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开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之先河 一、中心应运而生 武汉音乐学院位于荆楚腹地、长江之滨。一方面,学校深受钟灵毓秀的荆楚大地与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之滋润;另一方面,武音学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聚焦长江流域地区,把研究荆楚传统音乐文化视为己任。于是,这所国内
开区域音乐文化研究之先河
一、“中心”应运而生
武汉音乐学院位于荆楚腹地、长江之滨。一方面,学校深受钟灵毓秀的荆楚大地与奔腾不息的滚滚长江之滋润;另一方面,武音学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聚焦长江流域地区,把研究荆楚传统音乐文化视为己任。于是,这所国内九大专业音乐院校之一的音乐学院在办学特色和学术传统上显示出诸多荆楚与长江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是顺理成章的了。
图1 采风一景
跨入新世纪,武汉音乐学院的区域音乐文化研究进入新的历史时期。2003年,我院抓住国家教育部、湖北省教育厅提出的站在世纪学术前沿,以高起点、高水准、高目标启动建立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科研工程的机遇,决定着眼于武汉音乐学院多年来在上述传统优势学科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研究方向,整合自身智力结构与学术资源,突出荆楚区域文化特色,申报建立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7月,经各方努力,武汉音乐学院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报经国家教育行政机构批准正式成立,并确认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著名古琴演奏家、丁承运教授受聘担任中心主任,田可文、谷杰担任副主任。2012年,周耘接任中心主任,王洪军、陈明接任副主任。在中国音乐学术界,武汉音乐学院原本就有开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先河之誉,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借助新世纪国家人文社科研究发展的战略应运而生,为此搭建起了一个更为合适和坚实的高端平台。
二、基地运作模式
根据章程规定,作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依托于武汉音乐学院,是受湖北省教育厅和学院共同领导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因此,中心当立足于武汉音乐学院已有的传统优势学科,进一步开拓与深化多年来通过努力形成的稳定的研究方向,以荆楚音乐文化为中心,辐射吴越音乐文化与巴蜀音乐文化,依凭人类学视野、历史学眼光、结合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纵横结合、古今并重,全方位地推进长江传统音乐文化乃至整个中国南方音乐文化的深入研究。中心决策层还力图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与信息建设、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将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打造成人才高地与智力资源库,使其真正发挥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功能,成为更广阔的学术研究与交流的平台。
为此,中心自成立之初就推行开放式的管理机制,实行研究课题公开发布统筹征集、研究人员内外招标的运行模式。为保证学术研究的质量,中心建立了学术委员会运作制度,聘请国内有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的专家学者作为学术委员把关学术研究的品质。为加强和完善制度化管理,中心制定并推行了《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章程》、《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财务制度》,学院的《科研项目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亦为重要参照。
不难看出,两批多项研究课题都是以长江传统音乐文化为主要研究方向的,该方向的确定主要基于以下考量:其一,长江传统音乐文化为中国南方音乐文化的表率,而荆楚音乐文化又是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的核心。从文化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来看,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被历代正史尊崇的黄河文化和视为蛮夷、不见经传的长江文化,而后者更具大众性、人民性。对它的规划性、整体性研究,将填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学科领域的空白。其二,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是武汉音乐学院在传统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几十年来,在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国音乐史学研究、宗教音乐研究、楚音乐文化研究、古琴音乐研究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是武汉音乐学院为学界称道的科研长项。其三,以长江传统音乐文化为研究方向既发挥了武汉音乐学院在地域与学术传统上的优势,又使原有较分散的研究更为集中,有利于取得更大的成果,并以此为契机。努力使武汉音乐学院成为研究长江音乐文化以至中国南方音乐文化的中心。
图2 民间音乐家请进校园
中心的课题指南与两批课题的立项,即是这个研究方向的具体体现。如《古乐书钩沉》课题,是将唐代以前佚失的60余部古乐书以辑佚的方式再现出来。众所周知,研究长江传统音乐的困难是文献记载极为欠缺,《古乐书钩沉》的成果将使研究资料的情况大为改观。又如楚声的研究。楚声在中国音乐历史与中国传统音乐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影响。然而唐代以后,它的基木形态就不清楚了,成为困扰学术界的千古之谜。项目承担者始从文献与琴乐入手,继而较多考察荆楚民间音乐,后受杨匡民荆楚三音歌、童忠良调式基因研究之启发,更从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的宏观视野审视各个案间的相互联系,遂获得了认识上的飞跃,其研究成果对乐律学理论与音乐史都意义重大。目前,两批课题的研究大多已经完成。
