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摘要:平衡膳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文章简要回顾了古代及现代对平衡膳食的研究,介绍了平衡膳食的含义以及对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平衡膳食宝塔。 关键词:膳食平衡;营养素;研究进展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文化底蕴丰富
关键词:膳食平衡;营养素;研究进展
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文化底蕴丰富。从古至今,就已经有许多的医书记载着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更多的是关注的自身的健康状态以及膳食结构的合理,食品的营养搭配。渐渐的平衡膳食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时尚而且重要的话题。
1.用现代营养学观点看古代膳食观
1.1古代膳食观
粗茶淡饭保健康。我国传统膳食以谷物为主,副食是新鲜的天然食品,不做精细的加工和处理,而且糖的用量一般都比较少,饮料都以茶为主,比较大众化,烹饪的时候大多数都使用的素油。经过研究,西方营养学家对我国这种饮食结构和习惯做出了评价,他们认为我国的这种传统的膳食结构是有效防止肥胖等富裕病出现的最佳膳食。中国传统饮食提倡的是食品的种类多样化,提倡含不同营养成分的食物之间的相互补充。战国时,《黄帝内经》就有“人以五谷为本”,“凡欲诊病,必问饮食居处”,“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而中医文献对平衡膳食更有着精辟而生动的论述:“五谷宜为养,失豆则不良;五畜适为益,过则害匪浅;五菜常为充,新鲜绿黄红;五果当为助,力求少而数;气味合则服,尤当忌偏独;饮食贵有节,切切勿使过。”简单说来就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其实可以从中看出,古人早就提出粗粮的观念,而且反对筵席奢靡的做法。一位明代书法家周履清为烹饪书《易牙遗意》写的序说:“今天下奢靡,日常往来即使节俭人家也弄四五十样菜肴,席上堆满了大小方圆的餐具。” 他还指出做菜应该“浓不鞔胃、淡不槁舌”。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提出了《饮食六要》,即“食品无务于淆杂,其要在于专简;食味无务于浓酽,其要在于淳和;食料无务于丰赢,其要在于从俭,食物无务于奇异,其要在于守常;食制无务于脍炙生鲜,其要在于蒸烹如法;食物无务于厌饫口腹,其要在于饮饱处中。”
这些论点,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在操作上也是及其方便可行的。即使在今天我们用现代营养学的观点看来,同样是十分科学和准确的。众所周知,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必须通过每天所吃的食物不断得到供应和补充。究竟怎么吃才合理,实际上就是指食物的配比关系,即人体的生理需要和自身的健康膳食营养供给之间建立平衡的一种关系,这就叫做平衡膳食。更进一步说明,平衡膳食是指同时在四个方面使膳食营养供给和机体生理需要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衡关系,这四个方面包括:氨基酸平衡,热量营养素构成平衡,酸碱平衡及各种营养素摄人量之间平衡。把握好这四个方面的平衡,才能有助于营养素的吸收和利用。如果不注重平衡的保持和把握,也就是膳食不适应人体生理的需要,就会对人体的健康形成不好的影响。造成营养不良之类的疾病,或者更有甚者,会导致某些更严重的慢性病。经过现在医学研究发现,如果长期食用油腻的食物,会给胃带来严重的负荷。吃的太差,不能提供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不好。吃的太好,更是会引起所谓的“富贵病”,有些营养学家就指出:大肠癌的发生和平时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联系,食物中缺乏不吸收的纤维素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结果使粪便中的致癌物质对肠壁作用时间延长, 促进了肠道对致癌物质的吸收。而高纤维素饮食具有吸收水分的性能,故可增加大便量,使致癌物质的浓度下降,在肠道中停留时间缩短,减少肠道致癌物质的作用时间,并可吸附有害物质,促进排出,从而减少了大肠癌的发病危险性。
营养学家针对我们中国人特殊的体质和膳食结构的研究中,为我们总结出了很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平衡膳食宝塔。营养学家们指出:我们身体所必须的六大营养素均是来自食物的,不同的食物含有的营养素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