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一、藏族先民的两次东南迁徒 1、藏族先民的第一次东南之行 众所周知,汉人知道有吐蕃(藏族)是在隋唐之时,代表性的观点为“吐蕃本西羌属”,将藏人归于羌系统千三百年。而羌又来自何处呢?据《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性之别也。其国
一、藏族先民的两次东南迁徒
1、藏族先民的第一次东南之行
众所周知,汉人知道有吐蕃(藏族)是在隋唐之时,代表性的观点为“吐蕃本西羌属”,将藏人归于羌系统千三百年。而羌又来自何处呢?据《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性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三苗为古族名,《战国策·魏策》载,三苗之地在彭蠡(鄱阳湖)、洞庭(洞庭湖)以及文山与衡山之间,传说在舜时迁到三危。三危有二说,一指甘肃敦煌一带,一指南方群山。以此推论,有人认为三苗为苗族、瑶族的祖先。既然西羌出自三苗,以姜姓为别,那么为“西羌属”的藏人也与三苗有染了,舜是为传说的尧舜禹三王的舜王时代,约公元前23世纪左右。
汉籍中对羌的记载很早,是与黄帝族并行的。《太平御览》说:
神农氏姜姓,母曰任姒,有虫乔 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妃。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女登于常年,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以火德王,故谓之炎帝。②
炎帝所出的姜姓,从事农耕很早。《易·系辞下》云,炎帝“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淮南子·修务训·尝水草》说,炎帝“乃始教民,播五谷”。看来,以炎帝为代表的这支羌人很早就从事农业生产,即以此时间推算,大约在公元前25世纪左右。
现在称华夏民族灰炎黄子孙,盖由此而来。炎、黄二族经过斗争,也经过融合,“蚩尤作五兵,戈、矛、戟、酋矛、夷矛,黄帝诛之涿鹿之野,”③蚩尤,《路史》说,“阪泉氏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④尤其到了夏、商、周诸朝,其联系更为紧密,因而怀疑黄帝也有姜人血统自在情理之中。
藏族学者丹珠昂奔认为:我以为有一点重要,也通常为史家所忽视,这就是黄帝和炎帝都是自西方迁来。假如说现在的汉族和藏族在人种上有何联系的话,较晚的分裂有可能是同自原始人类自喜马拉雅的东南迁徙过程中,这一时间大约在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早期。
显然,无数的材料可以证明,华夏民族的兴起,来源还有别的渠道,在此从略。至少可以说,在晚更新世晚期的冰期中,有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古藏人”东南迁徙,并且进入现在的川、滇、甘、青,甚至更远一点的湖南、贵州境内都是有可能的。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有一支后来被称为“羌”的“古藏人”进入上述地区,进行了若干世纪的畜牧生产后,开始农业耕作。
2、藏族先民的第二次东南之行
古气候的研究表明周朝(约公元前13世纪)早期仍有一段寒冷期这一寒冷期尽管为时不长,但对居住高原的藏族先民又是一次大威胁,有可能造成藏人祖先的第二次东南之行。这一迁徙反映在汉族史书中,便是《后汉书·西羌传》中的无弋爰剑: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为秦所拘执,以为奴隶。不知爰剑何戎之别也。后得亡归,而秦人追之急,藏入岩穴中得免。羌人云:“爰剑初藏穴中,秦人焚之,有景象如虎,为其蔽火,得以不死。既出,又与劓女遇于野,遂成夫妇。女耻其状,被发覆面,羌人因以为俗,遂俱亡入三河间。”诸羌见爰剑被焚不死,怪其神,共畏事之,推以为豪。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以射猎为事,爰剑教之田畜,遂见敬信,庐落种人,依之者日益众。羌人谓奴为无弋,以爰剑尝为奴隶,故因名之,其后世世为豪。至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迹,兵临渭首,灭狄豸原 戎。忍季父卯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众羌绝远,不复交通。
《后汉书·西羌传》又载:
……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中,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
为何羌族大兴盛,为何出现那么多种类?以“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解释显然是不通的。丹珠昂奔认为这种种类的出现恰恰是藏人第二次东南迁徙的结果,而这次涌人的数量比较大,可能是一个氏族一个氏族的整体迁徙。而汉文史籍则将这些西来的民族统统归于羌系列。当然,由于第一次迁徙之基础,原有的“羌人”部落,在文化形态上与西来的藏人大体相近,有些甚至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此时汉籍中的羌可分为如下类型:
其一,黄帝时的羌人属后裔,即未被早期华夏民族所同化的羌人后裔,这部分又可分为二,一部分可能是第一次东南行中的藏后裔,一部分可能是如前所说是与藏人本无联系的所谓羌人部落。其二,纯粹的藏人部落。其三,前两者的混合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