中心还充分发挥基地服务社会文化建设的功能,举办了系列面向社会的学术与艺术活动。例如,2003年12月15日至18日,藉中国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机.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武汉音乐学院科研处等相关部门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古琴文化周”的大型活动。作为活动重要内容构成的首届新世纪音乐论坛,邀请到音乐界、文史界的多位专家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受到全院师生的热烈欢迎,为学院的科研苑地吹来一阵新风。作为活动重头戏的古琴音乐会,时任中心主任的丁承运教授与三位著名琴家吴钊教授、陈长林教授和国家一级演奏员余青欣女士在编钟音乐厅的精彩献艺,将“古琴文化周”的活动推向高潮,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三、目标蓝图展望
作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音乐学院“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2011年通过了湖北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最近,在进一步激活中心的区域性学术平台的相关功能方面做了许多的基础性工作。中心认为,结合武汉音乐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中国共产党武汉音乐学院第四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开创建设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奋斗目标,全面启动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功能作用的时机更加成熟。总结以往的工作,筹划未来的发展,中心设置了今后的主要工作目标。
在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理论体系的建设,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对中国南方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的整体水平的同时,大力开展传统音乐理论的应用研究,积极开发和利用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确实为湖北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优化资源配置,切实改善软、硬件条件,努力赶超国内同类学科的先进水平,把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真正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基地。进一步发挥中心的基地功能,强化音乐学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建设,聘请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专家作为特聘教授进行教学和科研的合作,建立基地的重大课题研究专家系统。
紧紧围绕工作目标,中心也制定出当前的具体工作计划。
1.如前所述,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建立之初就向国内
学术界发布并成功征集了两批学术研究课题。这些当时经过国内音乐学术界资深专家学者(均为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细致论证严格评审后给予立项的课题,不仅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而且大都富有中国南方特别是荆楚地域文化特色。课题负责人多为我国该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与资深学者。这些课题有大部分已经完成。中心计划近期对上述两批次的研究课题进行全面清理,将已经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后收入中心资料库备案,督请尚未完成委约课题的研究员尽快完成课题并向中心申请结题和提交相关研究成果。
2.十年前的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继昆曲之后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上为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音乐艺术赢得了殊荣。长江流域地区的古琴艺术丰采多姿,古琴文化传统底蕴积累深厚,而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所在的江城武汉更是“高山流水·知音文化”的发祥地,为配合古琴成功“申遗”十周年庆典,并以此为契机振兴荆楚地域音乐文化,打造江城武汉的“高山流水古琴知音文化”,促进武汉音乐学院的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参与地方建设,中心拟于2013年11月下旬举办“古琴音乐会暨琴学与非遗保护学术研讨会”。
3.中心将继续施行课题统筹征集招标的管理模式,以项目化管理来运作学术研究活动。为确保研究资金投入的成果产出,中心拟借鉴国内相似学术研究机构较为成功的经验,将尝试聘请相对固定的专职和兼职研究员,采用阶段性课题聚焦的方式进行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利用武汉音乐学院学报《黄钟》中文核心理论期刊的地位与影响,开辟中心(基地)的学术研究专栏以集中披露有价值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提高中心运作与学术研究的效率。为此,中心2014年将以招聘兼职研究员的方式,以长江中游荆楚地区的音乐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为主要对象,重点聚焦湖北省富有特色的传统音乐体裁,在已有相关研究特别是“湖北民间音乐集成”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
总之,面对当前文化建设与学术研究的良好的大环境,长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当全面统筹、科学谋划以上各项计划目标的实施。本着先急后缓的原则,依循“小课题,专门化”、“大课题,长期化”的运作方针,把握好近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快速实效和基础建设的关系,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整合与利用院内外相关资源,有条不紊和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展望未来,把武汉音乐学院老一辈学者区域音乐文化研究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努力使武汉音乐学院真正成为研究长江音乐文化以至中国南方音乐文化的一个中心,可以期待,值得期待!