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免费:共享公共文化资源的前提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绿洲历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视野研究这一课题还比较薄弱。通过对广东省推行博 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后的调查研究,特别关注参观者的游览行为、时空分布以及与博物馆之间 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共

摘 要: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的绿洲历来都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从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视野研究这一课题还比较薄弱。通过对广东省推行博 物馆免费开放政策后的调查研究,特别关注参观者的游览行为、时空分布以及与博物馆之间 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城市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提供建设性路径。

关键词:免费;共享;博物馆

Abstract: City museum as a cultural oasis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However, the study don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urb 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re still weak.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Guangdong’s free museum policy, especially the visitors’ behavior, the places they visited, the time spent, and their interaction with the museum, the paper tries to provi de constructive proposals for the sharing of urban public cultural resources.

Key words:free; sharing; museum

博物馆承载着纪录文化的社会功能,其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已成社会共 识,并 且被国际博物馆协会明确地写进了章程。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已成为世界博物馆发展的一 大趋势,在不少国家已成惯例。2008年3月,我国在一些省市部分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试点 后,受到公众普遍欢迎,广东省博物馆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免费开放的“非日常化”和人 数限定等制约,节假日观众量激增,平时却门庭冷落,而且虽“免费”开放但“从没进去” 的人还和过去一样“在门外”。免费政策如何“普惠”所有人?公共文化设施怎么才能真正 让公众共享?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为将来在全国大范围推行博物馆免费开放提供一些实证依 据和建议。

一、“免费”后的普惠:

参与主体行为的“样态”解读

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公共资源对公众免费开放后,人们开始关注 博物馆的参观主体——人,而非参观客体——馆体建设、馆藏品(物),这是对过去公共文化 设施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忽略主体意识的重新定位。2400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普罗泰 戈说“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以人为本”的尺度来考量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从免费开放博 物馆中参观主体数量与质量的罗列分析,是对公众“共享”公共资源内涵的本质回归。

1.参观人群类别变化

免费政策始行前,广东省博物馆的客流承载力长期处于富余水平,参观量因为“票”的门槛 受到限制。以2008年3月为例,每天参观人数最小值仅为18人,最大值亦不过750人,日人均 流量为111人。免费开放后,人流量态呈跨越式扩张。3月30日博物馆观众近4000人 ,远高于3000人/天的限制标准,公众强劲的文化渴求因“免费”得以有效释放。 “免费”举措的实行使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现象得到极大改观,也能充 分体现博物馆的公益性、非盈利性及公众的参与性等基本原则。

同时,免费开放前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人次亦随节假日等外部因子作用而迥异。在日均人 流量总体增加的同时,周末人流增加更明显。

①年龄结构。免费后,18~45岁年龄段的游客成为博物馆参观的主体力量,比例高达67.8% ,约为次主体——18岁以下中小学生年龄段人数的4倍多。由于参观主体文化素养较高,大 量的集体访谈资料显示这一人群对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高度赞许。

②收入水平。调查显示,免费后的广东省博物馆受到中下收入阶层的积极响应,50 00元/月以下收入水平的被调查者已占总人数的88.3%,低层收入人士(800元/月以下)也 有24.7%的比例,“普惠”政策效益初显。

③受惠范围。因广东省博物馆位于广州市越秀区,其吸引范围表现出以所在区为生源点的圈 层式距离衰减,是典型的传染扩散形式[1]。诚然,广东省博物馆的受惠人群为广州 市市民,且渗透于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片区。相当多的市民表示“自己屋企博物馆免费,我吾 捧场边个捧”(自己家门的博物馆免费了,作为市民的一分子应有义务支持),彰显了他们 的区域认同感与归宿感。

2.参与行为时空分析

①时间分布。参观者的访馆时间反映了博物馆内一天的人流节奏与规律[2]。根据 广东省博物馆分别在工作日、节假日8小时开放时间参观人次的资料汇总,较之尚未免费开 放的广州市南岳王墓博物馆,其人流量体现均衡态势。通过实地观测,节假日上午及下午参 观的主体人群为家庭,且多是父母陪同孩子游览;中午则以三两成行的大中学生居多,而相 当部分的被采访者将博物馆看作闹市氛围的休憩场所。工作日前来的主力军为成群结队的朋 友以及晨练、午睡过后顺路参观的老年人。

