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文学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沟沟坎坎、因特网之神秘星系上的黑洞。虽然从来生不逢时,虽然永远不会独领风骚,但不管我们设立怎样新的研究系所布局,也不管我们栖居在一个怎样新的电信王国,文学――信息高速路上的坑坑洼洼、因特网之星系上的黑洞――作为幸存者
文学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沟沟坎坎、因特网之神秘星系上的黑洞。虽然从来生不逢时,虽然永远不会独领风骚,但不管我们设立怎样新的研究系所布局,也不管我们栖居在一个怎样新的电信王国,文学――信息高速路上的坑坑洼洼、因特网之星系上的黑洞――作为幸存者,仍然急需我们去“研究”,就是在这里,现在。
——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
电脑和网络以强大的同化力改造着人类社会现行的各种艺术门类,使其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加以重建。网络文学背靠“网络”,面朝“文学”,以信息科技的进步启动艺术的变革,影响并改变着文学的存在方式和人们的艺术思维模式与审美习惯,一面打破既有的文学成规,一面创造着新的游戏规则。例如,在网络文学中,作家的主体身份被“网民”所替代,他们匿名上网,以虚拟的角色扮演来倾诉心曲,形成艺术主体的角色飘移;文学的内容可以不是先于艺术活动而存在的“客观生活”,而是通过软件实现的沉浸性的虚拟存在,一种与艺术活动融为一体的“数字化生存”;文学手段已经摆脱了“文房四宝”和印刷成型的文字“硬载体”,只需拖动鼠标,与机共舞,操作声情并茂、随缘演化的超媒体比特指令;文学本体已经由昔日的书页演变为网页,由限定的线性文本变为链接式超文本,许多作品不仅打破了文学题材之间的界限,打通了文学与艺术的界限,也消弥了文学与非文学、艺术与与生活的界限;文学的欣赏者将不再是膜拜而静观的读者,而是恣心漫游、积极参与乃至随时点评的网络用户;文学环境也将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蛛网重叠与触角延伸,实现世界收缩和信息扩散,文学面对的不仅有人类的自然历史过程,还有“数字地球”和电子家园,以及智能动物、高级机器人和电子仿生生物……
这一切变化除了科技进步的直接影响和全球化时代背景外,文学自身的学理依据何在呢?这种带有“另类”色彩的文学是基于怎样的理论平台呢?如果说,后现代主义文化逻辑与网络文学构成一种“图-底”关系,人文视野的价值理性成为网络文学的意义归属的话,自由精神的释放、民间话语的回归与撒播,当是网络文学的学理思辨的起点。
一、网络:自由精神的家园
网络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文学的精神本质也是自由,网络之接纳文学或者文学之走进网络,就在于它们存在兼容的共振点:自由。可以说,“自由”是文学与网络的最佳结合部,是艺术与信息科技的黏合剂,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性就在于它的自由性,网络的自由性为人类的艺术审美的自由精神提供了又一个新奇别致的理想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