”的愿望,揭示了世上的人类,都不想满足于自己已得到的一切,总觉得还有更好的事物应该被自己拥有。正如南昌俗语所言,“跑掉的鱼大,死了的崽乖。”这就是读者在欣赏泰翁作品时凭直觉所理解到的心理感受。
悟性创造力,所谓悟性,即领悟与发挥,领悟作品的内涵,并在其基础上发挥自己主观创造力的过程。同样以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绿叶恋爱时就变成了花。花儿崇拜时就变成了果实。”为例,这句诗凭其直觉可以理解为:爱情使生命灿若春花,奉献后才能结出硕果;然而,读者或有悟性,则可将诗句的理解创造为:激情使^迷失本性,迷信使人丧失自我;再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依悟性可理解为:老年人的爱情比年轻人更为浓烈;“一支红杏出墙来。”悟性理解:某人的妻子有了外遇。此3例的悟性理解均比读者仅凭直觉所理解的原意有了进一步发展。

3 欣赏心理结构的动力系统

3.1 好奇心与求知欲
好奇心是人作为生物体的一种本能需要,也是人类正常心理的一种需要。文学欣赏具有满足人类这种好奇心的功能,如对奇山异水(游记)、奇闻逸事(传奇)、奇缘巧合(小说)、奇花异草(散文)等好奇心的满足。
与求知欲不同,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而求知欲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自觉的。好奇心没有什么功利色彩,而求知欲则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文学欣赏对求知欲的满足,从孔子时对其子孔鲤的一段话(《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可看出端倪。

3.2 压抑宣泄和心灵陶冶
心理压抑是人所共有的。弗洛伊德认为凡人都有压抑,这是由人的个性欲望和社会关系准则的矛盾所决定的。凡压抑到了一定程度,就容易产生宣泄和反抗的冲动,文学正是个性心理压抑的一种宣泄方式,有著作《梦与文学》为其佐证。
梦是人们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睡眠中通过幻想获得代偿性满足的一种方式,而文学正是作家们所做的白日梦的结晶,因而,文学欣赏就是“借他人酒杯(梦境)浇自己心中块垒(宣泄自己心中的压抑)”。阅读古今中外表现离愁别恨的文学作品,都能达到宣泄自己心理压抑的作用。
与压抑宣泄相同,心灵陶冶也是为了使心灵处于健康状态,使倾斜的心灵状态恢复平衡的一种方式。但是,压抑宣泄只是一种消极的减压方式,令人松弛,松紧交错有致,增强心灵承受力;而心灵陶冶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塑型,能使人们的共性升华为人性,使人的生理性需要升华为社会性的精神需要,将人的本能冲动导入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轨道。所有具有较高品位格调与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均能对陶冶人们心灵、提升人们审美情趣、熏陶人们欣赏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艺术陶冶与道德说教又不一样。道德说教往往带有强制性,容易令人产生被动屈从型人格;文学欣赏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对人起潜移默化的启迪熏陶作用的活动,不带有强制性,因而可塑造主动创造型人格,比道德说教对人产生的影响更积极、更有效。
3.3 游戏娱乐与审美自由
有一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而游戏娱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心理需要。武侠小说(成人童话)、言情小说等虽然比不上纯文学。但至少能给人以无害的娱乐与消遣。小说中离奇的情节,侠士们超凡人圣的本领,以及男男女女们缠绵悱恻的恋情,为人们展示了充分的想象力的游戏。
然而,游戏娱乐虽然是一种非功利无目的的心理状态。但它是消极闲散的,而同为非功利无目的的审美自由,则是一种积极的、富有活力的心理状态。
所谓审美自由,是指在艺术欣赏的活动中,达到自我的和谐存在状态,实现自我的全部潜能,体验一种无我、忘我而我又无所不在的感觉。
所谓自我的和谐存在状态,即指人们身上存在的各种矛盾对立的特质与—种相辅相成,解除冲突的状态,诸如感性与理性、道德与欲望、责任与情感、激情与理智、意识与潜意识等均处在一种和谐存在的状态之中。
所谓自我潜力的实现,即指人们的感知力、体验力、想象力、联想力、理解力、感悟力、表现力、创造力等全部潜力,均处在一种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外化阶段。
审美自由的境界其实很多,这里只指出其主要的、常见的两种,一是超凡人圣、脱俗高僧的境界,滚滚红尘中的任何尘埃与污染均不能沾边,正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境,如王维、柳宗元,但这种境界并非最高境界,它只是离尘脱世,真正的至高境界为返俗长老的境界,即“至味只是淡,至人只是常”的境界,外表与常人无异,但其内心的境界却非常人所能及,正所谓“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安禅未必真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如陶渊明、刘禹锡、苏轼等。
3.4 丰富精神与励志奋发
人的精神世界总是有着必然的局限性,它受到个人经历、思想修养、文化层次、道德水准等各方面素质的制约,无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多么丰富,但与整个物质世界所反映出来的精神世界相比,与人类经数千年历史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相比,总是微不足道、极其渺小的。然而,文学作品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因此,通过对古今中外浩若烟海的文学作品的欣赏,不仅能增加知识,陶冶情操,而且能丰富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使自己成为一个见闻广博、知书达礼、学识丰厚、豁达优雅的人。

人性如水,向下易,向上难。人的惰性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谁不希望自己的生活是舒适的、安逸的、无须作任何努力就能享受一切?但是,人的社会性却促使人们必须要有向上精神的增长。马斯洛在他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人的社会需要是在不断满足基本层次的基础上不断向上延伸的,可是欲始终保持这种向上的需求趋势则是困难的,它与人必然的惰性相矛盾,而文学作品却具有激励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总之,文学欣赏的心理结构十分复杂,它包括文学欣赏的诸心理元素、各种欣赏心理能力以及多样性的欣赏心理动力,因此。文学欣赏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心理审美历程,只有具备一定的心理因素,才能完成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xue/16073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