②参观形式。国外相关研究表明,社会交往是博物馆游客潜在而重要的动机之一[3] 。相当数量仍未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的游览主体单元仍是旅游团与具有一定规模的组织 ,成员可能仅仅处于服从导游或者上级领导的安排,参观愿望并不强烈。自免费大门开启后 ,广东省博物馆则呈现与其他收费博物馆截然迥异的繁荣景象。局外观测资料的威弗指数量 度与抽样调查进行的数据分析有效证明,游客已把参观博物馆看作是增进与家庭或朋友交往 的一种方式,调查结果显示,47.4%的游客选择与朋友同行,23.7%的游客与家人一道前来 参观游览,其中绝大部分是父母带孩子观赏,藉此增长见识,寓教于游。较小群体的组织形 式更能激发公众个体的游览意愿,他们在“免费”契机引导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欲望。

③交通方式。“免费”后,广东省博物馆的参观群众大多选择公交车或地铁为交通方式,两 者使用比例分别为50.7%和29.3%,凸显使用主体低收入性。这些方式的高频率使用,与省 会城市市内发达的公共交通网络不可分离。以广东省博物馆所在区域为例,正门毗邻的越秀 中路承载6条公交线;其5分钟步行半径内设有三元里——万胜围段的地铁2号线。经济水平 并不富裕的普通大众因这类“亲民”而完善的通勤手段使其参观意愿与出行次数增加,进而 成为主导参观群体。

广东省博物馆免费后的参观人群类别具有以下特征:因免费时间的突变增长,多元主体获得 文化资源共享。其中,省城广州市的中青年家庭和大学生群体成为参观者结构的新生力量。 他们处于中下收入阶层,但依然存在潜意识文化诉求。相对免费前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较 高的参观者,他们的行为更多体现为休闲娱乐场所的模式,具有较高的随意性。因此,免费 后的省博物馆的人群结构已从“倒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富裕阶层已逐渐向中下阶 层过渡,“共享”初衷得以体现。

二、“免费”后的忽略:

特殊群体与阶层的守望

1.残障人士

在对广东省博物馆主体建筑无障碍通道的设计考察后发现:其坡道、楼梯、电梯3个重点都 符 合建筑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对残疾人和老人的关怀与尊重。以广东省博物馆主要楼 梯的设计为例,对照《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可以发现,除扶手直径为7cm, 这一项略超过了规范所要求的5cm以外,其他均符合要求。

物质载体的完备却不能成为残障人士在“免费”后走进博物馆的媒介,5月2日前来参观的唯 一一位肢体残障者在接受调查时说:“来这里是要有勇气的,因为周围正常人总是用异样的 目光看我,不是自己非要看是不会来的”。可见,除硬件设施完善,人性化的软件服务跟上 才能逐步消除这一群体的参观焦虑[4]。

2.打工者(新市民阶层)

广东省博物馆四周有不少施工或装修工地,有众多外来务工人员。本调查选取了11个深度访 谈样本,职业类别为保安、装修工人、施工人员等,藉此试图解释“博物馆打工者罕至”现 象的深层原因。

①博物馆认知度。社会距离量表(又称鲍格达斯量表)分析显示,打工者接受省博物馆的认 知度分布于“毫无知晓”与“初步尝试”两大阶段,而后者的行为实现根究于工地与博物馆 的邻近效应。相当比例被采访者对广东省博物馆一无所知,绝大部分的务工人员从未有广州 市内其他博物馆的参观经历,仅有一人曾到过广州南岳王墓博物馆。

②自我休闲意愿。打工者的工作强度较普通职业更大,他们每天仅有晚上的2~3小时为自由 支配时间,而广东省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时间为9:00~17:00,需求与供给时间产生强 烈错 位。与此同时,他们主要以逛街、打麻将等蓝领普遍喜好的活动为自我消遣方式,并认为这 些活动既经济又适合。可见,他们的诉求仅停留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爱与归属需要阶段 ,每天极度辛苦而单调的工作状态迫使他们急需寻求简易的社会群体生活实现压力缓解。更 有不少打工者每天的睡眠时间不足,生理需要还未得以有效解决,参观博物馆等文化消费 自然被排除于需求边界之外。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hua/162681.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